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爱这荒谬的存在
『让阅读留在你身边』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订阅
4月23日,我们在新浪微博做了一次#读书日里来读书#的赠书活动,首次破例拿出8本不同的书来赠送给读者阅读,这在我们所有做过的活动里是品种最多的一次,大胆却又新鲜。
这次活动,我们的每一本书都有很多读者想读,而想读数最多的一本书就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这本出版于2015年1月的《异乡人》,作者是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
本文为豆瓣知名书评人斯索以为《异乡人》撰写的书评《也爱这荒谬的存在》。
也爱这荒谬的存在
文 | 斯索以
“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语言。对更多的人来说,它是一个现实难题。 既然是现实的存在,便不仅仅是物的存在,而更多地指向了生命的在场。“存在”与“荒谬”的相扣相生,是关涉路在何方、魂归何处的严峻命题。加缪的《异乡人》(又译“局外人”)之所以令人常读常新,在于它抓住了生命的一种本质且普遍的状态,尤其在现代灵与肉冲撞、理想与现实翻脸的社会,人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核心与纽带,身上所能体现的矛盾更为明显。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灵魂的人,披着冷漠感情的外衣,所走的糊涂、短暂的一生?还是一个简单、真实的人无力去做本真的自我,最终被整个社会的荒谬所吞噬的过程?单纯而论,都不是,却都有所反映。它是现实的,也是哲学的。故事本身具有多重延展性,你可以沿着心理学的路径,挖掘出默尔索自闭、内向、反社会的人格特质;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析出形形色色的人所共有的病态的社会准则,那是已经深度融化进一池污水中的人性结晶;当你拿起哲学的显微镜,还可以看到包括默尔索在内的整个社会价值的扭曲,看到人生的荒谬;从小说本身来看,它又是一种艺术,一个由加缪制作的手工品,透过它我们可以读懂这个叫做加缪的人在思考些什么。这样的小说,能够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不同的门,让他们自由出入,你可以读得“浅薄”,也可以读得“深刻”。 小说向我们抛出的,是情感、信仰、道德、法律等,一系列关于生命与存在的话题。我们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坐标里?我不觉得小说里有答案。故事的功能,只是让我们换个视角看我们所处环境里的一切,并获得一段距离得以审视自己。生命如一叶渡船,从拥有了生命的那一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该如何摆渡的难题。是安然飘过,还是与风浪搏击?有时我们纠结于此,陷入两难,却忽略了摆渡本身的意义,即人生的意义。当我们寻找方向时,可能已在方向里迷失了,这是简单、又窘迫的人生,如此而已。默尔索有时也试图通过拒绝改变,来做一个不被改变的人,并且固执地认为,“生活方式是改变不了的,况且每种生活都有它好的一面,我对现状并无任何不满”。(P43)“我心想星期天总算过了,现在妈妈已经下葬,我也要重回工作岗位。结论是,我的生活就跟从前一样,什么都没改变。”(P25)这是默尔索的结论,也是生活的结论。默尔索只是一个被故事所放大的人,正如未被放大的每一个。 “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P3)这部小说的开头一直为人所称道,人们之所以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挑破了我们内心那些“合乎人情”的东西。小说本身的叙事是自然明快的,但故事却流淌着荒诞不经。这里,我们首先看到了默尔索的荒诞。但很快,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开始惊讶于这个世界的荒诞(它倒衬托出默尔索的“真实”),当默尔索的荒诞渐渐转化为现实的荒诞,小说所传递的东西就更进了一层,把我们的目光引向这个社会的群体行为。个人只是天幕上的一颗星星,当我们责难星光暗淡时,加缪提醒我们,天幕本身才是浑浊和暗淡的,我们的目光才一下子从一颗星星那里,转向了整个天幕。这是小说所能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当然,这样的人生是充满了荒诞的,所经历的事情和活着的动机,也并不能将人引向幸福。它让人深陷其中,受到这个世界无名的惩罚,充斥着焦虑、不安、麻木、无意义。这样的社会,人是被审判的,尊严是缺失的,对生的迷茫和对死的无动于衷,常常让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局外人。我们只是现实乃至生命的参与者,与之保持着若即若离但又难以逃脱的关系。 关于默尔索的杀人事件,小说有一段文字描写。“我摇头甩开汉水和挥之不去的烈焰,发觉自己毁掉了这一天的完美,毁掉了沙滩上的平静安详和我曾经在此拥有的快乐。于是,我又朝躺在地上毫无动静的身体连续开了四枪,子弹深陷人体,不见踪迹。这四枪仿佛短暂的敲门声,让我亲手敲开了通往厄运的大门。”(P61-62)但真正的厄运并未来自杀人本身。在法庭上,道德的审判超越了对死者的关注。“请问,被告犯的罪究竟是杀人,还是埋葬了自己的母亲?”(P99)当律师如此问检察官时,人们哄堂大笑,而检察官却说,“我控诉这个男人带着一颗罪犯的心埋葬了母亲”!(P100)“一个在精神上杀害母亲的人,和双手染上至亲鲜血的人,一样为社会所不容,因为前者种的因可能导致后者结的果”。(P105)默尔索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坦诚的、真实的,拒绝人生的弄虚作假和演戏。因此,他能坦言他对母亲的爱,以及背后“藏匿”的惊骇世俗的心理——“我应该是蛮喜欢妈妈的,然而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P67)默尔索也在控诉,“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在一场场审判中,他渐渐看清了事实。“虽然我竭力理解,还是无法接受这种蛮横的结果。说到底,在奠定这个结果的判决和宣判后不可动摇的执行过程间,存在着荒谬与失衡。”(P112) 他的爱,是自我的,任性的,也是脱离于道德的。他爱母亲,也爱这荒谬的存在,渴望夏季令人心情愉悦的黄昏,以及那等待着的轻飘飘的无梦夜晚。但现在却不一样了,“夏季傍晚的熟悉路径,既能通往一场好梦,也能通往一间牢房。”(P100)他无意去改变这样的结局,反而获得了最后的宁静,“……在布满预兆与星星的夜空下,我第一次敞开心胸,欣然接受这世界温柔的冷漠。体会到我与这份冷漠有多么近似,简直亲如手足。我感觉自己曾经很快乐,而今也依旧如是”。(P126)加缪在其另一部作品中曾写道,“当人对世界的理性和幸福的热望,却碰到了这个非人的毫无意义杂乱无章的世界,荒谬就产生了”。默尔索所能感受到的爱与快乐,无疑是那个荒谬世界在收割季节,遗漏于田间的一穗耀眼的麦子。 2015.4.14于北京•既往居
*评北京大学出版社《异乡人》,精装。
文章来源:豆瓣网
本书被如下书单推荐
凤凰江苏人气书榜【2015年第四周】凤凰江苏人气书榜【2015年1月】
豆瓣读书-新书快递(2015年1月24日虚构类)
豆瓣读书-最受关注排行榜第六名(虚构类)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3月好书之书评编辑私人推荐/黄月
三联书店-畅销榜第三名
季风书园一周排行-非学术类(2015-01-30)天翼图书-新书推荐(2015-1-27)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书坊2015年2月新书单
内容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小说,清华大学赵晓力老师导读推荐!
作者加缪(Albert Camus),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车祸骤逝。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文学上的存在主义大师。
“书评赏析”栏目广而告之
小编每周将为大家分享一篇书评,希望大家在周末闲暇之余,可以忘掉所有的烦恼,安静地读一本书,尽情领略阅读的美好,享受心灵的富足。
同时,我们的“书评赏析”栏目也正式向广大读者征文,如果你有好的书评,可以直接发邮件至wangwei@pup.cn 。文章一经采用,我们将赠送北京大学出版社提供的好书一本,期待你的参与哦!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