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力胡马尔 阿不力米提的南疆支教缘
url:http://epaper.kelamayi.com.cn/klmyrb/html/2015-05/29/content_175058.htm,id:0 民族团结语录:我生活的环境让我知道没有汉族、维吾尔族有区别的说法,大家生活在一起,就是一家人!——佐力胡马尔·阿不力米提
本报记者马世军通讯员郭宁
因为支教,克拉玛依姑娘佐力胡马尔·阿不力米提与帕米尔高原下的孩子产生了交集,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山区孩子,她跨越上千公里,驻守中国最西部的阿克陶县,与当地师生唇齿相依,播撒爱的种子,浇开友谊之花。
佐力胡马尔·阿不力米提自2008年10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市第八小学的音乐教师。2014年6月18日,佐力胡马尔满怀热情地将“支教申请书”递给学校党支部,主动申请去艰苦地区锻炼自己,积极要求参加赴南疆阿克陶支教。最终在克拉玛依区第六批赴阿克陶支教的教师名单中,多了一个乐观坚强、善良勇敢的姑娘。
初到阿克陶县实验小学,佐立胡马尔了解到学校音乐教师稀缺,孩子们对音乐渴望的眼神让佐立胡马尔意识到,自己一定要竭尽所能,在支教的一年时间内,教授给这些孩子们更多的音乐知识,让他们享受到这世界最美好的旋律。对校方的安排,她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进入角色。
学校音乐器材奇缺,设备很多都已经老旧,孩子们对音乐基础知识都很缺乏。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佐立胡马尔没有退缩,她勇敢承担起每周16节音乐课的任务。
佐立胡马尔所支教的阿克陶县实验小学有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族等各个民族的学生。“这里很多维吾尔族学生和柯尔克孜族学生,在社会和家庭里完全没有汉语环境。不懂汉语,就无法接受现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在支教的日子里,佐立胡马尔既是孩子们的音乐老师,又是孩子们的双语翻译老师。音乐课上她是孩子们眼中的“歌唱家”,生活中她更像是孩子们的“大姐姐”。
“大姐姐”在孩子们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课前,她认真备课因材施教;课堂上她展示教师风采,精彩地讲述,循循地诱导,积极地鼓励,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学生;课后,她与孩子细心交谈,告诉孩子们课外知识,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能力。阿克陶县是个贫困县,很多孩子连过冬的衣物都没有,于是她主动联系第八小学党支部,倡议师生们奉献爱心,为这里的孩子们捐助过冬的衣服、鞋子等生活品。第八小学党支部在她的倡议下,在全市第一时间组织师生为阿克陶农牧区的孩子捐助了冬衣物、运动鞋、书刊和文具。她自己也为孩子们捐助了500元的书刊和300元的学习用品及衣物。
得知克拉玛依市有个“爱心妈妈”组织,佐立胡马尔主动与“爱心妈妈”们取得联系,讲述了那里孩子需要帮助的情况,“爱心妈妈”们了解情况后都纷纷伸出援手。
不仅如此,佐立胡马尔还利用微信群,呼吁微信群的同学、朋友们献出一份爱心,当她把收到的捐助物品交给阿克陶县实验小学时,学校非常感激她所做的一切。
“困难对于我来说,不算什么,这里的教学环境没有克拉玛依那么好,但当孩子认识新的知识,他们都会一起‘哇’的一声时,我心里就特开心!”
在第六批支教教师中有汉族、也有维吾尔族,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都像家人一样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和佐立胡马尔一同来的支教老师管治莉一次中午吃完饭,在回去路上不小心被摩托车撞伤,佐立胡马尔得知这个消息后,挂了电话就跑去陪着这位老师去了医院,怕受伤的老师太累,佐立胡马尔在医院里跑上跑下帮她开单子、拿药。两周时间里,佐立胡马尔一直陪着行动不便的管老师,搀扶她出入宿舍,佐立胡马尔说:“虽然离家千里没有家人照顾,但我想让她在这里也感受到有家的那种感觉,让她知道我们都很关心她,不想让她有一点难过的情绪!”
“我从小就在汉语学校学习,我身边都是汉族老师教育我,在单位是汉族领导培养我,我真的觉得,各个民族没有区别,我们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家人。”佐立胡马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