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再吃一回奶奶包的饺子

2008年出生的小孙子,转眼间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远离溺爱、专心学习,自打孙儿走进校门那天起,儿子、儿媳就带孩子回自己家住了,只有周六、周日一家三口才能来我这儿住两天。于是,每逢周六、周日,老伴就像迎接最尊贵的来客一样,一大早就到超市忙活着置办吃喝。

俗话讲,好受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因此,在老伴置办的吃喝中,为小孙儿包顿饺子的材料总是少不得的。而在这些材料中,常见的又总是精肉馅、白菜、香菇这老三样。理由很简单,小孙子爱吃香菇白菜馅饺子。

为了把饺子做得有滋有味,老伴拌馅特别用心。首先用温油把肉馅搅匀,接着放入备好的葱末、姜末、花椒面、味素、酱油、盐和香油等各种佐料将肉馅喂好,然后再把焯好的香菇和白菜切匀、剁碎放到馅中,再次搅拌,直到可以用鼻子“闻”出包括咸淡在内的香鲜滋味来,才去和面、醒面、擀皮,随后精心地操作起来。

每当看到老伴如此忙活,我的内心深处总不免生出一种既像是羡慕,又像是嫉妒的情绪来。真想借助时空隧道回到几十年前,也像小孙子一样再吃一回奶奶亲手包的馅大、皮薄、又香又鲜的饺子。

奶奶今年已离开我21年了。尽管老人家一生命运多舛,三岁时出天花瞎了一只眼,14岁时出嫁,25岁时便带着四个儿子守寡,可是岁月的磨难,从未使她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曾骄傲地对邻居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本钱,就是儿孙满堂。因此,自打我记事起,奶奶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既乐观豁达,又做事认真的人。上个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几乎所有与生活相关的物资都要凭票供应,“儿孙满堂”无疑于饥饿常伴。然而,那些年住在父亲工作单位附近的奶奶,凭着四个儿子每人每月给予的10元钱生活费,硬是支撑起一个儿孙生活离不开的“驿站”。无论谁,只要是赶上饭点,或是遇到不愉快的事儿,总想往这个驿站跑。

1962年秋季,我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由于全家七口人仅靠父亲每月不足70元钱的工资生活,好不容易凑足了学费书费,再也无钱添置书包等文具了,只好背着母亲用几块旧布缝制的书包上学。如此寒酸像,常常招致同学们的奚落,内心深处不免生出了要换一个新书包的愿望。恰在这时,父亲供职的运输公司为了方便司机雨天工作,给每辆车配发了一张价值10元的购物券,让大家购买雨衣作为公物使用。由于父亲每天出车无暇去买,引得我打起了这张购物券的主意。先是跑到10公里以外的百货商店询问店员可否用来购买书包,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又跑回家中取出购物券擅自做主买了一个崭新的书包。

用购买公物的钱去买私物,自然惹得父亲勃然大怒,晚上回家一顿打骂是免不了的。情急之下,赶紧跑到奶奶那儿寻求保护。看到满脸惊恐的我,奶奶心疼地把我搂在怀里说,“别怕,只要奶奶在,谁也别想碰我孙子一个指头!”说完她从放在柜盖上的小木匣中翻出了仅有的两元钱和副食本,拉着我到附近的副食商店买了肉和菜,回来后又翻箱倒柜找出了仅有的一小包全麦面,为我包了一盘白菜猪肉馅饺子。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个常常以糠菜为食的孩子,能有饺子吃,早已把一切都抛到了脑后。一顿狼吞虎咽,转眼间把一盘饺子吃得干干净净。看到我如此吃相,奶奶流出了心酸的眼泪,她疼爱地叫着我的乳名说,“全儿,现在没有条件,等以后条件好了,奶奶一定天天给你包饺子吃。

尽管作为一个孩子,我当时还不能体会老人对隔辈人的那份爱。但是,待奶奶吃饭时看到她手中的糠菜团,我明白了奶奶是这个世界上最宠爱孙儿的人。

在奶奶的庇护下,我并未受到父亲的打骂,只是后来听叔叔讲,那个月奶奶说什么也不要父亲交来的生活费,硬是逼着父亲用这笔钱买了一件公用雨衣放到了车上。

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生活渐渐改善,爱吃饺子的我无论何时到奶奶家,总能吃上一顿老人家亲手为我包的鲜香味十足的饺子。有时知道我不能准点到她那儿吃饭,奶奶总是在煮好的第一锅饺子中捞出一大盘,悄悄地藏在碗柜的深处给我留着,唯恐数量不多的饺子被先来的父亲和叔叔们吃光。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婚后因家里房子拥挤搬到奶奶家住时,她的这一做法也从未改变。

在我和奶奶一起生活了大半年后,单位为我分了一处不到10平方米的临时住所。为了满足我爱吃饺子的喜好,每到星期天我和妻子去看奶奶时,老人家总是叫上孙媳妇和她一起包饺子,手把手教她如何和面、如何拌馅,如何才能把饺子做得咸淡适中、有滋有味。这样持续了大半年,看到妻子可以独立完成各道工序,并达到老人要求的标准之后,奶奶的示范才渐渐停止。

1993年农历正月二十一,年逾八旬的奶奶在睡梦中悄无声息地告别了人世。为满堂儿孙忙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带走了艰难心酸的岁月,带走了她的坚毅、勤劳和慈爱,也带走了她用心制作的馅大、皮薄、香鲜四溢、让人想起来就垂涎欲滴的饺子。以致此后多年,每当餐桌上摆上饺子,我便想起奶奶,满桌的美食顿时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