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和司禮監兩大機構互相制衡運轉
明太祖杀了胡惟庸之后,取消了中枢省和丞相制度。后于建文帝四年建立了内阁,直到明朝灭亡。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最初的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从宣德朝开始地位日益受尊崇,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嘉靖朝期间,严嵩等人执掌内阁,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凌驾于六部之上。
司礼监由太监掌管。下有掌印太监是、秉笔太监、提督太监等。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这样司礼监利用代皇帝处理朝政的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明朝中后期嘉靖、万历两位皇帝各自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听政。各地的奏章由内阁议会后进行票拟,再呈报司礼监、由掌印太监代皇帝批红后校对下发地方。这就需要双方机构互相配合了。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司礼监就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来监视内阁及地方官员,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崇祯皇帝处死魏忠贤死后,司礼监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加之皇帝频繁罢免内阁首辅达五十位之多。两大体系的权利锐减,加速了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