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杂志回顾2015:马龙得意 继科失意

2015年9月,自苏州世乒赛后长期沉寂的世界乒坛,因为乒超联赛中许昕和朱霖峰联袂打造的一记多达42板的超级对轰视频再起波澜。

这段视频由“国球汇”微信公众号率先传播,由国内视频网站推波助澜,之后从YouTube、脸书等蔓延至国外社交媒体。在YouTube上,这段视频在3天之内点击量就超过了85万、脸书播放则近150万。紧接着,美国ESPN、芝加哥太阳报、赫芬顿邮报、美国体育门户网站SB Nation、澳大利亚最大体育网FOX体育、加拿大首屈一指的体育网TSN等媒体纷纷转发,美国ABC旗下的罗利电视台也在9月16日晚间新闻中播出了这段中国乒超联赛中的精彩回合。

这段视频经欧美传统电视媒体和传统网站进行第二轮报道之后,在国内再度掀起热潮,在各大视频网站的推波助澜下,全网播放量在一夜之间增加数百万之多,各大体育媒体竞相报道,一些网络大V、娱乐媒体、地方生活论坛也纷纷转发。截止到目前,欣赏到这一精彩回合的人数已至千万量级。

“许昕朱霖峰42大板”被广泛传播的意义在于,这数百万点击率中的绝大多数也许都来自于对中国乒超联赛、中国乒乓球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国外普通观众,这意味着,许昕和朱霖峰通过这42个回合,向数百万非乒乓球迷展现了乒乓之美,并同时向他们推广了乒超联赛和中国乒乓球。

中国乒乓球第三次创业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推广乒乓球。“许昕朱霖峰42板”显然挖掘出了潜在的乒乓球人群,这个意义不亚于中国队的任何一次明星云集的推广活动,而且传播时间更长、影响力更大。同时,乒超联赛42大板网络爆红,也为互联网+时代如何推广乒乓球运动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中国乒乓球手一直以来层出不穷但大量埋没在全锦赛、乒超联赛中的精彩回合,如果通过官方努力以及社交媒体的强大传播,我们愿意相信,“42板”的爆红只是一个开始。

作为中国乒乓球男队的两大主力,马龙和樊振东在2015年的表现都相当出彩:前者在上半年的苏州世乒赛成功问鼎,捧起了梦寐以求的圣·勃莱德杯;后者则在下半年的乒超联赛中创造了新的个人连胜纪录,接着又在亚洲锦标赛上荣膺“四冠王”。随着里约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正处于竞争冲刺阶段的两大主力在世界杯的决赛中会师,双方对胜利的渴望不言而喻。从历史对战情况来看,虽然樊振东在全国锦标赛和乒超联赛中有过战胜对手的记录,但马龙在世乒赛、全运会及亚洲杯等国内外大赛中保持着更高的胜率,比赛时在心态上更占上风。

尽管比分呈现出“一边倒”的情况,但两人在这场决赛中的对抗体现出了世界超一流的水准,技战术实力的比拼也碰撞出很多火花。首局比赛樊振东开局打得很好,与苏州世乒赛两人交手时完全不是一种精神状态,还曾一度以5:3和7:5领先,但他尾局没有把握住机会,被马龙实现了逆转。拿下首局的马龙迅速打开了状态,不仅球路越算越准,侧身越来越大胆,而且正手进攻的命中率非常高,一直给樊振东很大的压力,使其控不住也防不住。整场比赛中,马龙一直在牵制樊振东,而樊振东一直没能跟上马龙的调动。

樊振东的临场发挥存在几点问题:第一是他在进攻线路方面没有体现出变化,好几板正手拉球都被马龙打了回头,在关键时刻比较伤士气;第二是在马龙战术意图非常明显的情况下,樊振东在应变方面处理得不够及时。在发球环节,樊振东的旋转和线路比较单调,没有把马龙调开,甚至让对方有些随心所欲地劈长、摆短或直接抢拉,因此他很难依靠发抢来得分,而在接发球过程中,樊振东又比较保守,缺乏适当的应变和搏杀,包括两人在形成摆短后,马龙突然捅到中路底线追身的球,樊振东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去解决。

比分虽然有些狼狈,但比起苏州世乒赛时,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的樊振东还是有所进步,起码开局没有被对手再打懵。马龙在这场比赛中打得非常投入,也非常自信,拼得凶且有章法,把阅读比赛和制约对手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同一年度先后获得世乒赛和世界杯两项男单冠军,马龙在突破自己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在通往里约奥运会的路上也走得更加坚定。

早在2013年巴黎世乒赛上,许昕的正手台内蹭挑接发球方式就让人眼前一亮,然而到比赛后半程,随着前三板环节的争抢越来越激烈,许昕使用这项技术的机会也随之减少,且难以保证命中率。近两年来,许昕在技战术调整的过程中练就了更为纯熟的台内控球能力,反手位发动后的衔接更显流畅,正手位摆挑劈长的质量也日益提高。在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成都公开赛、亚洲锦标赛和全国锦标赛上,许昕曾多次利用正手台内蹭挑的接发球技术直接得分,其简单灵动的击球方式在实战中极富观赏性。

从技术角度来说,正手台内蹭挑技术作为一种接发球的变化手段,主要应对对方发过来的转不转或侧旋球,与常规挑打和翻挑技术有所不同的是,它要求运动员在出手瞬间对球的侧部加以摩擦,主动制造侧旋旋转,在加强出手突然性的同时追求出球的落点质量。受握板方式的影响,直板选手在使用这项技术时更具先天优势,他们可以在台内利用手腕的灵活性充分裹住球,将球挑到对方的追身位或空当位,在接发球环节直接抢得主动或直接得分。

男团半决赛第三盘:张继科2比3张宇镇(-9,6,-10,9,7)男单1/8决赛:张继科2比4张宇镇(-3,5,-7,-4,12,-8)

进入2015年下半年,张继科在国际赛场上逐渐成为了一名“冷门制造者”,状态低迷的他在外战中接连失利,其中最大的冷门是在亚锦赛的团体及单打比赛中,张继科连续两次输给了韩国小将张宇镇。

作为韩国队培养的一名新秀,张宇镇曾在2013年世青赛上拿过男单冠军,但他毕竟年龄偏小,在国际公开赛成人组的比赛中也没有太亮眼的成绩,因此张继科在团体赛的备战中,思想重视程度不够。从技战术打法的角度分析,张宇镇的侧身很快,正手使用率非常高,而且他的侧身方式跟中国队的运动员不太一样,中国队员大都挤着侧,很讲究步法、重心以及侧身位的击球空间,而张宇镇则秉承了韩国老一辈直板单面拉打法时的侧身方式——跳着侧,动作非常快。这一点让张继科不太适应,他在击球节奏上没有把对手的侧身进攻看死,又缺乏用变直线把线路调开的应变,所以给对方反手位让其侧身进攻的球吃亏特别多。其实张宇镇跳步侧身虽然快,但毕竟缺乏稳定性,对上点了正手才有杀伤力,一旦没对上点或位置比较难受时,他的进攻并没有太大威胁。

团体赛中输了之后,张继科在单打比赛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对于张宇镇来讲,跟张继科打本来就放得很开,加上他刚赢过一场,自信心又有了提升,所以单打比赛搏杀得更凶。他从前三板到相持阶段一直在主动发力,给张继科的压力非常大;张继科在近台相持的质量偏低,被对方压制到中远台后反手又加不上力量,所以一直处于很被动的局面,虽然在1比3落后的情况下艰难扳回一局,但没有形成连续施压,迫使对手犯错误。最关键的是,张继科依然没有打出有效的变线战术,主动进攻的能力和威胁也没有体现出来,在相隔非常近的比赛中不能通过及时调整去破解对方的漏洞,是张继科连输两场的主要原因。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