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机不是洪水猛兽,养成路怒症的奇葩环境才是

文|墨迹先生

每个人都是这个急噪不堪、急功近利社会的受害者,也都是这个充斥着特权意识,并缺乏普适价值和现代契约精神制度环境的弱者。所有的路怒症,都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与应急反应,比起谴责施暴者,更应该质疑和挑战的是立法者和执法者。

经过网民们的热情围观,和媒体连续数天的持续发酵,5月3日,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逐渐明朗,也大致还原出一些接近真相的事实。无需赘述,看看下面这段视屏就大致清楚了。

事件发生之后,我们能听到以下几种熟悉的意见:

1、女司机天生就不擅长开车,或者开车不熟练、不理性,有一些不可理喻的驾驶行为可以理解。

2、面对女司机最初的无心之失,男司机不该跟女司机斤斤计较,出手打人那就更不对了,何况还是男人打女人?

3、汽车社会来得太快,人们的灵魂跟不上车轮飞快的脚步,路怒症四处蔓延,还容易传染,于是,要呼吁司机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感。

…………

此外,有网友甚至还调侃说,成都人平常都好吃个火锅,天天离不得辣椒,难免容易着急上火、脾气急噪,何况当事双方还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可是,事情真的就是这样么?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五一假期,在春城昆明,一起因收费站插队、加塞引发的争执和路怒,最终酿成一名老人被对方车辆碾压致死的恶性交通事故。详情可见以下视频:

从目前双方各执一词的陈述来看,当时的真实情况和各自的处置行为,还有待警察调查取证和目击证人的事实还原。

不过,这些类似的人为交通肇事和屡见不鲜的路怒症患者更在提醒我们:与其去讨论像“打人对不对?”“女司机该不该打,该打到何种程度?”“杀人要不要偿命?”这样的议题,难道不是更应该关注和探讨造成这些路怒症患者和任性女司机的制度、法律和社会环境么?

碰巧,这两天正在看英剧《演播时刻》第二季,或许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为我们提供更为有效的视角。

第三集片尾,这档英国BBC的电视访谈节目,在公开辩论著名的《沃尔芬登报告》在判定同性恋、卖淫行为是否该视为犯罪的议题时,将目光触及这两个社会现象中的敲诈者、执法者,甚至是现行法律本身,而不仅仅是那些有同性恋和卖淫行为的个人。编剧的立场通过主人公、主持人Hector之口向警察局长Stern的质问得以传达:究竟哪种罪行更为严重?是在卖淫行业内部对女性的虐待,还是男性之间自愿进行的私人活动?

回到女司机和路怒症的话题。

当类似事件一再发生,总有许多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看法和声音,许多似是而非的结论和判断一再出现。比如,《中国青年报》在一篇题为《为暴打女司机叫好让人不寒而栗》的文章中写道:为暴打女司机叫好,不仅是为暴行故障,也不仅是性别歧视,更是戾气弥漫的典型体现……批评别人不文明驾驶,自己却在为暴行叫好,在这样的双重标准下,所谓文明无非是强者给弱者定下的规矩而已。又说:要改变社会的暴戾弥漫,每个围观者都要反躬自省。

当然,打人者自然会有法律去惩戒他,为暴行叫好也值得追问。不过,同样值得追问的还有像中青报这样动不动就把本该属于法律、制度、管理和社会的问题推给个人的道德观、责任感和自我反省。

在当下这个快速膨胀的汽车社会,常见的情况是这样的:驾校的学习、培训,驾照的考试和获得,普遍沦为应试教育的走过场;日常违反交规、触犯法律的行为,也习惯了花钱解决问题,或者也可以通过托人、找关系来摆平;即使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人们也往往因为太过麻烦,或者不够便宜行事而视若无睹,或视而不见,只有当触及自身利益时,才会拿出来替自己伸张正义。

所以,说到底,每个人都是这个急噪不堪、急功近利社会的受害者,也都是这个充斥着特权意识,并且,缺乏普适价值和现代契约精神的制度环境下的弱者。既包括那个打人的男司机,被打的女司机,也包括被压死的老人和碾压他的司机。

至于,他们出口恶言的暴戾之气,或者一时冲动的暴戾举动,无非是他们在个人利益受到挑战时,为了捍卫自身而采取的一种应急反应。比起谴责施暴者,更应当质疑和挑战的其实是立法者和执法者。

感知活色生香驾驭荡气回肠生活发烧友汽车爱好者享驾,乐活路由社微信号:roadbook已入驻搜狐、网易、ZAKER等新闻客户端,汽车之家说客、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等平台,我们也是WeMedia联盟成员,内容覆盖千万人次。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