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话故事——一语成谶

谶,这个字许多人不识,念作“趁”。谶语,就是不好的预言。多是无意间说出,没想到日后竟成了暗合人生命运的“结论”,颇具神秘色彩。

历代都不乏这样的故事。最早在秦代就有人传出“亡秦者胡也”的谣言,秦始皇以为是胡人,就连年与匈奴交战,没想到自己的“万世江山”竟然丢在儿子胡亥的手中,这才恍然大悟;而据传说,叶赫那拉的酋长临死前也曾高呼:“我们就算只剩一个女人,也要灭掉爱新觉罗”,谁也没当回事,可最后到了慈禧,人们都惊吓于这句谶语。

五代时某年除夕,蜀后主孟昶在宫外贴下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可偏偏好运不长,没过多久就被宋太祖派来的大将吕余庆攻破都城,家破人亡。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谶语。说孟昶新年刚过,便纳来“余庆”,而“长春节”恰是宋太祖的生日。事情偏偏就这么凑巧。

更巧的是,1936年大师黄侃五十生日,恩师章太炎特意给门生写下一副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娟初裁好著书。”书面意思大概是说自己的学生很努力,颇有成就。可没发现,却暗含着“黄”“绝命”三字。据说黄侃当时看到对联,心里就颇不痛快,“师傅这是什么意思?”可还没待他弄明白,自己就病死人间,这也成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一联成谶”。后来据说章大师也悔不当初,“好端端的,用什么‘绝命’对联去祝寿!”

难怪有人说,给别人写东西要讲究,前人还总结了几条经验:“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否则一不小心,就变谶语,还要闹出笑话。

记得某次给一朋友写对联,上联是“有意江川追逝者”,取孔子“逝者如斯夫”,即珍惜时间的意思,可后来发现不对,给人家写对联说什么“逝者”,还要“追”过去,这不是送死吗?不知这典故的,真以为我在骂人。赶紧改成“江川迎曙色”,这下才好,大吉祥话,满眼都是正能量。

通过这事,深有体会,谶语一说,不过巧合。没事时说两句风花雪月,就被人生拉硬扯,成了“人生宿命”上纲上线,听起来都慎得慌。还不如随心所欲,写自己的东西,让别人绞尽脑汁牵强去吧。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