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情神话》好评如潮?

本人90后,上海妹子,和父母一起去看了《爱情神话》,不知是理解能力不够,还是我们一家门确实不在受众范围内,感觉完全没有影评说的那么好,想跟大家探讨一下,看看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我看得太片面了? 主要矛盾点集中于:格洛瑞亚、蓓蓓、两位男女主的妈妈。这两位真的很奇怪,影评很多人都说他们宣扬了女性自由爱情精神。但,一位是婚内出轨然后离婚,一位是疑似婚内精神出轨(那次喝酒之后和老白真的有么?不是说男性酒后乱不了性嘛?)像格洛瑞亚,是迷之积极主动,甚至有点麻烦到别人了。而蓓蓓还有那句名言:我只是犯了所有人都会犯的错。不明白这两位为什么会被影评说是女性自由恋爱,明明是出轨呀!但凡换个性别,可能就要被抨击了吧?一个胡搅蛮缠的,说着“没有deng掉过100个女人的男人是不完整的”的男人。还有一个说着“只是犯了一次大家都会犯的错的”出轨男。而他们其实是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 还有就是男女主的妈妈们,这个也是我不太能接受的点,虽然妈妈们说的话都很好笑,但过于刻薄了。感觉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电影,把两位妈妈塑造成这样,有点伤上海阿姨妈妈们的形象呀。况且一个也就算了,两位妈妈都是这样塑造,就给人一种所有上海老一辈的阿姨都是这样的感觉。但日常生活中真的没人会这样讲话呀,况且把自己儿子家用了一半的东西送给别人也很不合常理,很坍台的呀!反正我看了是有点生气的,上海老一辈的阿姨根本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宣扬这样的形象? 剧情也是有点突兀,老乌死得不明不白(虽然酒后猝死合理),除了垂下来的手,毫无铺垫(虽然猝死不会打招呼,但设置几个隐喻也好呀)以及最后结束得非常突兀,一群人看着看着电影,电影院灯亮了,散场了? 嗐,我也不是想说这电影不好,这么多好评在那呢,存在即合理。但我是真的没看明白,想要大佬们解释一二,谢谢!
4回答·268阅读
玉生幸运

2022年02月26日

这部电影拍的特别有意思,里面的演员选的也不错,导演把角色塑造的很到位,很逼真,不仅情节搞笑,感人,让许多人感同身受,导演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了电影里面,电影具有真实性,而且还让大家有了启发和动力,依旧期待爱情。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很温柔的叙述着某一件事情,剧情很平淡,就像是在诉说平常生活当中的这些琐事一样,追踪的题材比较现实,演员们的演技也挺出色,最主要的是这样接近生活的电影更能让大家接受,这样会感觉很自然,不做作,代入感也挺强的。

要说这是一部电影吧!我觉得更像是一部文艺片吧,但却没有文艺片那种特别做作的感觉。这部电影里面有非常多熟悉的演员,如马伊俐,徐峥,倪虹洁,吴越等等,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并且演技也较好的艺人们。


现在的观众们其实更偏向于一些比较自然的电影或者是电视剧,针对一些太浮夸的作品,大家却不太感冒,所以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得到好评,我觉得也是因为里面这些真实的感人故事。

除此之外,演员们的这种演技也让大家很能够代入角色,每一个演员都把属于自己的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

电影当中没有故意煽动情绪,也没有道德绑架,也没有一些动作啊,特效,或者是非常激情的片段或者是一些刺激的片段,但是在看完之后让人回味。




机械刘启恒

2022年02月25日

因为有味道,有感觉,有体验感,有共鸣。

这两年我们看了太多的美国大片,电影院里电闪雷鸣,很刺激,但从电影院里出来就很空虚,不知道看了什么,也没有什么可回味的。

《爱情神话》这类电影就不一样,看电影的时候好像在看自己的生活,能够融入进去。记得有一年我在上海闲逛,看到一家小咖啡馆里一位老人西装革履,一边喝咖啡,一边拿kindle在看,这就是上海,在别的城市看不到,与电影里的鞋匠的咖啡时间对应得上,能够引起共鸣。

至于题主提到格洛瑞亚、蓓蓓这两个人物,首先她们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电影没有夸大、没有褒扬、没有贬低。观众也不存在赞美的意思,我不知道什么叫“宣扬了女性自由爱情精神“,相信编导没有这个意思,观众也不会往这方面去想,没有必要强行上价值观,这不是电影的本意。

电影中两个妈妈的形象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我不是上海人,但我有上海亲戚。上海的精明与算计我是有了解的,女主的妈妈表现很正常,换到全国都一样——女儿不听老人言,婚姻失败,失去两套房,没地方住,带着孩子和自己挤一起,抱怨几句怎么了?

男主的妈妈送东西的确有点少见,应该是剧情需要,送的对象是男主前妻吧,她为了两人能复合(肯定不知道前妻出轨的事),想些点子讨好对方,还是别人用过的东西,我觉得到是满上海的,哈哈。

最后说剧情,这是电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故事说完整,很不容易了,生活就是这样,总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和不完美,但我们都要这么过下去。


《爱情神话》,我觉得拍得真不错,把上海这座城市,把海派中年男女那个小劲头,都呈现得很到位,我内心给五星推荐。

但按照习惯,我会去翻影评,尤其喜欢翻负面的影评,一篇给了两星的影评吸引到我,让我产生了反思和警惕。那篇影评有一段时间讲:

「只要稍加琢磨就不难看出,两个男性角色的身份是上海中上阶层,无疑是优势人群,而三位女性表面谈笑风生,实际上还是在暗中“雌竞”,这不过是男本位视角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符合中产阶级节奏的,一种温文尔雅的“齐人之福”。而这种“艳福”被喜剧粉饰掉了内在的猥琐,甚至也许还进一步取悦了男本位视角的观众(包括许多女性),让他们觉得自己也“进步”了、洋气了。」

看到这段表述,我同时产生了两条思维折射,第一条是作者真是独具慧眼,一语中的。第二条是导演看到这个评价得委屈死,凭什么呀。这两种想法是并列的,不分上下的,我自己仿佛一分为二,变成了我和我,互相都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击败对方。

关于这种想法,伴随着社会女性意识的成长,近两年我时不时地就会感受到。继续想来,就觉得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在各种表达里,男女视角的这种交锋可能是一种自然灾害。

因为任何表达一定是有性别属性的。

比如一个你用男性视角做一个电影的表达,你以为你是导演,但在一部分女性看来,你更明晰的身份是男性代表。我们都知道,你作为一个导演,一定代表不了全天下的导演,你的思维一定不是全天下导演共有的特质。但我们却隐隐会觉得,你这种男性视角的表达,却有可能代表全天下男性的想法,“男人果然都是这么想的”。

反过来也是一样。比如你用女性视角写一个尖锐的影评,你以为自己是影评人,但在一部分男性看来,你更明晰的身份是女性代表。你作为一个影评人,一定代表不了全天下的影评人,你的思维一定不是全天下影评人共有的特质,但我们却隐隐会觉得,你这种女性视角的评论,却有可能代表全天下女性的想法,“看吧看吧,女的现在都这样”。

你看,这里面是有陷阱的。在男女意识交锋的今天,性别属性对表达的影响力太大了,任何一个内容的出现,性别属性都先于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这对表达者影响很深。

在这种大前提下,我们再谈性别尊重,其实阻力重重,因为这里有一个“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悖论,无论我们怎么让自己清醒,最终都可能被性别属性裹挟,结果都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我最终消化之后的观点是,我觉得性别尊重可能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尊重对方首先要尊重自己。我们每个人,都要先扮演好自己那个角色,再与人交往,再产生尊重。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男性视角的表达可以让所有女性都感到舒适,也没有一种女性视角的表达可以让所有男性满意。大家能在自己的角色属性里做到谦卑而得体,就挺好的。

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我其实一直把徐峥代入《爱情神话》这部电影的导演,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邵艺辉,是女性。这先让我有些愕然,我甚至开始怀疑,写那条尖锐批判影评的作者,会不会也有可能其实是一位男性?进而,我觉得有些想法其实得到了更好的验证。

邵艺辉导演在自述中说:“我作为老白的真身,也作为一个第二性,还可以从自己身上分离出一个第一性,也是我理想中的男性,得体,低调,谦卑,寡言,内省,不仅为自己羞愧,还为同胞羞愧,为同胞的冒犯羞愧。就算这样,可能也配不上三个可爱的女性,因为她们是我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愿景。”

你看,一个女性导演,尽可能地想描述一个得体中年男人的形象,但是当这个形象真正展示出来,他仍然会让一部分女性觉得这个形象带有深重的男本位视角。

这似乎说明,这个世界不是男人有问题,也不是女人有问题,当我们从性别分歧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没问题。可是一旦要研究性别这件事,就有问题,这是一件没有办法和解的事情。

大概如此吧。

从电影院走出来时,感觉就像是听一个朋友讲完了他的故事,看了一段他的生活切片。本片最大的优点是,即使去掉所有和上海有关的元素,非上海观众也能感受到的亲切与真实。

真实感真的太重要了,你讲述的所有内容都让观众觉得有距离感,觉得不真实,观众就没法代入沉浸到这个故事里,就没法和角色产生共情。但问题是现在的,绝大多数的,爱情题材的电影,都做不到真实,都太出戏了。高中生就是车祸堕胎出轨多角恋,职场人士就是开会喊两句鸡汤就能拿下几个小目标的大单子,所有角色都是标签化的刻板化的形象,所有角色的行动逻辑也只剩下爱情,仿佛一个个是下半身和脑袋掉了个一样,所有职业都可以没有职业道德,但必须要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不顾一切。最搞笑的是,在刻画一个穷人的时候,会写这个穷人住在两室一厅的豪华出租屋里吃泡面。

而《爱情神话》这部片子,因为它足够真诚,所以呈现出来的作品就足够真实。中年人也会有爱情的想法,也会为了2万块钱而发愁。小年轻也会有自己的个性,为房租发愁,为自己的爱情得不到父母认同而逃避,为父母不认同自己的行为爱好而顶嘴。你可以说你不喜欢这些角色,但你无法否认他们的故事非常真实。另外所有上海的元素,无论是画面布局还是上海话,这些细节都相当地到位,对于上海人或者在上海生活过的观众来说都是不小的加分项。

当一部作品,坐下来好好跟你讲故事的时候,它的态度就已经赢对手们太多了。

晓島DAWN

2022年05月25日

《爱情神话》电影中的“直线/ 波浪线”

我认为《爱情神话》是近几年来国产喜剧的天花板级别的作品。包括周星驰最近几年在内的片子,从喜剧创作方面来说,都是不如这个作品优秀的。为此我也写了一些文章支持这部作品,是从创作者角度试图去分析一些主创的想法。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爱情神话》好过现在绝大多数的喜剧片。

我看到很多短评,评价《爱情神话》中的各种细节是多么打动人。大部分观众认为影评全程没有冷场,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一个新的精巧的笑点,可以让观众从头到尾抱有一个非常高亢的情绪。大家把这些优点归功于剧情设计精巧、演员演技在线、场景真实可信等等,我们称这些为呈现效果。不过从创作者的角度,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直接效果,而是背后的驱动手段。人的笑点是可以被设计的,能让越多人在同一个设计点笑出来,主创所具备的驱动手段一定是越深层、越简单、越普世的。如果我们以观众的身份稍微了解到这些手段的一部分,再次看到相似情节我们在笑得时候,会恍然大悟并理解,会感觉到自己的笑增添了几分内容,也会由衷感到喜剧的精妙。

大家也许会达成共识,电影中最精彩的戏份是影片中段的一场吃饭戏。剧中主要人物在这场戏悉数登场,碰撞出一系列的火花,让人啼笑皆非。我们今天试着拆解一下这场戏,看看我们当时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什么是喜剧中的直线/波浪线原理

“直线/波浪线”是对喜剧中人物状态的一种比喻。我们都曾听过,喜剧就是一位正经人搭配一位谐星,两个人物配合演出的。在我们传统相声艺术里,我们知道,对口相声一定是一个逗哏加一个捧哏,郭德纲的旁边一定站着一个于谦儿。

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

“直线/波浪线”类似于相声中的捧逗关系(当然实际上相声已经衍生出一套相对独立的艺术逻辑,此处只是借此比较),我在此想说明的是:我们往往以为我们看到的喜剧就是一个人在闹笑话,其实并不尽然(可悲的是很多劣质喜剧将之奉为信条)。

“喜剧并非只是我们看某个人做出某件好笑的事情,而是某个人看另一个人做出某件好笑的事情,我们则在一旁观看。”

假如当我们理解了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简单理解为什么相声说“三分逗七分捧”。我们简单描述一下“直线/波浪线”人物性格的功能。

直线:他是看不见问题的人,或者他们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

波浪线:他们是看得见问题,苦苦挣扎试图解决问题但是又无能为力的人

喜剧历史上这种经典的组合数不胜数,乃至于当我们看到这种组合的形式我们就会不自觉发笑。我们还是结合剧情和人物角色来探讨这两个人物状态对喜剧的推动作用

钢铁“直”格洛瑞亚

这里的“直女”是指格洛瑞亚的人物状态是直线状态。我们都记得这场吃饭的戏是怎么开始的吧。李小姐主动要求晚上来老白家“取皮鞋”,于是老白准备了一桌子菜,打发走了亚历山大,在家欣喜地等待李小姐,这时候门铃响了,他兴奋地打开门:

编辑切换为居中

兴奋,激动

傻眼了

这里“不请自来”就是格洛瑞亚的第一个直线行为。直线是不会顾忌波浪线的情绪,他不关心任何人的状态,他的目的就是在他的世界观下做所有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或讲述他认为对的话,也因此他会给波浪线带来麻烦。没错这里老白就是波浪线人物。于是我们看到格洛瑞亚不管合不合适,直接往家里面走。此时好戏开始了,观众的情绪被钩了起来。

有朋友会问,老白为什么不制止格洛瑞亚,或者客气一下请他出去呢?问题不就解决了么。大家可能会说老白就是这么一个老好人人设。这个依然是效果层面。深层次分析又牵扯到一个喜剧概念叫做:非英雄。大意就是喜剧主角一定是平凡人,而平凡人的特点之一就是无法对环境变化产生先于自己思考的合适行动。这个后面可以单独用文章解释这一个概念。总之直线不管不顾,径直闯进了波浪线的家。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句话,我们就能笑出来!老白看着格洛瑞亚说“你没吃饭啊”,我们听到的言外之意是“你难不成是想在我家吃饭吧?”这时我们已经被波浪线的遭遇完全共情了,开始跟着这个人物走,看他怎么突破这个窘境。从老白让格洛瑞亚进门开始,剧情就向不可避免地方向展开,而老白对此毫无办法。

然后镜头摇向桌面的纸巾。此时我们又笑了!这是哭了多久啊?我们开始脑补老白这一段时间的煎熬,越想越搞笑。然后格洛瑞亚开始编她那个老公被绑架的故事,一边说一边将手伸向老白:

我们看老白尴尬地把手抽出来,这一幕又会让大家发笑。老白的画外音是:“说就说,不要拉拉扯扯地万一给人看到说不清楚了...”我们清楚地替角色把他心里的这句话说了出来。此时我们已经完全相信老白这个人物的窘境。情人马上就要来家里了,此时却有一个不清不楚的女子在这,我到底该怎么办?

我们看到这里暂停一下分析,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好笑。因为直线给波浪线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麻烦,有可能让波浪线苦心经营的甜蜜夜晚甚至是即将到来的感情生活付之一炬,而直线完全不清楚自己是个巨大的麻烦。编剧全程没有用任何烂梗和夸张的表演,单纯就是摆两个人物在这里,展示他们各自的状态,就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喜剧效果。因为我们相信了这个真实性,开始关心波浪线的走向,看他将要如何解决麻烦。波浪线是观众的代表。你一旦相信他,便走入了创作者的高深的“圈套”。这种效果比一些低端的喜剧高明不知道多少倍,还是我说这是喜剧的本质。

格洛瑞亚开始讲述他的废物老公的离奇遭遇,此时老白假装在认真听他讲,一边发微信给李小姐问他到哪里了:

这里说说老白为什么不能把心里话说出来?他可以很礼貌地说家里要来客人,不是很方便,如果可以改天聊之类的话。因为非英雄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技能的。此时“要求别人停下讲述请她出门”是一项技能。一旦非英雄拥有了这个技能,他就变成了"英雄”。而英雄是不可能成为喜剧的主角的。同时他也破坏了直线/波浪线的人物关系,导致之前的设计崩盘。这时格洛瑞亚又把手伸过来:

直线是不会去顾忌波浪线的情绪的。正如我们一开始说的那样,直线是“看不见”的那一个。直线看不见情境中存在的问题,一旦他看见了别人的情绪和举动,或者她问出:“诶,白老师是不是有事情,我在这里是不是不太合适”之类的话,那么这个人物关系也就崩盘了。直线在人物关系中是制造麻烦的,所以他必须为了维持这个关系持续制造麻烦,保持“不知情”的状态。波浪线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思考思考思考怎么从这个困境里解脱。我们看到他尽量身体远离格洛瑞亚,把消息发出去。

喜剧的点就在于我们看到波浪线因为缺乏技能在困境里苦苦挣扎,试图让情况变好一些。所以在直线造成的麻烦中,波浪线的每一个行为,都是那么真实和有喜感。

好的我们继续看片子:

我们可以欣赏下老白看到消息后的痛苦表情:

痛苦,弱小,无助

而这时候直线还在另一个世界里畅游:

这个喜剧效果要运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编剧要将直线和波浪线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频道上,并让直线失去“看见”的能力。我们看格洛瑞亚的眼神压根不去瞄在回消息的老白,这个过肩镜头也是直白地把直线“看不见”的这个状态从老白的视角直接拍出来了。老白的麻烦已经火烧眉毛了,但是格洛瑞亚还沉浸在自己老公的颜里。这就是天差地别的两个状态。

这里我们可以跳出来讨论一下。有朋友会说,格洛瑞亚是真的看不到老白在回消息么?我想说,怎么可能?别说手机了,傻子在进了单身男人家门也之后看到桌子上摆了一桌菜,这种事超过12岁大家就都不言自明了。ok那么就是她是在装的咯?

这就牵扯到直线状态的角色在喜剧中的人设了。我们之前说过波浪线是观众的代表,他是戏里头的“真人”,处在引领观众情绪,推进剧情的重要位置,波浪线有义务要表达他的内在现实。所以,波浪线与我们一样,拥有普通人拥有的一切情绪、共情力和真实的反应。而常常处于直线状态的人设则需要稍微不同的世界观。他们往往更单纯,更具有浪漫色彩,或者更夸张,有时候也可以是有些奇怪的。比如《老友记》里面的菲比和乔伊,他们往往都是处于直线状态的角色。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不能是格洛瑞亚这个角色的第一场戏。因为必须要在之前铺垫这个人物“有钱有闲老公失踪”的人设。这样到了这场重头戏,观众会同样相信,她是可以做出这种大大咧咧忽视别人情绪动作的人。你可以说她做作,甚至可以说她调戏老白(当然程度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影响到你对这个角色本身的评价),但是她恰如其分地完成了这场戏的作用。当然这时候越做作,也就越突出了她后来掩门落泪的感人的真实。

好的我们接着看:

说了一大通话,终于举起杯子歇一歇

这时候老白终于在缝隙中逮到一个机会,无论如何也要展开一些行动了,于是他长舒一口气,打算摊牌了

不得不说徐峥是真的是适合演这种角色的。于是我们在这地方又笑了!还笑得贼大声。我们在笑什么。在困境中的波浪线终于行动了,要主动改善一下局面!结果被直线一句话打回了原型,变得更加无奈焦虑。我们看到老白想反抗,但是对方永远在自己的节奏里对他不理不睬。

接下来我们看到一场最精彩的动作设计:

老白站了起来,扶着椅子。在观众视角我们知道他是在思考“到底该怎么办?”,同时像躲瘟神一样离格洛瑞亚尽量更远。然后他开始绕着格洛瑞亚走:

这时格洛瑞亚有一个突然转头的动作:

OK这是第一次,本来老白是低着头绕,这时抬头和格洛瑞亚有个对视的镜头,很明显他的眼神表达他根本没听格洛瑞亚在说什么。然后再次低着头接着走。

然后老白移到了格洛瑞亚的正后方,尴尬地配合她笑了一下,这个时候格洛瑞亚来了一个360°的大转身:

然后我们看到老白愣住了的表情。OK这时第二次。大家于是都笑了。

我想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会觉得很搞笑,但是我猜测未必每个人都能说清楚为什么这里会很好笑。假如换一个导演,可能会把这个点做的更加明显一些(虽然我觉得已经足够了)。那就是:老白这时候的想法甚至是从背后偷袭格洛瑞亚,让这个女人闭嘴。

不要觉得不可思议,仔细看这场戏的动作设计就清楚了。它其实就是演出了一个处心积虑的犯罪嫌疑人想实施犯罪却被对方一次一次发现的过程!喜剧允许主角用一切方式获胜。在喜剧中,主角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只要能改善自己的处境,让情势向自己有利的一方扭转便可。假如你是一个偷情的人,你的老婆正在门口打算就要进门了。你这时跟情妇说:“反正早晚都有这么一天,不用怕。我们就跟她摊牌!”ok这是伦理剧。如果你这时候抓着情妇的脚,直接把她从窗口扔出去,然后若无其事等老婆开门。好的,这就是喜剧!

这时候,面对格洛瑞亚喋喋不休的bb,自己的情人马上就要敲门的时候。老白做出的选择之一,就可以是:我要用尽一切办法让这个女人尽快消失!但是他又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非英雄,缺乏实施行动的勇气。所以他只能犹犹豫豫,鬼鬼祟祟,但是却又一次一次被打断。我们理解同情这样一个角色,但是又觉得这样的行为无比地好笑。同时,格洛瑞亚的反应也并不是只是配合老白这个意图。她也在她自己说话的节奏里,她在她觉得重点精彩的地方突然转身面对老白,非常合理和符合人物动机。更厉害的是,格洛瑞亚现在就正在讲述一个绑架犯罪的故事!所以她为老白的这种行为创造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氛围。这也是这场戏绝佳高明的地方!

如果是一般的风格化喜剧,也许会把这一段在主角的想象中拍出来。老白如何把这个女人打晕或者掐晕,然后藏在衣柜里,然后若无其事去开门。但是这样是直白的普通的。而导演在这个时候采用了“隐喻关系”的处理方法,用不着痕迹的表演把这一段演出来。表面是还是他们俩,实际上是演出了一个犯罪者和受害者的关系。不需要多余地对白,和过分的表演,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单纯这一段,就已经可以吊打其他露骨的喜剧作品了。

但是遗憾的是,即便想尽各种办法,波浪线就是无法改善自己的状况。我们觉得真实觉得好笑,正是因为喜剧真正反应的是一种正能量。是我们看着角色在苦苦挣扎中,依然不放弃希望。

“把希望拿掉,你便有了戏剧,而喜剧是不放弃希望。”

这个时候门铃响了。

(暂时先写这些,后续继续补充)

过分影视解读

2022年11月27日

《爱情神话》:成年人的爱情观里没有爱情

《爱情神话》是由监制徐峥联手90后女性新人导演兼编剧的邵艺辉给我们带来的都市“自由爱情”电影。该部作品整体而言,节奏恰好质感较强,所探讨的“爱情问题”也十分接地气,观影体验相对较为舒适,并无太浓厚的商业电影气息,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类影视作品。

这部电影没有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同样也没有圣人大道理,只有常人的小情绪。

细细琢磨回味过后,它不仅仅是一部文艺片,反而更像是一部截取现实人性的纪录片

虽然目前对文艺片(艺术片)与商业片两者之间没有完全准确的界定,但两叶理解的商业片是单纯以视觉震撼与感官刺激为核心的视觉盛宴,如《哥斯拉大战金刚》(7分的《哥斯拉大战金刚》:人类的野心才是最可怕最恐怖的暴力怪兽);而文艺片则更加侧重于故事明线暗线所带来的事物思考与情感共鸣,如《绿皮书》。

不知90后女性新人导演兼编剧的邵艺辉是否深受西方文化熏染,《爱情神话》中有着两叶认知中的西方艺术特点——激进、尖锐、奔放、豪迈,这与含蓄内敛的中国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两者艺术特点往往都贯穿其影视作品中,一般都十分容易区分两者。

然而,《爱情神话》它不是纯粹的“国产电影”,是一个披着上海话外衣的“西方舶来品”。

这并不是在贬低它,而是两叶觉得导演能够把中西两种不同的艺术文化特点结合得如此自然不留痕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导演对“爱情”的辩证关系把握得相当到位,这点在现在的影视市场上是十分难得且大胆的切入点。

既然说到了西方艺术特点,就不得不提及《爱情神话》里面的“激进、尖锐、奔放、豪迈”的“爱情”——

吴越饰演的前妻蓓蓓因外遇出轨被发现后与徐峥饰演的老白离婚;

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观看舞台剧后情绪失控与老白“共度良宵”;

倪虹洁饰演的格洛瑞亚则是醉酒后与老白“相逢恨晚良辰美景好不惬意”;

周野芒饰演的老乌在二十几岁出国留学时“一见钟情夜夜笙歌”四十多岁的美少妇;

这里有没有爱情,很难说清楚。

日久生情是爱,一见倾心它也是。

也许朝夕相处,或许刹那动心,是不是“爱情”并没有那么重要,恐怕也没有人过于在意——

老白至始至终都是称呼为李小姐,这是成年人的含蓄内敛。同时也是老白潜意识里面对婚姻的抗拒、恐惧与不信任,想要牢牢抓住欢喜刹那,又害怕如前妻一样过眼云烟;

格洛瑞亚有钱有闲无老公的玩世不恭,以朋友之名行情侣之事,这是成年人心照不宣的倔强。朋友之上恋人未满是格洛瑞亚的盔甲同时也是软肋,欢喜就好,何必说穿;

自称拥有多位女朋友的老乌,可能在两人游戏玩闹中动了心,走肾不走心是成年人心里葬了未亡人的借口,相忘江湖好聚好散好过相逢恨晚爱而不得;

李小姐就像是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平静如镜的掌舵手,大海中扬帆起航是天性,对岸的酒红灯绿是成性,或许李小姐已经习惯性在紧张刺激的航行中寻求片刻安心的净土,在不断纠结与自我折磨中得到快感。每一艘船都没有上岸的理由,如果有,便是消亡

似乎《爱情神话》里的每个人都在不留痕迹谈论“爱情”,但这种“谈情说爱”又不会把“爱情”光明正大放在台面上歌颂。就好比很容易脱口而出的“今晚我去你家”,但连最简单的“我喜欢你”却从来说不出口,这大概就是中国式爱情的“含蓄内敛”。

“激进、尖锐、奔放、豪迈”与“含蓄内敛”,两种看似相对立的“矛盾”,在《爱情神话》中得到了相对的统一。“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两叶觉得《爱情神话》这里相互对立矛盾的两种“爱情”,是能够认识和改造“爱情”的根本认知。

基于这点,《爱情神话》的影院观影评分两叶我只能给到6分

我曾在“过分影视解读”丨关于影视作品评分标准说明一文中解释过,“4~6分不推荐购票影院观影,介于购票观影与APP观影两者之间。”——

两叶深刻认知到《爱情神话》真的不是一部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观影的作品,反而十分适合在相对私密空间与有着紧密关系的两人一同观影讨论的影视作品,比如情侣关系、暧昧关系、已婚关系甚至离婚关系。

《爱情神话》里的“爱情”不止一种,唯有观影两人默契同步三观摩擦四手不知所措,才是最佳观影体验;如观影感悟两人牛头不对马嘴,请参考格洛瑞亚的玩世不恭还能做朋友。

实际上,类似老白、李小姐这样的“空巢老人”,《“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曾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虽然老白、李小姐等人并未达到严格意义上“老人”范畴,但按照空巢老人的定义可以稍微降级定义为“空巢青壮年”。

根据第2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时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空巢老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60%。片尾谢幕时,从李小姐与老白微信对话的言语中似乎也能够证明这点。


2021年11月27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的《我国HIV/AIDS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一文中提到,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105.3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老年男性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据中国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60岁及以上男性HIV阳性新发病例比例由2010年的7.41%上升到2020年的18.21%,其中大部分是通过“相逢恨晚良辰美景好不惬意”感染的。

爱情,它并非年轻人特有,每一个人每一个年龄段都应该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无论“爱情”它长得怎么样,奔放的含蓄的多元化的等等,最起码的大前提应该是——爱情,它应该是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过程。

成年人的爱情观里有没有爱情,根本没有人在意与伤心,就像是一望无垠大海没有鱼,只有大海在落泪。

题外话——

这部电影其实还隐藏了一个很寻人耐味的意识形态对立问题,关于这点两叶在文章里再也不敢多说,如果你也察觉到了类似的问题,欢迎找两叶聊聊。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