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2016年重点工作已定!速来围观,看看哪项措施与你有关

【关键词一】预期目标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指标完成省、州下达目标任务。

【关键词二】抓试点引领,推动精准扶贫

按照“山水龙凤、众创众筹、互联互通”的发展定位,加快龙凤“互联网小镇”建设,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激活城乡资源要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升级,确保龙凤镇率先脱贫出列。

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放大试点示范效应。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工作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实行“挂图作战”,签责任书,立“军令状”。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整合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涉农惠农资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226户。

打好社会保障兜底阵地战,逐步推进“两线合一”,逐步扩大急慢性病救助范围,逐步提高大病救助标准,筑牢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托底安全网。打好发展生产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持久战,把“五到村六到户” 措施抓实、抓细。

健全精准扶贫区域联动机制,拓展社会扶贫方式,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扶贫考核等关键环节,形成精准扶贫恩施经验。完成48个重点贫困村、3.89万人减贫脱贫年度目标任务。

【关键词三】抓产业发展,助推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产业链”。以七大产业链建设为抓手,狠抓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抓好现代烟草产业链建设。推进现代烟草基地单元建设,打造“清江源”品牌,种植“两烟”7.7万亩。

抓好茶叶产业链建设。加大茶园、茶叶加工企业规范化管理力度,精细化管护32万亩茶园,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市”“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支持恩施玉露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抓好畜牧产业链建设。培育“恩施黑猪”“恩施黄牛”“恩施山羊”等特色品牌,年出栏生猪110万头、黄牛6万头、肉羊25万只。

抓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完成大峡谷地缝二期建设项目,加快梭布垭、夷水侗乡景区和大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启动马鹿河、鹿院坪、女儿湖等景区开发,推进营上、花枝山、二官寨、金龙坝等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全年旅游接待人次增长18%,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2%。

抓好清洁能源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启动大山顶风电项目建设,推进姚家平水电项目前期工作。

抓好信息产业链建设。加快智慧恩施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宽带乡村”惠民工程,启动龙凤信息产业园建设。力争信息产业年总产值达9亿元。

抓好大健康产业链建设。推进“硒+X”战略,全力打造“中国硒谷”,建成10个富硒产业示范村,协助办好第三届中国硒博会,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力争林药业产值突破30亿元。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开发区“绿色生态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改革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园区道路、水、电、气、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力争凯万农业、新龙药业等项目落户,力促再生资源产业园、施州实业等项目建成投产。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特色产业园,完成白杨坪园区规划及白果园区详细规划。大力实施“双十佳”企业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传统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市场主体增量提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品牌创建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创精品名牌。全年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4家、“规上”企业10家、“入统”企业1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30家,创省级示范社3家、州级示范社5家。

提升财政金融保障力。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广泛培植财源。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用好用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县域经济调度资金、企业“过桥”资金及技改贴息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应用PPP、众筹等新型投融资模式融资。新增“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1家。

【关键词四】抓城乡统筹,提升建管水平

加快建设“首善之区”。按照“1+6”创建模式,持续实施“十大工程”、动态推进“十项行动”,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确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通过验收,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推动城市管理和执法理念转变,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能力。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金山大道西段、施州大道北段、青树林一号路、金凤大道西段、虎民路、高旗大道、人民路西段、金龙大道南段、五峰山隧道、黄石大桥加宽改造等工程,建成柑子槽、民族路三巷等20个停车场,拉伸城市骨架,缓解城市拥堵。新建付家坡、后山湾等4个集贸市场,完成旗峰坝、叶挺路等10座公厕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二水厂迁建、三水厂改扩建,启动车坝河水库引水工程、四水厂建设,完善州城应急水源供水管网及金桂大道、金龙大道、高旗大道干线管网,提升城市供水能力。加快推进大沙坝污水处理厂和排污管网建设,启动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成亲水走廊六期建设。加快推进清江河拦水坝一期工程,确保6月有船可行、有景可赏。大力推进五峰山综合整治和城市公园建设,完成火车站片区、客运中心站片区、州行政中心片区绿化美化工程。深入开展“治堵保畅、治噪保静、治污保洁”等专项整治,全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坚持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全面实施城区黄标车禁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最美社区”“最美小区”“最美恩施人”等文明评选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理顺乡镇规划管理职责,统筹管理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编制完成崔家坝、三岔等5个乡镇全域规划,启动屯堡、白杨坪等5个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修编中心村规划。完善城乡路网体系。完成石桥子至石乳关段、鸦鹊水至沙地段、浑水河至七里坪段、花石板至蒿坝段生态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大岩阡隧道、三龙坝至龙马公路一期、恩施货运中心站等项目建设。启动建设209国道龙凤坝至谭家坝段改建工程一期、三龙坝至龙马公路二期、351国道宣恩至芭蕉段等公路建设。完善等级公路安保、标识标牌及附属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争收运率达70%以上。启动白杨坪、沐抚、三岔、龙马集镇污水处理一体化及管网建设。鼓励支持乡镇实施“十个一”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深入开展“绿满荆楚”行动,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创建“宜居村庄”,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00户。农村安全饮水受益人口达5万人以上。

【关键词五】抓改革开放,借力借势发展

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实施公车改革、工资改革,严格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环境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等政策。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及“三权”登记工作。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完善农村承包土地合同纠纷仲裁体系,积极引导农村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适度扩大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改革和市中医院改革,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五个清单”,强化“三项制度”,建好“一个体系”,提升审批服务效率。

抓好对外开放工作。建立项目准入机制,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力争10个以上项目进入州级重点招商项目库。积极对接太平洋建设集团等知名企业入驻。实行重点项目单一领导负责制,加大省交投鄂西生态新镇、鄂旅投大清江国际度假区、联发投龙马风情小镇、香江集团中国女儿城、奥山集团梭布垭景区等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全年实现招商到位资金35.9亿元,直接利用外资467.5万美元,外贸出口创汇1.55亿美元,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以上。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省级试点工作。

【关键词六】抓民生保障,改善群众生活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 “全面改薄”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市二中、恩施思源学校、民族职校、英才学校小学部等建设。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全民素质。完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医疗联合体全覆盖。落实贫困户基本医疗救助政策,提高新农合参合面和受益面,确保参合率达99%以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启动市中医院、市非遗传承馆建设,建设4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文体广场,完成“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建设。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推进平安恩施、法治恩施建设,争创全国“长安杯”。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坚持“利剑”行动和“夜警”模式,着力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信访“双向”规范,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入“第三方”化解涉法涉诉和其他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完成法律援助案件420件、法律援助事项4200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全面、全程、全员”抓安全生产,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标准化、数字化体系建设,实现隐患排查整改全覆盖。扎实开展道路交通、消防、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特种设备等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微型消防站等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强化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力度,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000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核征社会保险费5.3亿元以上。继续做好各项政策性惠农保险工作,提升保险保障能力。抓好社会救助、灾害救助和优抚安置工作,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加快市民政福利中心、老年大学建设。启动10个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3537套改造任务。

统筹抓好其他各项工作。建好政府公众信息网,完成中国硒都网改版升级,加强网络媒体规范化管理。扎实开展双拥共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依法开展统计调查工作,认真抓好第三次农业普查。进一步加强移民、宗教、供销、粮安工程、档案史志、民兵预备役、外事侨务、住房公积金管理、烟草专卖等工作,统筹抓好工会、工商联、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关心下一代工作等事业发展。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