新趋势——VR走向社交虚拟现实,但尚存3大挑战

非常振奋人心的是,VR(虚拟现实)技术与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普及即将开始(尤其是在智慧家庭领域)!

但是,正如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类的心是无限大的,所以VR的“舞台”也就不止于智慧家庭。

一句话:在VR产业即将迎来“春天”的2016年,VR的“杀手级”应用可能不会出现于智慧家庭领域。那会出现在哪个领域呢?

你在北京,而另一个人在上海,你和TA交流,采取哪种方式才能获得就是面对面那种感觉?用电话行吗?显然不行!用视频通话行吗?明显也不行!用网真行吗?理论上可以做得到,但是需要一块很大的、超高清的显示屏(目前尚未大众化),还需要你的宽带接入网络给力!所以到目前还是不行。

那怎么办呢?社交虚拟现实就来了!大家想一下,这是否将会成为VR的“杀手级”应用呢?要知道,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零距离”的无障碍交流沟通——虽远在大洋彼岸,却仿佛近在眼前!


图 社交虚拟现实应用的一个场景(截取自VR公司High Fidelity即将于2016年推出的一个VR平台,用户可以自制虚拟现实的体验)

在此之前,无数的工程师们已经解决了大多数的VR硬件问题,并使得VR产品的价格逐步将至仅几百美元的水平。而且,工程师们还曾做过广泛、深入的测试,为广大的第三方VR应用开发者奠定了软件平台方面的基础。

在上述成就的大力驱动之下,将会很快出现这样一种繁荣的景象:各个商店里的货架上将会摆满VR头盔、VR手柄这些可以带领人们进入虚拟现实世界的VR硬件产品(当然,其中也包含必不可少的软件,背后也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生态系统),而且会自然而然地迎来第一波的VR用户潮。

那么,看到这里,您也许认为上述的第一波VR用户将会是网络游戏玩家。其实,不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VR的“杀手级”应用将不是虚拟现实的网络游戏,而将是那些可以增强人们日常社交体验的虚拟现实应用,比如,随时随地与您心爱的人窃窃私语、开一次商务会议(这就有点网真的感觉了,而且更加网真)、上一次大学课程(这就涉及到VR成人教育)等等!

在上述这种情景之下,第一波VR用户将会获得远比仅写一下字、说一下话、滑动一下移动终端屏幕要丰富得多的情感体验。

斯坦福大学“人类虚拟交互实验室”的创立者Jeremy Bailenson教授早在2011年就与其同事发表论文预测“社交虚拟现实”时代即将来临。

当时,他们写到:有朝一日,当社交网络应用“拥抱”能给人们带来更强沉浸感的虚拟现实VR技术之时,现有的那些社交网络和在线站点就成为先驱、也就成为历史了!届时,当人们和现在在Facebook上一样与其他人进行很长时间的交流、交互之时,那种全新的社交模式也就将正式兴起了!

而且,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已经开启了未来:Rift(Facebook的首款大众级VR头戴式产品)将于2016年第一季度发布;HTC Vive(由智能手机厂商HTC与视频游戏公司Valve共同打造的一款VR头戴式产品)将会在2016年4月正式开卖;此外,Sony公司也正在研发自己的VR头戴式产品——PlayStation VR(为PlayStation 4游戏主机“量身”打造),计划于2016年上半年正式发布。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什么是虚拟现实的社交呢?

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你在北京,而另一个人在上海,你和TA交流,采取哪种方式才能获得就是面对面那种感觉?用电话行吗?显然不行!用视频通话行吗?明显也不行!用网真行吗?理论上可以做得到,但是需要一块很大的、超高清的显示屏(目前尚未大众化),还需要你的宽带接入网络给力!所以到目前还是不行。这几种交流方式都不能带来面对面交流的感觉。这时候,社交虚拟现实产品来了!它就行!

更专业一点的说,虚拟现实社交产品可以使得身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两个人更好地进行眼神交流,而且可以对双方都能看得见的虚拟物体、景象等进行操控(通过眼睛——也就是传说中的“眼控”)。

看到这里,您可能会说,这与网真看上去没啥区别嘛!

其实,区别肯定是有的,而且还是大大的!比如,您通过网真去开一个很正式的商务会议,能够穿随随便便的衣服吗?比如睡衣?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有了相关的虚拟现实社交应用,您即使穿上睡衣、不梳头、不洗脸也能参加这样的正式会议——别担心,对方看到的您,一定是一个穿着得体、梳妆整齐的商务人士!

又比如,在现在的网真会议中,可能会出现图像冻结(马赛克)、突然有一个电话打进来等尴尬情况,从而一定程度地影响商务会议的质量。而相关的虚拟现实社交应用就能很好的及时处理这种突发情况。

当然,VR毕竟是一个新兴技术,相关产品也毕竟刚刚开始踏上大众化的“征程”,所以,就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此方面,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VR头盔不能准确地捕捉人眼的运动信息——例如,其中的软件处理组件可能会认为用户正在看着与自己交谈的人,而事实上可能不是(否者显得不自然,现实中的谈话哪会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或者明显是不怀好意的眼神等)。

而且,还有一个很不好解决的挑战性问题就是:众所周知,现在的VR头盔至覆盖了人脸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样一来,里面的传感器就无法感知到人们在交流时,脸上所出现的各种复杂的、丰富的、多变的表情,而只能感受到简单的摇头、点头之类的动作。当然,相关解决方案也在研发之中,让我们期待出现有真正突破性的成果早日出来!

还有就是,2016年的VR领域有一大趋势是“VR头盔的功能更强大”。这就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届时的那些功能更为强大的VR头盔将会传输具有更高帧频的高清晰度视频,其中的数据量之大,是无线网络所不能传送的(既然是实时的高清视频数据,就要考虑传输网络的延迟、抖动这些关键特性)。所以就必须用有线电缆来连接计算设备。

到此,您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带了VR头盔,后面还长出一个常常的“尾巴”,感觉方便吗?

此外,PC时代,鼠标是最好的输入设备。而VR产品呢?据称正在研发中。不过令人宽慰的是,2015年上市的VR输入设备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让虚拟现实社交应用开始“腾飞”。

既然存在问题,就必然会有人去探索解决。由此就导致虚拟现实社交应用的“井喷”局面出现。

比如,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一家VR公司——Linden Lab(其虚拟现实社交应用已经有100多万的激活用户)就正准备在2016年推出一个新的虚拟现实社交平台——Project Sansar。

Project Sansar是用来干什么的?大家知道现在很多视频网站都有UGC(用户自制内容),而Project Sansar就专门为人们提供一个平台,来产生UGVE(用户自制的虚拟体验),租用相应的空间进行虚拟创作,而且可产生高水准的作品(3D渲染、高帧率等)——当然,还需要一整套的工具,包括VR头盔、标准计算机监视器、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

有此创意想法的不止Linden Lab一家。一家法国VR公司Beloola也正在面向虚拟现实社交应用开发具有相同理念和功能的VR平台。

VR带给人们的创意空间可以说近乎无限。比如,VR公司Philip Rosedale就没有开发VR平台,而是正在研发一款开源软件工具,为其他VR公司(比如上文所提及的Linden Lab和Beloola)所开发的VR平台提供用户注册、身份验证以及其他关键服务。

而另一些VR软件公司则正在开发可使得人们能够虚拟地共享自己体验(例如:观看电影或电视剧集,或者360度录制自己的生活片段视频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分享等)的软件产品。

当然,上述的VR平台和相关软件产品如果要取得最终的成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工作。目前,这些公司急于把首批产品出售给那些很想“尝新”虚拟现实社交的人。

这些人的真实想法是,通过这些产品来降低其在商务出行方面的开支,或者提高学习质量等——想象一下,你要学习意大利语,但苦于没有很好的外部环境,怎么办?你就可以带上相应的VR头盔,只要一戴上,神奇的时刻就到来了:本来身在中国、端坐在家里书房的你,却马上在意大利逛街,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意大利人,你可以与他们用意大利语交谈。

看到这里,你是否更加心动?

通过上文的描述,虚拟现实社交这款“杀手级”的VR应用是如此的有创意、有吸引力。但是,也正如上文中相关部分所述,虚拟现实社交应用目前尚面临三大挑战性的问题。所以,其要广泛普及到与现有社交媒体相“比肩”的程度,还是尚需很多时日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