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为你们,我更快乐
赵文慧:教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这个学期,是她第六次成为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新生入学开家长会,她让家长用介绍信的方式介绍自家孩子,她还向家长坦言自己是个喜欢“讨好”学生的老师。今年是她从业的第25个年头,从18岁一参加工作开始,就在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任教。她叫赵文慧,25年里带出过无数个先进班集体,自己也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但接手新班时,还是愿意用“讨好”的方式接近学生。
赵老师口中的“讨好”,其实就是和颜悦色、春风化雨地与学生沟通。她的理由是上学不是个轻松事儿,如果太过严厉,刚入学的新生会被吓到,因此她更喜欢用幽默活泼的语言鼓励学生。只有当学生们喜欢上老师,才有可能喜欢上课堂。在师生关系日渐亲密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行为,因为没有了抵触情绪作怪,学生们很容易按照老师的要求规范行事。
在赵老师的教学理念中,师生情是重于教学任务本身的。这并不代表教学不重要,而是期望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认真学习。因此,做赵老师的学生成了件幸福的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逢节假日放假前,她留给学生的唯一作业就是“吃好,喝好,玩好”,除此之外,并不布置任何书面作业,理由是只有在短暂的休整中玩高兴了,回到学校之后才能全力以赴投入学习。每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会在上课时间带着学生堆雪人,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大自然的变化。每逢班里有人过生日,除了组织全班同学齐唱生日歌,她还给过生日的同学送糖果,以至于一些生日处于假期无法感受此种幸福的学生哭着要求父母把自己的生日改掉。每天上课前,她让全班同学一起喊“起立”,只为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感受。期末考试结束后,她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白兔奶糖送给成绩提高的学生,以资奖励。
因为常常从一年级教起,赵老师明白学生虽然年纪小,但都纯真,因为被老师善待,从小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有学生上课听到老师说话声音嘶哑,隔天会带来药,讲台上的桌子经常被堆满。赵老师每年冬天都会外出支教一周,班上学生大多已习惯,一个新转来的孩子因为无法与继母融洽相处,被送回爷爷奶奶身边,经常以冷漠表情示人,曾经在与赵老师谈心时讲出心事,从此觉得内心有了依靠。听说老师要去支教的事,一脸不安地问:“老师你还回来吗?”得到肯定答复之后,表情舒展开来。
和一些老师喜欢把工作重心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不同,赵老师认为一些家庭条件稍差,心理状况特殊的学生更应该被格外关注。她希望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她坦言这并不是在刻意追求高尚,只是觉得这是自己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非如此不可。她用“快乐教学”要求自己,用“快乐学习”要求学生,希望他们认真学习,真诚做人。她说:“教育是个良心活,做多做少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只有把每一处细节做好,才有可能润物细无声。”
见习记者 葛慧敏文/图
李晓静:大胆创新 让孩子在揉捏中快乐成长
“在我看来,一位好的美术老师,不仅要教孩子学习美术知识,更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快乐,教他们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美。”
作为太原市迎泽区三晋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李晓静告诉记者,从教17年来,最令她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作为一位“资深”的美术老师,李晓静一直将“创新教育基于学生的快乐体验”作为自己的教育思想。2008年,三晋小学成立了泥塑社团,大家一致推选李晓静担任社团辅导教师,为了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中来,李晓静将泥塑社团的活动作为“创新学习”的研究基地,从最初使用的胶泥、橡皮泥、烤泥到现在使用的纸浆和超轻黏土,陆续开发出多种课型,并运用于全校美术课程的学习中,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李晓静告诉记者,“泥”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很好的塑形材料,通过泥塑技法的学习,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形体认识事物,所以,她将泥塑技法分层分阶段引入设计课程,使设计从平面走向立体变得可摸可触,让学生在揉捏当中锻炼设计思维。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李晓静发现,学生在形体认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设计的认识变得不再陌生,最初空泛、盲目的设计现在变得有目的性、选择性。“现在每做一件作品,学生开始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产品功能的合理性,思考产品造型是否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等,可以看出学生的设计思维在反复的揉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我很欣慰。”李晓静说。
今年3月份,迎泽区举办缤纷中国梦品牌社团评比活动,李晓静大胆地向学校提出了设想:将诵读、科技、剪纸、折纸和泥塑社团融合在一起,组成庞大繁杂的社团联盟,在很多人的不可思议中,李晓静与学校其他几位老师一起,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辅导学生完成了“指尖的童话”大型主题设计制作,并在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2008年,李晓静参加山西省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全能一等奖;同年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获综合二等奖和设计制作单项二等奖;2012年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美育专项课题中《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型“感、探、析、创、评”五段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子课题实验教师,在三晋小学以泥塑设计教学为基础,开办特色课程,开展美育课题研究,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在美育论坛获一等奖,教学成果取得了美育课题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谈到将来的计划,李晓静说:“下一步我会尝试将美术设计课程与民间艺术、电脑美术、比例知识等结合起来,开设新的趣味课程。比如汲取民间剪纸艺术,结合我们的《吉祥图案》《剪纸》等课程,教学生设计制作公共雕塑,让他们在体会雕塑与环境关系的同时,挖掘生活中的美,增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意识。
在李晓静看来,“教师“这个词,不仅是一句称谓,它更是一种对职业的坚守和奉献。李晓静告诉记者:“从教17年来,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失败,但是无论怎样的风雨都不能动摇我作为一名教师的信念,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实践与创新中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才能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
本报记者 王清文文/图
王老师:将人性里最正面的力量撒播进学生心中
因为从小受父亲影响,王老师一直坚信教师是一个做好了积德做不好毁人的职业,而自己在求学阶段又曾被不负责任的老师耽误过,因此内心一直对这个职业有排斥。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大学毕业之后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教师。然后靠着一身力气与真情,踏实代课。执教的20年中,王老师辗转过六所中学,工作过的学校既有普通中学,也有重点中学,无论面对怎样素质的学生,她都认真对待,因此成绩也常常名列前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王老师深知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与人文修养的重量,她试图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利人、利己、利国家、利民族的意义。因此,她不想成为一个只会培养高分学生的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真情实感面对每一个学生。而真情的回馈往往在预料不到的时候出现。一天,当王老师走在街上时,突然听到一个年轻小伙子叫她,望过去却又不认识对方,直到对方报上名字她才想起这是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尽管只带过这个班一年,但学生依然记得她,并对她说:“老师,我一直记得你当年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可惜我成绩差,现在只能蹬三轮车帮人送汽水。不过老师你想喝汽水的时候,记得告诉我。”看着学生远去的背影,王老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泪水,这份复杂的感情里既有感动也有惭愧。刚毕业时,她在那个班做过一年语文老师,这位偶遇的学生当年因为反应慢学习成绩差,常常遭到其他老师的忽视与同学的嘲笑,回想当年相处的细节,王老师坦言:“其实我并没有对他特别关照过,只是不曾冷嘲热讽罢了。实在没想到毕业多年之后他依然记得我。”
因为被这样实实在在打动过,之后无论在哪所学校执教,也无论班里的学生出身背景如何,王老师总是不忘教导他们要彼此团结、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同学。她把孟子的“同情心、羞恶心、是非心、辞让心”作为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己体悟。曾经有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拒绝到学校上课,她就带上班里的十名同学去这位学生家里轮流劝说,直到对方答应重新回归课堂。当师生一行十一人在夜色中蹬着自行车回家时,有学生跟她说:“老师,帮助人的感觉真好,这种做善事的成就感我以前从没感受过。”她还试图让学生具备分辨善恶的能力,要求他们不盲从、勤思考,在遭遇到无法快速分辨出善恶的状况时学会停一停,在观察中保持思考的能力。她说这是自己在三尺讲台上给孩子们打的精神预防针,她希望通过这种良性的积淀,每一个学生能在之后的人生之路上不至于走偏。
王老师的所有这些教育理论与实践听起来会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极度理想主义的人,但事实上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却遭遇过最无情的现实。因为脾气耿直,尽管教学成绩一直优异,却遭遇过被停课、被扣留人事档案与工资等不公正待遇。但无论在怎样的学校里以怎样的身份执教,只要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她还是会不遗余力地将人性里最正面的力量撒播进每一个学生心中,她的理论是:“我个人的能量有限,只能把自己身处的小环境照顾好。但育人这种事,做过一定比没做强。”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她不想成为父亲和自己都讨厌的那种误人子弟的老师。她自称是一个热闹又孤独的人,只是众多辛勤工作的人民教师中最为普通的一个,她不愿名字见报,唯独希望有类似经历的人从报纸上看到她的故事时,可以说一句:“这个人没有说谎。”
见习记者 葛慧敏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