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雕

潮州木雕:身披金漆显富贵

一根高2.2米,直径0.8米的原木上,雕出了两个蟹篓,蟹篓之间用一根逼真的绳子相连,18只龙虾、28只螃蟹遍布蟹篓内外,有些螃蟹甚至还用钳子夹挂在绳子上,手艺高绝。作品刚一问世,便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工艺名家名作展的金奖。实际上,《蟹篓》自20世纪的中叶开始,便成为了潮州木雕中的一个经典题材。

潮州木雕又被称为潮州金漆木雕。虽用樟木雕刻,但雕好后却贴上金漆,使得通体上下金碧辉煌,倍显富贵。工艺悠久,宋时已经很兴盛。聪明的木雕艺人不满现状,在清代乾隆年间将雕刻的立体性和绘画的故事性融于一体,造就了“熔雕刻与绘画于一炉”的潮州镂雕技艺。在这种技艺支撑下,潮州木雕以戏曲人物故事和当地民间故事的题材为主要特色,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情。昔时多作为庙宇、祠堂、豪宅、华厅的建筑装饰,而今除仿古建筑仍用以装饰外,多作为艺术陈设。

东阳木雕:远近高低各不同

东阳木雕用深浅来表现物体的形象。木雕艺人把离人视线最近的物体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随着景物的渐渐远去而逐渐降低物体的高度,刀工也随之从细到粗,远近高低各不同。

东阳木雕在建筑装饰的运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屋架的桁梁、牛腿、斗拱、琴枋以及室内的门窗。艺人们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桁梁、牛腿等屋架上的雕刻,采用高浮雕、镂空雕来表现,线条既粗且壮,轮廓清晰;门窗中的隔花、涤环板和锁腰板,由于处于与观赏者视线齐平的位置,便于细看,招人抚摸,往往以浅浮雕表现,雕工精致。

东阳木雕自春秋时期便开始形成。人们将木匠祖师鲁班作为它的创始人。东阳县城,至今保留着不少古建筑,“肃雍堂”内的木雕装饰极其华美,内容涉及到人物、山水、走兽、花鸟。清朝作为家具的东阳木雕曾极盛一时,富豪之家往往雇佣数十人雕刻陪嫁家居,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有余。雕制的嫁妆排成几里路的长队,故民间流传着“千工床,万工厅,十里红嫁妆”的说法。

黄杨木雕:千年黄杨成木雕

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其制作的材料是黄杨木。这种稀有树种,逢冬开花,春到结子,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光洁,颜色黄亮、庄重,随着岁月的流逝,颜色能由浅而深。

千年黄杨难成柏,黄杨木的生长周期非常缓慢,雕刻材料更是取之不易。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圆雕,木匠们还创作了镶嵌等技法。由于黄杨木雕主要作为艺术品欣赏,对雕工非常讲究。制作程序非常复杂,分为九道,需要投入大量精力。

黄杨木雕观音立像

黄杨木雕最初是作为民间灯笼的附属装饰物而出现的,后于清朝年间逐渐从附属地位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优美的欣赏品。近代黄杨木雕的繁荣出现在温州。自被清政府辟为通商口岸,温州便设有出口工艺品收购商行,经营规模很大。加上乐清、永嘉、仙居等地黄杨木资源丰富,因而黄杨木雕也就出现了发展的新局面。

1915年,温州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朱子常带着作品参加了巴拿马赛会,获得二等奖,从此黄杨木雕名扬海外。

龙眼木雕:取自天然意自成

老的龙眼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以天然逼真取胜,经磨光打蜡,近似红木,色泽古朴,有着“古董”的味道。清末年间,它甚至被当时的外商、水手视为中国古董,抢购掠夺。

这种木雕的制作工序繁杂,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打坯方式尤为特殊——“五头抱一头”,膝盖头、手腕头、两肩膀头和头部都挤于一块的姿态,这是刻小件作品时的体态特征。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熟练的技工有“一斧抵九凿”之功,即几斧就能砍出作品的动态轮廓。龙眼木雕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

宋末元初,莆田木雕就已经出现圆雕人物,至今尚存不少明代雕刻品。清代乾隆年间,福州雕刻名手、长乐县人孔氏率先采用了硬质的山茶树根,因势度形、巧加雕琢,再配以手足等制成天然疤树根木雕工艺品,引领一时之风尚。但由于适宜雕刻的天然树根不易取得,大板村的艺人们便开始采用当地盛产的龙眼木材,雕刻成天然根状,或以香火烙成腐蚀疤结再雕刻。象园村的艺人们也随之普遍使用龙眼木进行雕刻,从而形成福建特有的龙眼木雕工艺品。

举报
评论 1
  • 怎么没仙游木雕,小编你搞什么!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