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唐山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唐山银行之际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记者 王琳)只要市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唐山市商业银行的各个网点旧貌换新颜:颇具设计感、色彩靓丽的logo——BOTS(Bank Of Tang Shan的缩写,意即唐山银行),在唐山大地上崭新亮相,这也传递着一个信息:经银监会批准,唐山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唐山银行。
对唐山市商业银行这样的城商行而言,更名意味着品牌升级,认知度提高,实力被认可。在更名的表象下,这家曾经几近破产、面临被摘牌命运的小银行,书写的是一个怎样刻骨铭心的发展故事呢?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步履蹒跚,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新定义,这些对金融企业来说,意味着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它们面对的,显然已经不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了。
当记者梳理了唐山银行近4年的发展脉络之后,却惊喜地发现,曾经痛失银行业黄金十年发展机会的唐山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竟然发展得如此畅快淋漓:
——到2014年末,资产、存款规模均突破500亿元大关,目前,唐山银行总资产已达756.7亿元,存款余额已达598.7亿元,分别是2010年末的4.4倍和4.3倍。经营规模从全市倒数,跃居全市第六、全省城商行第五;2014年该行实现净利润7亿元,是2010年的10倍。
——监管指标全面提升,连续5年没有发生任何案件。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仅为0.16%,在涉及监管评级的4大类26项非现场监管指标中,25项指标优于达标值,20项指标满分。
——2014年上缴税金4.4亿元,是2010年的6.7倍,企业所得税纳税额排名全市第一。从2011年起,结束了连续6年不能给股东分红的历史,2014年,股东分红达到15%。
这份有分量、有质量、有含金量的成绩单,向我们表明:唐山银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它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成为我市银行业界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和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转型发展之路,令人们刮目相看,也为我市企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道路选择。
因此,有业内人士评论:“在全市经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如果再有一批唐山银行这样逆势崛起的企业,面貌就会大为不同。”
三年嬗变,破茧成蝶
凡是知晓唐山银行“家底”的人,都会感叹这份成绩单的来之不易。
与我国绝大多数城商行一样,最初的唐山市商业银行是1998年在27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这是我市唯一一家由地方政府控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家银行很长时间在低谷徘徊,案件频发,伤痕累累,被银监会列为重点关注行,错过了不少宝贵的发展良机。
时间步入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加深,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金融领域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外部环境的恶化,对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的唐山银行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摆脱死亡的阴影,别无捷径,唯有改革。危机催发出来的是背水一战的勇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唐山银行奋起改革,治病救命,用了3年多时间,成功走出了死亡线,实现了破茧重生,逆势而上。
往事不可追。唐山银行的高层对改革自救的那段日子往往淡化处理。但可以想象,那肯定是一段艰难、复杂、痛苦而又刻骨铭心的时期。
化解不良资产、增资扩股、再造体制机制、调整信贷结构、引进人才、实施人事薪酬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内部改革,重塑了唐山银行的内部文化,为唐山银行带来了强劲发展的内生动力。
到了2014年,唐山银行由一个濒临被监管部门摘牌的银行,转变成了一个主要监管指标全面升级、富有活力、稳健发展的银行;由一个股东权益损失殆尽、不良资产负担沉重、连续6年不能向股东分红的银行,转变成了一个资本充足、股东权益持续增长、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的银行;由一个内部管理不到位、案件频发的银行,转变成了一个内控制度不断完善、纪律整肃、连续5年无案件的银行……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这是《双城记》中那段有名的开篇。在产能过剩、阴影笼罩、市场经历严冬考验时,唐山银行却迎来了光明的季节、希望的春天。
唐山银行的逆势崛起,不仅使其成为全市金融领域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同时,也为我市一些发展面临瓶颈的企业带来启示和信心:新常态下,逆势发展、局部突破完全能够实现。
先人半步,错位竞争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如果说旧常态下的机会带有普遍性,那么新常态下的机会则是结构性的。能否捕捉新常态下的结构性机会,考验的是一家银行的转型魄力和专业能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升温,曹妃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更为世人关注,但个别媒体唱衰曹妃甸的论调此起彼伏。正是在曹妃甸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唐山银行审时度势,将调整信贷结构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曹妃甸及沿海一线。
唐山银行对曹妃甸的情有独钟,自有其科学的判断。其一,目前,唐山区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达30多家,在唐山银行的高层看来,如果沿袭惯性思维,与其他银行在一个平台上竞争是没有多大出路的,必须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错位发展、主动转型,“哪里市场大就往哪里转,哪里风险低就往哪里转,哪里机遇多前景好就往哪里转”。其二,从曹妃甸的“危”中,唐山银行看到了“机”。短视之下,当时的曹妃甸可能面临着重重困难,但长远来看,它担负着全省、全市发展新引擎的角色,遇到的暂时波折并不能改变曹妃甸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其三,作为唐山市的一家地方银行,唐山银行输血曹妃甸,承担政府银行的职责,是舍我其谁的一份责任。
据统计,2009年至2012年间,唐山银行累计向曹妃甸区投入信贷资金(包括组织银团贷款)45.04亿元。2013年至2014年,在曹妃甸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唐山银行以持续投入的164亿元信贷资金,成为曹妃甸第一大贷款行,有力促进了曹妃甸开发建设的逐步回暖。今年,唐山银行将继续支持曹妃甸及沿海一线贷款200亿元以上,使贷款总量逐步达到500亿元以上。
当时在有人看来的冒险之举,现在看来则是洞察市场变化的智慧之举。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曹妃甸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可能。大量信息表明,曹妃甸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大赢家。那么,对于先人半步“落子”曹妃甸的唐山银行来说,它又何尝不是一个大赢家呢?
不止曹妃甸。凭借着错位发展的经营思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唐山银行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14年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7.88亿元支持市属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放信贷资金41.93亿元,弥补部分县(市)区政府项目断裂的资金链,支持县区政府解决项目垫款、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债务问题;累计投放贷款12.08亿元,加大对我市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唐山银行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已成为助推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力量。
草根情怀,惠及于民
根植于唐山大地,唐山银行“与民相伴,一路走来”。这也决定了唐山银行“市民银行”的发展定位。
与那些“高大上”的银行相比,唐山银行具有更多的“草根情怀”,“普惠金融”做起来不遗余力:
——用3年时间,让营业机构遍及市区和各县,全行营业网点达到49家,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唐山人民尽享唐山银行带来的丰富、便捷的金融服务。
——深入全市100余个社区,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宣传周系列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金融服务;走进200个社区,开展了“千场电影走基层”电影公益放映活动,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唐山银行的品牌认知度大幅提高。
—— 2014年6月,唐山银行开始开办理财业务,仅半年时间,灵活、实惠的“盛唐理财-稳赢”和“盛唐理财-尊享”便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中耳熟能详的品牌,拥趸队伍不断扩大。截止到年末,全行累计发行11期个人理财产品,11期机构理财产品,共募集资金31.88亿元。
——要服务于百姓,还要让利于百姓。通过开展“社会责任、普惠客户”活动,唐山银行减免个人、银行卡、网银等20余项业务办理手续费,累计免除客户费用近700万元;通过开展星级客户礼缤纷、加油翼支付等活动,多渠道回馈广大客户。
——信贷结构进一步向民生倾斜。2014年,贷款4亿元,支持我市马驹桥、河茵北里保障房项目,使低收入家庭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贷款3.5亿元,支持迁安市阚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改善了564户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授信7亿元,支持华北理工大学新校园项目;贷款1.34亿元,支持丰润区西南部、滦县和滦南段天然气管网项目,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沿线地区群众生活水平;贷款1亿元,支持南堡开发区医院改扩建项目,改善当地人民的就医条件。
普惠金融的本意在于,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各个社会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由经济而社会,由社会而民生,唐山银行发展的“大格局”就此打开。
用了3年的时间,唐山银行创造了一个成长的奇迹,提供了一个普通市场主体在逆境中高速、健康发展的样本。作为一家银行,其在唐山经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与3年前同日而语。
2014年11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唐山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唐山银行。这是一个“新生”银行的起步,这是一个大展宏图的起点。
如果把2014年资产和存款规模登上500亿元台阶,看成是唐山银行做大做强的起步阶段,那么从更名开始,2015年的唐山银行已开始朝着“攀登千亿元行”的目标出发。
唐山银行,唐山人自己的银行,我们为你振奋!为你喝彩!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