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中的第一步铸就今日辉煌:成飞的兴起之路

今天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可以说是国内最有名的飞机制造企业,没有之一:歼十,现役最好的国产飞机;歼二十,未来最好的国产飞机!

成飞有今天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更是不断努力的成果。成飞论起来,只能算是后起之秀,1956年时,才确定的项目,代号132厂;1958年10月18日才于成都温江黄田坝开工建设,1964年10月才基本完成。

它原订是生产歼五甲型飞机和歼教五型飞机,只是一家单纯地生产企业。随着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恶化,出于“生存与安全”的考虑,1965年时,决定将原由沈飞承担了歼七研制工作交由成飞执行。于是歼七的资料资料及设备材料连同相关的技术人员一起由祖国的东北搬到西南的成都,从此成飞才算拥有了可靠的研发力量。

从1966年开始,成飞也花费了2年时间, 对企业进行升级改变,以便转产歼七,其制造的歼七飞机的第一种型号为歼七Ⅰ,只是基础型的简单改进,1970年4月,第一架试飞,到1981年停产。

生产歼七Ⅰ的同时,成飞又研发其进一步改进型歼七Ⅱ,1978质底首飞,随后以Ⅱ为基础后来相继开发出多种型号,形成一个很大的系列。

改革开放之初,中西方关系良好,于是中国决定引进英国的航空电子火控设备,包括对平视显示器、武器瞄准计算机、数字电路等先进技术,用于歼七Ⅱ的改进型。

有关技术引进的合同于1980年初签订,可是随后国内决定撤消马可尼引进项目,空军也表示不要改装后的飞机。不过成飞不愿意放弃,经过一翻努力之后,决定用马可尼电子火控设备先装在歼七,研发一种出口型,变成了一个没有国家支持的企业自负营亏的项目--这在当时属于疯狂的行为。

这个项目立即引起了巴基斯坦的兴趣,有限地资金令其非常需要一种性价比极高的飞机,所以很快就形成了订货意见。

那时约旦也表现出了兴趣,且要求非常急切。为满足约旦的要求,成飞公司提出先交付,部分改良型,即歼七B型,再交付完成的改进型号,即歼七M型。经过协商之后,1981年6月时,所签订的合同中,要求:1982年10月前,交付全部歼-7B型飞机;1983年10月开始交付歼-7M型飞机,并于1984年第二季前完成交付。实际上,所有交付约旦的歼七飞直接被转交给伊位克,用于两伊战争,后来的海湾战争中,也有了出现。此外,歼-7B型也出口到埃及、苏丹等国。

1982年以基础型改装的两架歼七M型进行测试,1982年12月型1984年3月共试飞197架次,试飞中,发现了不少问题,虽说为解决花费不小的时间与精力,不过对于中国掌握国外的技术也相当有帮助。

1983年,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考察了试飞中的歼七M时,当场就表示了购买飞机的意向。不仅又派飞行员来试飞,并提出了改进要求。巴基斯坦空军所订购的60架歼七M从1984年7月开始生产并于1985年5月完成交机。此外,孟加拉、伊朗、津巴布韦等国了先后引入了歼七M。

歼七M的研发成功,对于成飞而言,绝可以称为赚的第一桶金,先后出口达数百架之多。那个时期,整个成飞都处于忙碌的状态,生产线上排满了国内采购的各型歼七Ⅱ与国外订购的歼七M,科研方面则有歼七Ⅱ的多种改型,还有歼-7Ⅲ型。

这歼-7Ⅲ也许没什么名气,不过它对于成飞的意义可不小,它是仿制苏联的米格-21MF全天候型飞机,不仅它是在没有技术资料,仅靠实物测绘进行仿制的,其难度仅次于重新设计,这对于成飞技术成长的意义非常大。

歼七确实不是什么先进的战斗机,可是成飞凭借着一系列的歼七型号研发与生产/出口,积累了丰富经验,包括,研发、生产、管理等多个方面,也正是凭借这些经验,才开始了研发歼十的工作,最终成为中国最有实力的飞机制造企业!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