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莹:看到孩子的留言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第一次见到丁莹,是一身白色长裙,戴着眼镜。和我以往采访过的嘉宾不一样,她多了一份淡然。的确,她大二开始就在团委工作,至今为止,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褪去当年的稚气,她早已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可以独当一面的女孩。

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淳朴姑娘,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本科生,2014级研究生,学校社工委主任,经济学院第六党支部党支书,学校辩论队队员……其实她的身份很多,但这一次,她最重要的身份还是中南民族大学首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暨研究生支教团团长。

经过近10个月的准备,2013年8月,作为学校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她和另外两名队员一起,响应团中央号召,作为青年志愿者来到广西省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支教。在从武汉到广西的火车上,出于对一个陌生城市的好奇,丁莹与很多陌生人交谈去了解这座城市,带着满心向往,当火车到达广西南宁,她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南宁待了三天后,又坐了一天的长途汽车,终于到达了同乐乡中学,一路上,她的心情是复杂的,盘旋了不知道多少个60°的山路,一方面她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和外界隔绝了;另一方面,她说自己想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自己心中的偏远地区,也是很多人热爱的故乡,如果不是因为支教或许永远也不会去到那个地方,所以,也希望自己用这种热爱去感受这片土地。“因为国家的扶贫政策吧,到了学校之后发现学校的硬件条件比她想象的要好得多,但还是免不了觉得凄凉,很多设施其实是摆在那里,使用的次数少之又少”,丁莹谈到对学校的第一印象时说道。

丁莹告诉我,刚到学校的时候,没有地方给他们住,全都住的是女生寝室,后来校长考虑到有两个女生,怕她们住不习惯,于是便安排了一间很久没有人居住的教师住宅楼住在学校里面,条件并不好,但已经是学校能给她们居住的最好的地方了。由于学校当时正在整修操场,也正好把她们住的地方整修了一下,住宿就这样定了下来。

由于学校的老师非常紧缺,整个学校除了初三年级因为面临升学不缺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以外,其它的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缺老师,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老师更是缺乏,所以到他们选课的时候,校长给他们的建议是希望他们可以在选择一门主课以外至少再选择一门副科,当然选择科目是多多益善。丁莹选择的是初一四个班的地理和音乐课,因为从来没有上过讲台的经验,尤其是面临着那么多的学生的时候就比较紧张。她说“还好我选择的这个课程比较有优势而且课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去了解当地的一些习俗,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等,把地理作为一个切入点,把自己的家乡内蒙古和这里作对比,所有这些都只是丁莹在第一堂课之前要做的准备。所幸的是,第一堂课,大家都怀着好奇心特别感兴趣,她也就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

中南民族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丁莹(左二)在三江县同乐乡中学与学校老师合影。

丁莹 供图

不过到了后来,丁莹发现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深,她想要给孩子们渐渐描绘外面精彩的世界的想法被孩子们越来越调皮的行为渐渐磨掉了。在那里,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可能两三年都没有见过父母了,都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带着他们,正好初一年级又处于一个叛逆期,他们会有一种想法——“我父母都没管我,你来管我干什么?”所以除了在第一节课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外,后来的课都让丁莹有点头疼,或许上一分钟课堂还是安静的,下一分钟学生们就好像炸锅了一样,再后来学生们可能就跃跃欲试地想要逃课了,这时候,她的压力就更大了。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