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张家界 打造升级版

桑植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色醉人 陈少华 摄

秀美村庄示范点——双峰村 邓道理摄

绿意葱茏的张家界市城区 邵颖 摄

常张高速慈利阳和段生态公益林 吴永宏摄

高山冬桃基地 陈少华 摄

秋色怡人醉旅城

张家界是生态优良和资源丰富地区,现有林地面积840.7万亩,有木本植物110科1409种,森林蓄积量221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9.62%,居全省首位。市城区建成区绿地率3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4平方米,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城市和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最低城市之一。

张家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21万亩。其中,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生物多样性观测站。

早在2003年11月,张家界市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决策,2009年8月,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划入实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近两年,张家界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以“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为统领,以建设“绿色张家界”为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乡绿化统筹推进

以农村山地绿化为依托,以城区绿化为中心,以村镇绿化为节点,以主要交通干线通道绿化、澧水及库塘沿岸绿化为框架,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绿化为品牌,统筹推进山地绿化、城区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和村镇绿化等“五个绿化”,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化新格局,营造无山不绿、城在林中的城乡新景象,打造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森林新都市。

造林绿化持续开展

以“三边”(路边、水边、城边)为重点,共完成山地绿化营造林1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9.69万亩。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石漠化治理等造林绿化工程,持续实施全民义务植树、认种认养绿化树木、“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共有462万余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2116万余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38个,认种树木2100余亩,认养古树317棵,建设公路绿化带1068公里,完成水岸绿化633公里。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生态村3个,生态文明村4个;省级生态乡镇35个、生态村121个;市级生态村271个。

资源保护管理有序

全面推进林木采伐主伐计划进村入户工程,逐年减少林木采伐计划,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达537.6万亩,五年增加156.83万亩。新建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3个自然保护小区。出台预防松材线虫病决议和实施办法,对20万亩松林进行了飞机作业防治,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景区无森林火灾发生。先后组织开展了“春雷行动”、“亮剑行动”、“雷霆一号”、“绿盾二号”等林业严打专项行动。

园林景观明显改善

完善城市森林建设、绿地系统、城乡绿化一体化等绿化规划和管理办法,投入6.7亿元,改造提质子午公园,新建大庸桥公园、古人堤滨河游园、回龙观公园等12个城市公园、游园等,高质量完成贸易路、西溪坪路等20条新建(改造)城市道路绿化,建成园林单位(小区)138个,建成城市生态公益林50万亩,筛选了170余种乡土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品种,营造近自然的城市森林景观。

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坚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开发独具特色的产业。除木材生产外,还形成了花木产业、油茶产业、林下经济、名优经济林、生物制药等特色绿色产业,建设了一批具有旅游功能的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农家乐项目。目前,全市有休闲农业企业600家,“三品”认证总数已达94个,认证国家地理商标产品1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万亩、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10万亩。

生态文化有声有色

积极举办植树节、爱鸟周、绿色文化进课堂、保护母亲河和认种认养城市绿化树木活动等绿色公益活动,倡导爱绿护绿行动,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化多姿多彩,森保节成为我国唯一的以宣传森林保护为主旨的公益性节庆活动,在第三届节庆中华奖评选中荣获“环境友好奖”。举办了第二届湖南家具博览会、首届张家界菊花展览会,配合完成了取材于张家界国营林场的电影《梦萦张家界》拍摄和试影式。

(尹志坚 向雄诚 黄廷森)

武陵源:亲山近水皆生态

走进武陵源区索溪峪镇的双峰村,近200亩的生态示范园让人眼前一亮。宅楼区、名木区、竹林区、苗木区、水果采摘区等10个功能区错落有致,园内有桂花、白兰花、鹅掌楸、珙桐、红豆杉、楠木等各类名贵花木近万株,绿化率达95%。

宽广的马路、整洁的村容、多彩的庭园、层林尽染的群山构成了秀美村庄的别样风景。近年来,在秀美村庄的建设过程中,武陵源累计投资6.8亿元、历经3年创建,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建设之路。

利用绿色生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城区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业特色产业,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和毛竹丰产林,培育乡土珍贵优质木材;加快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开发特色优质品,发展骨干企业和大户;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广立体复合经营。

开发绿色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农村修建了垃圾处理池、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组织实施了以绿色通道、绿色村庄、绿色庭院为主的“三绿”工程,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主的“三清”工程,以改路面硬化、改清洁用水、改卫生厨房、改卫生厕所、改清洁能源为主的“五改”工程。

利用旅游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引导农民发展特色餐饮、生态旅游业,积极开发森林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等生态旅游项目。双峰生态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孕育而生的,把生态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把改善人居环境与旅游相结合,建成了一个生态良好、环境宜人、风格独特、功能配套的生态观光园。

按照“身边”增绿、“五边”造林、“千万”珍稀树种进农家“秀美村庄”建设要求,武陵源将全区31个行政村(居)纳入创建“秀美村庄”总体规划,2014年完成双星、双峰、龙尾巴、插旗峪、黄河5个村,2015年完成20个村,2016年全部完成。(黄廷森 赵桃浓)

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已建成旅游农业示范点10个、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2家、农家乐360家,力争三年内投入30万元,在农村培植10万株各类珍稀树种。

永定:山水美景最宜居

坐上缆车,从张家界市区缓缓而上,只见巍巍天门山下,昔日因采矿而留下的疮痍已消失殆尽,映入眼帘的是应接不暇的绿林翠竹,一座座农家小院掩映其中,成为张家界城市边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是永定区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一个佐证。两年来,该区围绕构筑“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这一主线,以澧水沿线和城区周围绿化为重点,以常张高速绿化为突破口,把城乡绿化融为一体来抓。

在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中,永定区坚持把林业工程项目融入进来,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多树种混交、多林种搭配。采取典型引路、科学指导、创新模式、引进机制等手段,确保了城乡绿化一体化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调整布局,把握绿化重点。把林业工程建设、“三边”造林及特色产业作为城乡绿化一体化工作的重点,抓好城区周围、景区周围、澧水沿线以及张青、张罗、张桑公路、张花高速、常张高速和铁路两旁“天坑”造林绿化,确保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绿化无死角;办点示范,领引面上造林。投资35万元在城郊澧水河畔的枫香岗乡林场,采取杉木与桢楠、香樟针阔混交的模式,创办了500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示范基地,以此推广。各项目区创办50-100亩的样板,达到造林一块,成活一块,带动一片;依托项目,筑起致富路子。把林业工程项目作为山区林农致富的主要途径。通过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中央财政补贴造林项目等工程项目的扶持,以长茂山村桃树为示范,发展优质经济林,如今“长茂山”商标已注册成功,品种已达到20多个,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聚宝盆”。

同时,创新模式,带动造林绿化。在常张高速公路永定区段实行租地造林,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绿化目标,科学编制绿色通道规划设计,多林种、多树种搭配,错落有致,色彩缤纷,打造成为高标准的绿色通道;将新的林权证发放到林农手中,引导他们树立“把山当作地来耕,把树当作菜来种”意识加强,使个体承包造林、租赁造林、兴办股份制林场等各种非公有制林业经营模式似雨后春笋,竞相争辉。(朱希青 杨泓)

完成营造林12.45万亩,补植补造6.1万亩,完成“三边”绿化0.75万亩。现有各种造林模式的企业达38家,每年造林规模达1.2万亩。筹措资金3000多万元,发展油茶4500亩,发展五棓子1200亩,发展其他种植450亩。

慈利:“绿色通道”入画来

绿色遮天、满目苍翠。冬日暖阳下,行驶在常张高速公路慈利段绿色长廊中,赏心悦目的风景带与清澈见底的澧水河结伴而行,如同畅游在美丽的山水画里。

“车在路上行,宛如画中游”。近年来,慈利县对“常张高速”公路、“阳龙”公路沿线第一层自然山脊之内及县城周围重要区域,造林绿化打造“绿色通道”,编织了纵横交错的绿色彩带。

慈利将“绿色通道”建设列为全县重点工程之一,纳入了考核指标,鼓励企业、大户承包,实行企业、政府双赢,免费提供苗木,依照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和年限由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对农户给予补偿,鼓励农户坡耕地造林。同时,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绿色生态长廊,“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竹则竹”,努力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生态景观效果。

2008年春季,常张高速公路和龙阳公路沿线9个乡镇46个村干部群众全线铺开,开展“两路”绿化万人大会战。与此同时,130个县直部门干部职工、武警、驻慈海军官兵共计1万多人次,在县城周边生态脆弱区展开“围城”绿化歼灭战。

造管并用质为先。实行包乡镇、包规划、包技术指导、包成活的“四包”责任制,杜绝“只栽不管”和因林地纠纷发生滥伐的现象发生。多方投入民受益。政府将“两路一城”造林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不仅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沿线地区农业产业调整,“十里香樟带”、“百里柑橘产业带”应运而生,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陈业银 周辉初 张忠明 艾伟)

“两路一城”绿化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造林面积达6170亩,其中退耕造林2482亩、荒山造林3688亩,绿化公路线近100公里,栽植马尾松、湿地松、杉木、枫香、桤木、刺槐等优质苗木110万株。

桑植:“金山银山”尽是绿

穿行老区桑植,随处可见丛林茂密,绿树成荫。除了原始次生林和公益林,更多的是经济林。如今,以林业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老区跨越发展的主导产业。

该县林业用地面积394万亩,森林覆盖率70.79%,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00多万亩,是南方最大的黄柏基地,黄莲、五棓子产量居全省之首。

林业要发展,林农要致富,关键在产业,要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之路。近年来,桑植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开发新模式,采取“基地+农户”、“ 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摊”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模式,发展了多家专业合作组织。

同时,对绿色产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优良品种培育和引进、花卉业的发展以及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积极探索介入林业产业风险基金、贴息资金、担保资金的协作辅助机制。油茶、茶叶、果树、苗木、粽叶等林业产业风生水起,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林下产业种养大户,培育了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树下养殖土鸡、刺猬、蜜蜂,种植中药材、花卉苗木……2012年以来,桑植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地综合效益,制订发展规划,每年实现产值上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如今,“康华粽叶”、“九天食品”、“万祥中药”、“西莲云雾茶”、“蹇家坡冬桃”、“熊家坪花卉苗木”等绿色品牌声名鹊起,桑植也被评为我省首批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黄廷森 王爱民)

林业产值实现年总产值20亿元,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3家,带动林农平均增收500余元,发展油茶面积14.8万亩、茶叶基地1万多亩、珍稀名贵苗木基地2000多亩,种植果树、药材等其他经济林面积达45万亩。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