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人间的欢喜时刻
“我是舞者,踮起脚尖,舞着找到了很多囍。”收藏与‘囍’有关的物件,王艳平的艺术追求在生活中得到延续,而精神文化的熏染滋养也让她的生活更喜悦丰饶。
收藏人间的欢喜时刻
文/马雪婷
新年第一天,北京七九八艺术区的花间喜舍茶坊被布置得像个洞房,长条案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红烛,瓷罐、茶壶和竹篮上都印着“囍”字,还有包着红纸的糖果⋯⋯这是“新年见囍”收藏展的现场,而这里所有藏品的主人就是王艳平。
囍续艺缘珍爱一生
从小学习芭蕾舞,北京舞蹈学院毕业,上个世纪80年代她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台柱子”,从《天鹅湖》、《睡美人》到《堂吉诃德》每一次都跳主角⋯⋯听着芭蕾的音乐,跳着芭蕾的舞步长大的她,却被一个东方汉字深深吸引,不管什么物件,只要与这个字有关她都要收藏,近二十年的时间,她收藏了几千件藏品。
这个她人生中的关键字就是“囍”。第一次,在古玩城看到一个“囍”字玉牌。“那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看到就高兴。”现在回忆起来,她仍是一脸兴奋。正是这块玉牌奠定了她收藏的方向,“从那以后,我就只收藏与‘囍’有关的物件。”
西方文化的熏陶没有让王艳平和她收藏的中国古老物件产生隔阂,而是给了她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在我的理解中,‘囍’字是中国汉字中最对称、圆满的一个字,就像双人舞,代表了人一生中最幸福和喜悦的时刻。每次看到这个字,一种美好的情绪就会从心中涌起。”
青花罐子、结婚证书、嫁衣、脸盆、搪瓷缸子⋯⋯很多藏品都是曾经出现在你我生活中的日用品,但在王艳平眼中,每件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每一个宝贝都在诉说着一段故事。
2014年3月,她收藏的手工刺绣童帽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展出,700个童帽没有一个图案是相同的。“帽冠对中国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东西,透过这些帽子你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她们从未学过设计,但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图案都美得让人感动。”前来参观的意大利和俄罗斯驻华使馆人员,被中国的手工艺震撼,都希望这些藏品能到自己的国家展览。
因为年龄和身体的限制,芭蕾舞者的职业生涯是短暂的,对王艳平来说,收藏是她艺术追求的延续。
慧眼识囍相逢感恩
找“囍”是王艳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北京,她经常去古玩城淘宝,从地摊到店铺,一个都不放过。去外地出差,她会先做功课,了解当地的古玩市场,工作一完成立刻奔去找“囍”。也因此练就了一双特别能发现“囍”的慧眼,在成千上万的物品中,别人觉得是大海捞针,她总能快速而准确地锁定目标。有时连店铺老板都忽视了的小物件,也能被她从犄角旮旯里找出来。“好像不是我在找它,而是它在召唤我。”朋友们都戏称她为“囍”的吸铁石,她说,这份缘分来自她发自内心的喜爱与惦念。
王艳平经常会策划自己的找“囍”之旅。有时从北京出发向北到内蒙古再到东三省,有时向南到扬州、苏州、上海⋯⋯一次又一次,跟着‘囍’字,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收获一件件心爱之物,也收获一段段难忘的旅程。
有一次,在丽江,一位女子用一个带“囍”的脸盆洗衣服,正好被路过的王艳平看到。那个图案的设计正好是她没有的,于是她的目光再也离不开这只脸盆,便停下脚步跟人家商量想买下来。她真诚的表示自己的喜爱之情,诚意甚至感动了旁边开餐厅的老板,帮着她一起劝说,最终,她得偿所愿。
2011年,王艳平在一个拍卖行的网站上看到一件藏品,是只青花碗,碗上的图案是100个囍,她激动得睡不着觉。但拍卖当天,她正好要去非洲,在非洲的9天,她每天都想着那只碗,想到也许已经被别人买走,心中是无尽的遗憾。从非洲回来,她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拍卖行的网站看碗,果然已经物有其主。她的心凉了半截,却不肯死心,打电话给拍卖行,希望能跟买主沟通,看看是否愿意转卖。许是被她的执着打动,买主竟然愿意让出这只碗。这是多大的一个缘分啊!那一刻,王艳平“高兴地蹦了起来,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知道她的这个爱好,朋友们也都会为她留意,每每看到带“囍”的物件,便会兴高采烈地给她打电话,第一句话便是“艳平,有喜啦!”有的朋友把自己收藏多年的一套红双喜烟盒送给她;有的朋友从台湾帮她带回设计独特的竹席——从正面看是普通席子,侧面看却有一个“囍”字;还有的朋友第一次见面就把自己心爱的“囍”字耳环送她⋯⋯王艳平心中有太多的感恩,这是一个又一个充满友爱的缘分。
天天有囍传播文化
在最初的几年,王艳平一直认为收藏“囍”是一个私人爱好,仅仅是个人喜欢,并没有要成就什么,而且因为不确定他人是否认同和欣赏,她并不热衷于展示、分享。直到有一天,一位策展人看到了她一柜子的“囍”字青花瓷瓶,大为震惊,他对王艳平说,这是大艺术,这样的收藏意义非凡。从那时起,王艳平渐渐感到自己似乎无意间做了一件比“喜爱”更有意义的事情。
她开始翻阅文献,查找资料,还去北京大学进修了艺术品鉴赏课程,只为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与意义。
“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接地气的部分,通过这个符号,每个时代的人都创造了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王艳平说,“囍”文化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虽然不同时代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这些“囍”所诠释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欢喜与快乐,都是希望一生幸福,在一个物件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正如王艳平的老友马未都先生所言:“收藏行为本是一种物质加精神的综合追求,这个过程往往从物质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滑向精神,当精神占了主导之后,收藏就会显得其乐无穷,这一点非亲历者不能感受。”对于王艳平来说,无论是寻找的经历,还是学习的过程,收藏中那份快乐都溢于言表。
2015年11月,王艳平的日历书《天天有囍》出版,三百六十五日,三百六十五页,三百六十五个物件,这些物品有古有今,大至清代大床,小到妇女发簪,林林总总,凡民间结婚喜庆之物都纳入书中,同时介绍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王艳平写到:“我是舞者,踮起脚尖,舞着找到了很多囍。每一个不同的囍都展示出不同的幸福,从古至今,汇成了中国人的幸福之源。”
有人说,从芭蕾舞者到“囍”字收藏家,王艳平从凌空一跃的脱俗,转换成了脚踏实地的幸福。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