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武生”:我为京剧“狂”


青年寄语
只因一次好奇而喜欢上京剧,十余年苦练不忘初衷。青年人代表未来,国粹京剧的传承发展,要靠青年演员和观众的共同努力。无论用什么方式,来给京剧“捧个场”。
穿着牛仔裤、蓝衬衣,留着清爽短发、笑起来阳光灿烂的郑黎光,给记者的感觉分明是位“潮男”。谁也料不到他自幼便怀揣一个颇为“古典”的梦想——成为京剧名角,将国粹发扬光大。
从11岁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京剧,26岁的郑黎光十余年寒暑不辍地苦练,如今已成就了“30%的梦想”:他扮的林冲、武松和裴元庆,那些老票友看了亦要鼓掌叫好;登上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等大舞台,为各界观众表演京剧;走进央视后台,为全国票友指点迷津……虽然离完全实现梦想还有很远一段路,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他为京剧“狂” 累至尿血不言悔
谁也想不到,家中既无长辈从事京剧表演,幼时没接触过京剧的郑黎光,自打11岁时看到一群年轻人练习京剧基本功后,就狂热地迷上了京剧。
“就觉得那些功夫动作特别神奇,觉得京剧非常吸引我。”郑黎光说,那天之后,他不用人催,每天放学后自己跑到桥东塔林公园里跟着别人练翻跟头和倒立。雨雪天,他也从未间断过。练基本功两年后,听师哥提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授京剧非常“厉害”,他便“磨”着父母要去参加考试。“父亲反对我走专业京剧表演道路,我就搞‘冷战’、拒绝吃饭,终于父亲还是同意我去考试。”
入学后,郑黎光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武生”,跟随全国京剧教育名家李贵臣学习京剧表演。唱、念、坐、打、翻,毯子功、靶子功、腿功……专业学校的严苛训练,令对京剧“一往情深”的郑黎光亦有些吃不消。但他仍旧每天早晨6点起床,寒暑不歇地日练两遍功。
在校期间,郑黎光与其他同学排练京剧《雁荡山》,由于太辛苦且体力透支,他累得每天尿血。然而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脑子里每天转的仍是怎么把角色演好、武打动作到不到位,成为同学们眼中的“京剧狂人”。
“勤” “韧”有得 十年功换来台上闪耀
“学京剧若想有成,仅靠老师安排的功课远远不够。”郑黎光称,自己是学校内练“私功”最勤快的人之一。每天下课,他总会和几名师兄弟钻进练功房,揣摩剧目、练唱腔至熄灯睡觉。
五年下来,他的勤奋和韧劲带来回报。临近毕业,无论是传统京剧《林冲夜奔》、《截江夺斗》、《火烧裴元庆》、《三岔口》,还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红灯记》,他表演起来都游刃有余。他说:“我饰演的裴元庆、仁堂会、武松等角色,学校师生及票友都很认可,还凭表演获得了优秀奖学金。”
2008年,郑黎光被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特别选拔入伍,在军中从事京剧表演。入伍第一年,他就参加了团内现代新编京剧《红沙河》的排练,并在其中饰演一名重要角色——红军参谋,该剧在当年中国戏剧艺术节中斩获一等奖。
随后的几年里,他行走过上海、香港等全国多数重要城市进行演出,还曾登上过国家大剧院等舞台,表演过包括《白蛇传》、《三岔口》在内不同规模的京剧曲目。
艰难抉择 换种方式继续追梦
“是坚持在外奋斗与京剧为友,还是回到家乡陪伴父母?随着年龄增长,这问题越来越困扰我。”2014年,经过一番艰难抉择,郑黎光决定转业回到父母身边,在邢台一家企业就职。这也意味着,他与登上舞台表演渐行渐远。
“虽然演出机会少了,但我绝不放弃京剧,我决定换种方式去追逐和实现自己的京剧梦想。”早在2010年,郑黎光就曾应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邀请,前往该台担任全国京剧票友大赛专业评委。表演前,他还会在后台对全国票友的动作、手势、眼神、服饰等进行指导。从那时起,他就希望通过专长,让京剧爱好者们表演得更专业,令国粹发扬光大。
现在,只要有时间,郑黎光就会走上街头游园,指导一些喜欢京剧的孩子们练功。在微信上,他还会向票友们介绍一些有关京剧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演唱技法。他说:“等条件成熟,我一定会联合其他人,开一家专门教授京剧的培训机构,为京剧教育贡献力量。”
郑黎光彩排照 。
本报记者 刘哲 文/图
邢台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