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记录仪真能防止“碰瓷”纠纷吗?

近日,记者乘坐一位朋友的私家车时,发现其车上装了个小巧的显示屏,经询问得知是行车记录仪。

据了解,行车记录仪是早年被强制安装在长途大车、工程车、以及公交车上的一种数字摄像设备,2011年因为江苏南通一起老太太讹诈公交车司机案而“一炮走红”。自此,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众车载电子产品成了众多车主心目中“防碰瓷”“防诬陷”的“神器”。商家迅速嗅到商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行车记录仪由市场上的两三个品牌,爆炸式增长到现在的数十个品牌。行车记录仪是否真的能够防“碰瓷”?市交警一大队民警对此回应道:行车记录仪有利于交通事故认定,但不能作为认定的直接证据。

行车记录仪不等于“汽车黑匣子”

据调查,很多销售者喜欢将市面上销售的行车记录仪夸张地称为“汽车黑匣子”,这实际上是在混淆概念。

市民覃先生是一名车载电子产品爱好者,也是正在使用行车记录仪的车主,他告诉记者,行车记录仪其实是事故数据记录器,通常安装在汽车仪表盘后面,对车辆行驶速度、时间、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运行状况和驾驶员驾驶活动信息进行实时记录。“行车记录仪能够在约束不良驾驶行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提高营运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为事故分析鉴定提供原始数据。”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行车记录仪的作用。

覃先生同时还表示,货真价实的“汽车黑匣子”并不是私家车车主们熟悉的行车记录仪。汽配城和网上热卖的行车记录仪其实被称为数码摄像记录器,它的功能相对单一,只是针对行车过程中的影像、声音进行记录,并不能像“汽车黑匣子”那样记录车辆的行驶数据。“很多生产、销售的企业刻意将二者统一用‘行车记录仪’一词来混为一谈,借此噱头引诱车主购买。”

处理“碰瓷”事件的辅助证据

自2011年元旦起,以北京为代表,国内很多城市要求大中型客车(包括长途客车和旅游客车)必须按规定装备汽车行驶记录仪。这个交通新政启用后,江苏南通老太太讹诈公交车司机案中好心救人的殷红彬通过公交车行车记录仪,成功洗刷冤屈,并因祸得福成为某品牌行车记录仪的形象代言人。该事件也让很多车主认为:行车记录仪所记录的视频将成为车主对付“碰瓷党”以及认定发生事故时的直接证据。

记者对此咨询了市交警支队一大队宣秘中队中队长叶芷坚。叶芷坚称,我市目前未发生以行车记录仪记录数据而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案件,因为来宾市内安装有行车记录仪的车辆比较少。同时,他不否认行车记录仪确实有利于交通事故的认定,“不少交通事故发生后,稍后才能到达现场勘查的交通民警只能掌握到擦碰的痕迹、碰撞后散落物的轨迹等间接证据,并根据这些间接证据做出事故责任判断。”他表示,这些间接证据并不能保证百分百正确,特别是有时候事故车辆会再次移动,民警要做准确判断相对难度会更大。“如果事故车辆上有行车记录仪,民警可以把录像调出来查看,这就有了一个辅助的证据。”

叶芷坚指出,有利于交通事故认定与作为直接证据并非同一概念,由于视频录像很容易进行编辑,民事诉讼上法官一般不给予采信。用行车记录仪拍摄的素材若想作为证据使用,必须是经过公安司法机关鉴定后的“完整、原始、无剪辑”视频。

目前市场上的行车记录仪产品芜杂,缺少统一标准。在技术上,很多行车记录仪为了达到“循环录制”的效果,在工作状态时会把视频分成很多小段来记录,在分割视频记录时,往往会有“丢秒”的后果,仅就这一点看,就很难达到“完整”的要求。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