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哲学之一:什么是哲学
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过:“对于一位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问题就是问他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有一千个哲学家,就有一千个答案。不同哲学派别都称自己的思想为哲学,说明哲学还是有共同的特点的。在最广的意义上,它是一般原则、方法、基本思想的同义语。父亲教育儿子的处世之道,足球教练的攻防战略,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也有人谈请客、送礼、走后门的哲学,“盗”亦有道,好像做强盗也有哲学。但是现在铺天盖地的冠以哲学之名的书其实说的并不是哲学。正如几十年前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全民讲哲学”,把贫下中农请到校园里来讲哲学,恰恰是最缺少哲学的时候。
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内容,将这些内容从文化的其他成分中分离出来,建立成一个学科,却是古希腊人特有的创造。希腊文中“哲学”一词是由“爱”和“智慧”两个词演化而来,所以从词源上看,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中国古人说的“哲”是聪明、智慧之意,也用“哲”来指代聪明而有智慧的人。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用汉字“哲学”表示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康有为等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之后,中国哲学界逐渐开始用它来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
在古希腊,哲学是全部知识的总和,从大宇宙到小宇宙,包括所有的具体知识。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就跟这种哲学观有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精通当时所有的学问。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懂的东西也很多,很多儒家经典,由于有了他的注释人们才看得懂。朱熹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很丰富,天文学、地质学都懂,他能够预测日食,甚至己经猜到地球是圆的,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在近代,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去,哲学的地盘越来越小,哲学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那样,把自己的王国和财产分给3个女儿后,自己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哲学家提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知识之知识”,提出哲学是关于科学成立依据的科学。
不过一些现代哲学家对此持反对态度,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了本《逻辑哲学论》,最后一句话说:“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和生活进行陈述,但对于整个世界和生活,我们无法形成一个逻辑图像。要对整个世界和生活进行陈述和描绘,我们必须站在世界和生活之外,但这是不可能的。维特根斯坦对哲学作出这样的判断后,认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己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或者说没有必要再研究了。他就参加了一个教师训练班,然后到一个偏远的乡村任教。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影响了一群“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他们认为传统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所说的一切,既不真也不假,都是废话;传统哲学所回答的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伪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回答的价值,应该拒绝回答。
与上述哲学家不同,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哲学是某种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哲学问题既解决不了,也消除不得。罗素认为,哲学包含着对那些到现在为止仍无法取得确定知识的事物的思考,就这点而论,哲学像神学。但哲学并不因为无法得到确切知识便服膺知识以外的权威或教条,在这一点上,哲学又像科学。按照罗素的观点,哲学的存在是由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问题,科学不能完全解决,但是人的理性又不愿意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交给信仰,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哲学,于是人们在不能确定时仍然能够顺利生活下去,而不会为犹豫所困扰。
现在,人们关于哲学最普遍的也最通俗的说法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所谓世界观就是人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哲学思考问题和一般的具体科学不同,它就总的根本的问题发问,而不是仅仅思考某个具体问题。比如,知道水的分子结构是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知道水加热到摄氏100度就会变成水蒸汽,这些都是具体科学关心的知识性问题。而当孔子站在泗水边感叹说:“逝者如斯夫!”由眼前的水流不息联想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运动不已;当老子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得出柔弱胜刚强的一般结论时,这就是一种哲学的沉思和悟性了。知道一个苹果可以切成两半,1+1=2,这是常识;但进而由此探索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的宇宙普遍原理,这就是哲学了。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