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推“白上网”,把流量业务交给互联网公司运营?
12月1日是移动运营商更新每月账单的日子。山西的一些移动用户发现,他们的账单中多出了一项 “白上网”的业务。
山西移动在官方微博回应称,名叫“白上网”的项目是“与一家知名流量压缩与服务合作伙伴”联合开展的流量优惠业务,可以提供多种优惠灵活的流量组合以及流量优化服务,业务将在12月底上线,本次测试不产生任何费用。
鉴于中移动回应这是一项“流量优惠业务”,估计我们也不能把它完全理解为免费上网,但是这个业务让我想起之前运营商沦为流量管道之后所进行的种种自救。既然探索已经展开,在引入第三方合作伙伴以后,状况会不会好一点?
运营商的焦虑:不断后退,以至退无可退
今年6月,一场名为“2015流量开放合作大会”,由《人民邮电报》和中国互联网协会下设机构牵头举办,运营商负责人悉数到场。不仅如此,本来是批发流量跟主干运营商分肥的虚拟运营商也成了座上宾,足可见到这是一场运营商行业的“自救”大会。
中移动曾经享受过梦网时代的繁华,也在3G落后的阶段体验过被联通和iPhone携手赶超的切肤之痛。和梦网同属增值业务的咪咕音乐对此感触最深,咪咕渠道拓展部总监许琳说:
“运营商流量的利润率其实很低。全社会要求运营商进一步降费,但是网络、管道、运维都有成本。全球运营商从话音经营到流量经营以后,利润率普遍的大幅度下降,就是因为流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非常不平衡,或者流量资费水平和运营商对管道维护投入的成本是不平衡的,后续增长是乏力的。未来运营商靠什么承担如此大的网络建设、运营成本?这是运营商在流量经营时代要考虑的核心问题。高成本投入是未来运营商流量经营的困局。”
其他运营商纷纷说出自己五花八门的解决方案。中国电信推出“流量合作策略123”,1是流量内容一体化,2是后向流量(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定向流量),3是流量新玩法(主要是微信活动推送的“流量红包”)。中国联通搞了个“流量银行”,用户赚取流量币,可以转赠且不清零。至于小米、阿里、中麦等虚拟运营商,流量广告早就打遍了大街小巷。
针对特定手机应用推出的包月流量包,是运营商拿出的最有诚意的解决方案。比如,只允许微信或者某个视频应用使用,其他应用联网则要正常计费。当然,即使这样,流量包业务也比普通流量套餐要实惠,特别是针对长期重度使用某个单一应用的人。
虽然只有中国联通和少数巨头的音乐视频App开展了这样的业务合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开始推广应用定向流量之后,应用的3G/4G在线频率明显上升。运营商重在培养人们即使在行走途中没有WiFi的情况下,也要联网观看和使用的习惯。然而,这一习惯到目前为止设立的并不牢固。如果用户发现没有了相关定向包,他们马上就会停止边走边缓冲,而是在WiFi下载好资源后离线观看。
在仅凭运营商一己之力的情况下,培养用户多用流量习惯的努力,基本可以说是徒劳无功。随着运营商日渐沦为流量管道,到了现在连高价卖流量的时代都要过去了。留给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焦虑。
什么是“流量内容一体化”
运营商原本握有所有内容的分发权,而如今大权旁落。运营商本身并不生产内容,要想让内容回到自己手里,唯一的方法是和内容提供商,多数也就是互联网公司,充分合作,达到“流量内容一体化”。
内容提供商在有些地方会主动和运营商合作,以求获得更广泛的覆盖。在一些较不发达的国家,早有公司联合移动运营商对用户进行流量补贴,条件是要捆绑一些自己的服务。像是Facebook在其他地区牵头推出的internet.org服务就是这样的类型。在那些地方,运营商为用户提供只能够访问Facebook等特定网站的免费流量。如果用户点击了一些其他的链接,就会跳转到不免流量的服务当中。而同时,对于仅有基本需求的用户,这种流量的提供也可以让他们不至于和互联网世界完全脱节,是一种社会救济措施。
但是,在中国,不管是叫嚷“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统统没有运营商什么事儿。运营商合约机本来是个非常不错的渠道,但随着补贴减少,对企业和开发者的吸引力也不如应用内互推那么强。运营商的一些空白渠道,比如404页面、起始页、导航站等等,甚至要自己主动招商,吸引今日头条这样的内容渠道或者出品方进驻。
传统的流量售卖模式行不通,运营商想要尝试流量内容一体化的转型,但是这件事并不是他们擅长的。这次“白上网”和厂商合作,也许是运营商最后的希望了。
谁能成为运营商的最佳合作伙伴?
现在流量管理的产品或服务,主要是由管家卫士类应用负责,作为系统优化的一部分,“节流”是它们的主要思路。这类安全应用跟运营商的核心利益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着眼于“流量压缩”,让用户认为流量经济实惠,从而刺激更多使用的方法呢?当然很好,但这样的公司已经所剩无几。历史上,UC和Opera Mini在省流量方面战况不分胜负,不过UC被阿里收购之后,成为阿里整个移动战略的执行者,对于流量这方面的事情就并不当做主要发展方向。现在仍然在以流量作为移动互联网市场核心目标的,就只剩下Opera(欧朋)一家了。
在2013年初,Opera抛弃了自有的Presto内核,全面转用Chromium,这曾经被人们看作是“挥刀自宫”;然而Opera压缩优化流量技术的开发上可没闲着。在中国,欧朋从2013年就推出了一些不依附于移动运营商的产品,比如说流量宝能够压缩、监控应用流量,已经和小米、华为、魅族等、OPPO等手机厂商展开流量深度合作,据称服务用户已经过亿。11月25日,欧朋宣布了一项名为“流量夹”的业务,其描述正好是“推出了新闻、微信、游戏等不同组合的流量包;提供优惠于运营商价格、月底不清零、全国通用的流量”。
尽管依然没有正式确认,从“流量夹”业务描述与“白上网”计划的高度重合来看,这次中国移动的流量合作伙伴已经呼之欲出。
卖流量的运营商为何愿意同省流量的互联网公司合作?
可能有人想问,运营商现在已经日益沦为管道,本来卖的就是流量。一个做省流量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怎样和卖流量赚钱的运营商结合在一起呢?
其实就像上面所提到的那样,一切源于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到单一或几个App的定向流量技术。这些新闻、微信、游戏等不同组合的流量包是灵活的,且基于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兴趣,那么就可以促进用户对于流量的消费,甚至用户可以根据流量包的推荐进行更多相关的消费,而对于运营商来说,尽可能地构成消费的前提,就是尽可能多的用户用到这项服务。将流量也同样采取免费加增值方式来打包销售的模式,把流量产品化,也许就可以让运营商绝处逢生。
同时,自由组合App流量包形式的出现,对于那些急于推广自己产品的移动应用厂商来说,也将是自己为用户流量买单推广的机会,而这无形中又帮助运营商的流量产品化运营提升了拓展广度。通过引入流量合作伙伴来操作流量运营,未来将不止是腾讯视频、网易云音乐这样的巨头App才能有机会和运营商合作,更多的App都可以参与。
和不少国企央企一样,移动运营商习惯了卖增值业务来赚钱,对精耕细作产品并不擅长。选择第三方共同运营流量业务,等于让互联网企业替这些移动运营商充当了产品经理的角色。另一方面,省流量是用第三方技术手段对现有网络的下载侧进行优化,可以做到运营商想做却不能做的事。这就涉及到对于用户所访问内容的智能分析和分流,这种分流能够有效的减轻运营商的带宽压力,同样也是欧朋受到运营商欢迎的一个原因。
在上传侧,很多人上传同一个文件的不同副本,智能查找重复文件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网盘和视频、图片网站,让整个互联网的存储空间节省很多。在下载侧,面对如何分配下载的带宽这个问题,就需要运营商和第三方流量优化服务提供商的共同努力。
一个更加精简和优化的互联网,可以用同等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这类似于如果我们少点浪费,全世界产生的粮食其实已经足够喂饱世界人口。对运营商而言,带宽和网速扩容才是永无止境的任务,而经营好流量资源,和所谓的流量内容一体化,还是交给正宗的互联网公司去做吧,这才能保证让运营商可持续运营,也更有助于较不发达地区早日接入信息高速公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lishuhang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4356/1.html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