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男女分区就餐:心理健康教育岂能如此“一分了之”?

李木易
近日,有读者反映,神木县中学在学校食堂分别设立了男生就餐区和女生就餐区,严格禁止男女学生在吃饭时“混坐”,一经发现会遭到巡查老师的训斥。记者核实了解,该项措施已经实施数月,校方称此举是为了防止早恋,且效果显著。(新华网2016年1月26日)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异性接触产生需求实属“人之本能”,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在学校和家长的眼中,学生身份的孩子们,学习是第一要务,其他一切需求都处于次要位置,尤其是对“早恋”这种看似会严重影响学习的现象,更是视为“洪水猛兽”,严防死守。除了这篇文章体现的手段之外,“禁止男女生之间互发短信”“男女生之间不能结对行走”等“奇葩校规”也是屡屡见诸报端,大人们为了浇熄学生们心中萌芽的情愫可谓是绞尽脑汁,操碎了心。

因此在心理学家看来,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早恋”,在我国成为了众矢之的,懵懵懂懂的孩子们被牢牢的灌输“早恋可耻”“早恋有罪”的想法,偶尔越过警戒线的也受到了惩罚,孩子们正常的心理诉求就这样被华丽丽的忽略和镇压了。这种高压手段甚至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了影响,之前有新闻报道,一男子小时候早恋,被母亲狠揍一顿,造成心理阴影,长大后相亲无数次,均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他一和女孩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自在甚至惶恐。另一个男生则更惨,因为早恋被家长“教训”,直接导致性取向扭曲。虽然这只是少数,但也反映出对待早恋“宜疏不宜堵”,“一分了之”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令成人们满意的成效,但是却可能给孩子的一生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

尽管素质教育--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位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从2001年开始在我国实施,十几年过去了取得的成效显著,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仍然是短板。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教是要给学生生存的常识、知识和经验;育是要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简单的以成绩概括。从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的结果看,整个社会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但如何加强,怎么加强还需更加深入的解决,相信通过加强沟通、倡导集体活动、普及健康的生理心理知识等方式,学生对异性懵懂青涩的情感定能“止于礼”,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