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早上学。本该进行亲子教育或小托班的两岁宝宝,却被父母抱来报名上小班。不足6岁孩子,其父母发动一切社会关系、付出高价学费,为的是让孩子上小学。仿佛早上学,就能为孩子的成长赢得时间,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但是,实际情况恐怕要让家长们失望了。提前入园、上小学,反而扰乱了孩子的身心的正常发展。从社会性发展来说,比同伴小半岁的孩子,很难融入同伴群体。孩子小,就会事事跟在大孩子后面,导致依赖心强、缺乏主见。从认知发展来说,这样不利孩子自主学习行为的养成。孩子的心智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提前储备知识,的确会使孩子在入学初期显得特别优秀,但他们的学业优势缺乏持续性,且容易产生倦怠,不利于此后的学习。揠苗助长的危害不尽于此,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分享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知识,为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正确认识孩子成长的规律,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孩子的身心发展存在多个“敏感期”,如语言敏感期(0岁至6岁)、秩序敏感期(2岁至4岁)、感官敏感期(0岁至6岁)、动作敏感期(0岁至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岁至6岁)、书写敏感期(3.5岁至4.5岁)、阅读敏感期(4.5岁至5.5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岁至4岁)、文化敏感期(6岁至9岁)等。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抓住敏感期进行适宜的教育,能使孩子相应能力的增长事半功倍。反之,超前或错过敏感期,就会丧失学习某项事物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当然,我们在学习教育家科学理论的同时,要避免教条主义,应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例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虽然3.5岁至4.5岁是孩子的书写敏感期,但这里讲的书写不是书写汉字,而是孩子用笔通过涂鸦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语言课的仿编诗、续编故事等内容,是孩子借用一幅幅图画替代汉字,展现内心世界。4.5岁至5.5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但是阅读的内容不是大篇幅的汉字,而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从上到下、从前向后一页一页地看),建立学习秩序。孩子阅读的内容是大画面、少文字,画面较为丰富的绘本,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画面所表达的内容。作为家长和教师更应该为孩子提供机会,提高发展孩子的前书写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当家长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也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家长在避免过多干预的同时,也要适时给予协助。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这样一个例子,三四岁的孩子在练习写生时,可能会把树干画成红的、叶子画成蓝的。这时,有的家长或教师就会去“纠正”孩子,要求他们“再仔细看看树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更有甚者,拿着一片叶子问孩子:“你看,这颜色跟你画的一样吗?”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把树干画成红色而是棕色,但他们笔下的树叶依然可能是五彩缤纷的。当孩子再大点,他们就开始把树画成和实际看到的一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家长或老师的教育终于“有效”了吗?实则不然。孩子成为生活观察者的过程,是不需要成人“校正”的。之前,孩子没有掌握写生的要点,是因为其心智还没有发展到写生所要求的程度。而我们需要做的,正如蒙特梭利所述,“让他的观察能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的程度”。孩子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也有其顺序性与阶段性。例如,低龄幼儿书写的符号常常是反向的,并不是说多练习就能书写正确,而是因为这时孩子的空间知觉还没有发育好。又如,有些家长提前教幼儿认字、写字,殊不知,提前识记大量汉字符号,并不符合孩子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并且,在手部小肌肉发育不成熟、手眼协调能力尚有限时,就提前学写字,容易造成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确,甚至还会造成视力下降。同样,孩子上学前班,20以内、100以内的加减法背得滚瓜烂熟,到三四年级乃至以后学习就会很好吗?数与量的数理关系,是需要孩子通过一定的量反复点数练习、理解,建立数理概念。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应该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步调、“慢慢地”成长。反之,让孩子早入园和早上小学,无疑就破坏了这种成长规律。

如果说教育的过程如同种花,那么,孩子的巨大发展潜力就是我们的种子。作为家长和教师,需要将这颗种子小心翼翼地置于适宜的教育环境土壤里,让知识的阳光温暖它,让美德的雨露滋润它。剩下的,就是等待,等待我们的“花朵”按照它自身的生长规律,慢慢地发芽。“静待花开”,不仅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智慧。愿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能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用关心、爱心、细心、耐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周君娥)

周君娥市育才幼儿园资深优秀教师,在幼教一线工作28年,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实验。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