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识很高,如何让孩子对父母有敬畏感,家长说话孩子能听?

9回答·1415阅读
一墨空心字35498212

2019年09月25日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大名,包括家喻户晓的《孙子兵法》就是由他所著,那在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带领下已经把吴国治理的蒸蒸日上,不过当时吴国军队里面却没有统帅大军作战的大将之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伍子胥向吴王推荐了隐居在吴国之内的孙武,那孙武为了彰显自己的本领,孙武肯定要秀一下,让吴王刮目相看不然孙武怎么能被吴王重用呢?

于是呢,孙武他就请求当场演练排兵布阵之道,没有想到吴王很痛快,马上就很开心的答应了,马上就问他说:那你演练的人手有要求吗?需要精锐之师还是一般的新兵?孙武为了显示自己的军事水平,就刻意提高难度说,只要大王后宫里面的嫔妃和宫女就可以了,于是,吴王就传召了180名女子前往练兵场交给了孙武,在接过新兵之后,孙武就把他们平均的分成两队,然后将吴王最宠爱的两名女子任命为两队的队长,紧接着,又像他们所有人交代了演练的内容和要点,以及军纪、军威,那俗话说的好,先礼后兵,把丑话说在前头,最后又指定自己的车夫和随从为两队的检查官,专门负责执行处罚,在一切准备好了之后,孙武就站到了点兵台上,然后再一次向俩队人马讲解操练的要领和方法,讲完了之后,就问他们说:现在你们已经知道了简单的操练口令,知道了前后左右的队列规则,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咱们以击鼓的声音为令,听到鼓声你们就立刻开始行动,你们都清楚了吗?在听到两队人马回应“知道了”之后,便正是开始操练,可是没有想到宫女嫔妃们完全不当一回事,把军演当成儿戏,觉得好玩儿啊,互相之间乱作一团,根本就不服从指挥。

看到宫女嫔妃们的这些举动呀,孙武又重新宣布了一遍规则要领以及军纪军规,最后强调说在三令五申之后如果还不服从军令,我就会按照军纪军规就地处罚,可没有想到宫女嫔妃们还是老样子,没有把孙武的军令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最后孙武很果断的下令,将两队的队长拉出去斩首,吴王一看着急了,自己心爱的两名爱妃就要被斩杀了,然后马上向前求情,并且说尽了好话,可没有想到孙武却不留情面的说到:武既然授命领兵,就要忠于王室,军法不正何以尽王命。于是下令将两名爱妃斩杀,然后又重新任命了两名队长,再次排兵演练,这一次整个军队面貌全新,士兵们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前后有序,全军形如一体,虽然吴王对孙武斩杀了两名爱妃有些不满,最终还是听从了孙武的劝谏,后来在孙武的统帅下,吴国大军前后攻打了楚国,讨伐了齐国,最终威震中原。

那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了什么?

什么是“威”?我们总是说立威,“威”到底是什么,其实啊,“威”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它上演,但又必不可少的,比如说,谁也不愿意看到两名爱妃被斩杀,但关键时候不这样做,又不足以扬军威,所以威是什么?是最后一种迫不得已才会使用的手段,他就好比是国家的法律,平时并不会经常被使用,但是它一直都在那里,从来没有消失过,它时刻在警醒着人们,告诉人们,有些事情就是万万不可以做的。

所以,父母要想树立在孩子心目当中的威严,你就一定要立威。

在2016年,微博上曾经流传一段这样的视频,一个儿子痛骂自己的老爸,对老爸说:人家爹过年都是十万八万的,你瞧瞧你那样,要多窝囊有多窝囊,我怎么有你这个爹,人家过节都是收快递,你倒好,是往外送快递,你可真行呀你。整个过程,父亲一声都不敢吭,最后儿子还撂下狠话说,我告诉你,2017年之前如果我看不着iPHONE,你就给我当儿子,听见没,没有想到父亲竟然回应说:听见了。最后儿子又骂道:我忍你16年了,你给我记着,今年没有iphone 7,我就没有你这个爹,这事咋俩没完,听见没,最后这个可怜又可恨的父亲竟然真的双膝下跪。

再比如,2015年,我接触过一个孩子,因为要拿着压岁钱去充值玩游戏,父亲不同意,最后竟然拿着刀把父亲逼到厨房一个角落里,直到父亲妥协才罢休。

所以通过这些案例,我们会发现,当父母没有了威严,就如同国家就没有了法律,公司没有了规章制度,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请大家记住一句话:从来不会拒绝的家长就会失去管教孩子的主动权,就会被孩子喧宾夺主,从来不被拒绝的孩子,他就形成不了是非观念,无法把握对错的尺度,必然要走弯路,甚至是歪路,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你没有办法树立起威严的形象,就会导致孩子在青春的叛逆时期,不听管教而误入歧途,甚至会出现视频中蹬鼻子上脸的情况。

但是家长在树立威严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陷入误区里,很多家长会把威严和怕画上等号,他会简单的认为孩子怕自己那就是有威严,那这很显然是不正确的。

所以请各位家长一定要避免使用下面这种不正确的方式去树立威严,什么方式呢?

两个字,叫做:施暴。很多父母喜欢频繁的发脾气和使用暴力,试图使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孩子吓到孩子,结果发现,时间久了,孩子被骂皮了,也被打皮了,最终非但不能影响孩子,还会教会孩子以暴制暴,其实很多脾气火爆的孩子都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所以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大是大非重制裁,小事小非重引导。这些年,在快乐教育和赏识教育等理论的引导下,很多家长被灌输了不能打孩子骂孩子,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讲求平等,那其实我本人也非常推崇赏识教育,但是尽信之不如不现实,其实,每一种理论,它都不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当孩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没有了原则,越过了底线,父母就应该给到重重的制裁,你通过体罚也罢,其他手段也罢。

总而言之,一定要孩子长教训,古人讲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他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要告诉父母,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重制裁,你比如说,我的老爸从小只打过我两次,但是两次都教会了我要有敬畏之心,所以发脾气使用暴力不能是常态,小事小非面前还是要重视引导的,因此施暴和关键时刻的制裁是不一样的,请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

金小小小珊珊珊

2019年09月25日

对待孩子应该是以尊重及平等为前提

孩子有主见是好事儿

平时多读书,有些道理和习惯孩子自然就懂了

对鼓励,多给机会交流沟通吧,你听她的想法再给建议,比用家长的身份压制他要效果好的多哟。

林媛9

2019年09月26日

说起这个问题其实我感觉自己也有很多不足,比如有时候还是会在累的时候控制不住脾气,孩子也因为这个问题有一个时期比较敏感,但还好,他只有三年级,还处在一个对妈妈比较依恋的时期。说了不足也说说自己做的比较有效的方法,首先就是承诺的事情从不反悔!只要和孩子约定好的计划或者奖励,肯定要做到,孩子小眼睛亮呢,他会盯着爸爸妈妈做的事情,只要有一次不守承诺,孩子就会对父母的话失去部分信任。其次,以身作则,要求他的很多事我自己先要做好,比如尊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和邻居打招呼,努力工作。开始孩子不喜欢和邻居打招呼,他自己说是感觉不熟悉,想想他天天上学,和邻居爷爷奶奶碰面时候确实很少,我也没强迫他,每天上学放学路上遇到邻居,我自己主动大声打招呼,慢慢孩子也开口了。再次要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大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自己发脾气了,或者没有很好处理他的问题,我都会抱着他,真诚的和他道歉。还有就是每天只要不加班,睡前我都会和他聊天,问问一天的生活,有没有开心或者难过的事情,和我分享一下,也和他聊聊我的生活里的事,多交流绝对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所以,相互尊重,理解并鼓励孩子,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亲子之间的关系肯定不会太差。千万不要感觉孩子不亲近了,还用大人的“权利”来压迫孩子,那会越来越差的!

13昊18满

2019年09月26日

对孩子的教导主要集中在8岁之前。6岁之前充分陪伴,让孩子感知到你是发自内心的真的爱他,他就会自己认可你对他的教导都是为了他好。从6岁到8岁,逐步的向他传导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身作则,沟通交流。8岁以后就逐渐退出吧,静静的陪伴,他有问题自会来找你的。爱只用语言表达是不够的,孩子自己也是有心的,8岁前错过了,就真是不好管理了。

静音时光

2019年10月01日

感谢邀请!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家得到的文化资源是越来越便利了。特别是作为刚刚升级做父母的成年人,一遇到宝贝成长的问题,可能最快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上网查资料或是翻阅书籍。有时办法“对口”,问题处理得很顺利;可有时处理起来确很棘手。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大家只是吃了“快餐”,解决了表面问题,并没有“根除病灶”。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清楚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通常情况下儿童在2岁左右就已经开始发展自我意识了,比如表现为:我看到的东西都是我的;我喜欢的都是我的;但凡是我视线范围内的物品都是我的。

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无需焦虑。只要告诉宝贝:“这是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拿。”孩子肯定会嚎啕大哭啊,这个时候,成人更要做到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告诉他(她):“看来你现在有点难过,你想哭就哭一会吧,妈妈或者爸爸会在这里陪着你。”

这个时候的孩子无需我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和孩子共情并告诉孩子规则即可。

那么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从“自我”到“去自我”过渡呢?答案是“四周岁”。为什么有的孩子都十几岁了还处在自我意识里无法自拔呢?想想我们的做法是否存在本末倒置呢?

1、在孩子需要被保护的自我意识阶段(0--3岁)却被家长当作“不良行为”扼杀了。

2、在四岁之后需要“去自我”的修正时,又被家长认为“没必要”拒绝了。

家庭里的“非黑即白”的思维需要改变一下了。

许多成人都认为,要么让儿童服从,要么他们就会分庭抗礼或放肆无礼。我们成人一定要明白,我们是想培养一个道德自主的孩子,而不是培养一个生活在监控下的孩子。要实现道德自主,我们不能满足于孩子的服从,我们要向孩子解释我们所了解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区别。我们给孩子制定的目标一定是合理的,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如何建构一个为道德自主而生的孩子呢?

1、成人与儿童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是发展道德自主的基础。互相尊重,意味着你尊重儿童和儿童尊重你都很重要。

2、持建构主义观点的成人,总是尽力帮助儿童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是可取的?为什么某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3、对幼儿提供适合年龄的选择,并支持他们自行解决问题,这既是一种尊重儿童的方式,也是教儿童思考并帮助他们理解的方式。

4、当不良行为发生时,我们的纪律教育必须针对行为产生的原因,这样教导才会有效。

以上方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质量。

我们对孩子说话时,请仔细想想:我们说的话是孩子想要听的吗?我们是不是在教他们对我们熟视无睹?同时传播我们这一连串的命令和批评呢?

教育无小事,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还是那句话:“遇到问题不要焦虑,先修复亲子关系,再解决问题。”有时,我们会发现,亲子关系一旦密切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