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苏军飞行员冒死封闭核反应堆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 作者:苗鹤青

本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之日。这场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事故发生后,苏联国家紧急事故肃清委员会面临巨大压力,其决策将影响多个城市、大量居民,以及一些邻国的命运。核电站的封闭任务责无旁贷落在苏联军队身上,其中,两个苏军机组奉命用一个半球形水泥穹顶,将出事的核反应堆覆盖。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一“自杀性”任务的呢?

为出事反应堆造个“坟墓”

核事故发生后,不论苏联还是其他国家都没有应对这种事故的经验与方案。由于辐射量巨大,靠近反应堆是件非常危险的事。爆炸后产生的巨大能量,使矿石、混凝土和沥青块封堵了通往反应堆的道路,大型特种装备根本无法靠近。苏联紧急从西德、日本进口的机器人投入现场救援仅20分钟,便因辐射量过大而报废。

通过分析,聚集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的专家们得出结论:反应堆正在像火炉一样燃烧,投入其中的所有物质都将被烧成灰烬,并且随着热气与核物质上升到空中。春风裹挟着核电站的爆炸碎片四处飞舞,以地面推进来封堆的处置手段不仅达不到控制灾害的目的,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

为解决核污染,国家紧急事故肃清委员会从全国各地招集了大量专家与主管领导,其中包括航空专家、核专家和化学家等,最终确定一个方案,即先用直升机向爆炸的反应堆堆芯中投放铅硼沙混凝土,降低辐射强度,然后用一个半球形水泥穹顶覆盖反应堆,这种方法可以压断堆芯内的碳棒,将所有物质完全封闭在一个“坟墓”内,从而彻底解决核物质外泄的问题。

莫斯科米里设计局和基辅安东诺夫设计局是苏联最主要的两个大型航空运输平台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米里设计局领导人兼总设计师马拉特·基里申科被国家紧急事故肃清委员会召到基辅,要求其与安东诺夫设计局方面密切合作,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救灾的相关设备。

安东诺夫设计局接到严令,在几十个小时内研制出特殊挂钩,用来吊装一张大网,网里可以放置一些装有沙石与铅屑混合物的袋子,苏联空军直升机就能吊着这些沙袋飞抵反应堆上空。

冒死寻找穹顶的投放位置

客观而言,要向堆芯集中投放掩埋物,并将核反应堆用水泥穹顶覆盖,必须出动最专业的直升机与飞行员。当时具备长时间外挂悬停作业经验的只有苏联空军的米-26直升机。苏联空军大尉古尔根·鲁宾诺维奇·卡拉佩季扬是米里设计局的首席飞行员兼试飞员,屈居第二的是他的好友戈罗莫瓦·安纳托利·戈里申科。考虑到任务的复杂性与危险性,紧急事故肃清委员会要求这两名飞行员及其所在机组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工作。

执行投放任务前,要进行预先演练。这一任务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米-26以及奉命辅助行动的米-24直升机,不仅要将水泥穹顶覆盖住反应堆,还要将一条650米长的消防水带拖曳到核电站内,通过注水的方式为反应堆降温。演练按时进行,但结果却并不乐观,执行任务的日期也被迫推迟。

焦急的总设计师基里申科决定为直升机安装一种特殊喷雾器,它连接着机舱内的大水箱,里面存放着食用糖浆废液。这些糖浆来自于水果糖厂,无毒无味,下雨后易溶解。他安排米-26喷洒糖浆的目的,是为了在地面上形成一个黏膜,以阻止沾染了核物质的灰尘、树叶和碎屑扩散。

5月2日,紧急事故肃清委员会向部长会议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沃罗宁汇报抢险作业方案,沃罗宁表示赞同。随后,机组人员和设计局专家们都得到一份演练方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封顶任务了。投放穹顶的工作必须非常精密,直升机的飞行时速不得超过80千米,这也意味着机组成员将在辐射度极高的区域停留更长时间。

经过几次机场演练后,参与行动的直升机开始进行实地演练。其中,米-26直升机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整个机身都被加挂铅板,机舱地板上的铅板厚达22厘米。风挡处加装含铅玻璃,以最大限度降低辐射水平,飞行员也穿戴了防化服。卡拉佩季扬驾驶的米-26飞抵反应堆上空,此时机舱内进气压力系统已经打开,它可在两分钟内检测出机舱内的气压是否升高,以预防有毒气体进入机舱。随后,机组人员开始观察穹顶投放位置,同时检查发动机会不会因遭受核辐射而自动关闭。

演练结束后,由于担心机组人员遭受辐射量超标,几次实地演练后,卡拉佩季扬机组被禁止再次飞往反应堆上空。但由于封锁区域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为提高行动的成功率,卡拉佩季扬和戈里申科还是说服紧急事故肃清委员会和米里设计局的专家组,改用米-24直升机前往距离核电站1500米外勘察地形。

为了寻找适合投放的区域,他们竟然一度不顾危险地接近到距堆芯不到100米的地方。在强大辐射的影响下,米-24直升机上的电子设备很快出现问题,起初在显示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核电站,但很快显示屏就模糊了,后来干脆黑屏了。

“水带之忧”

经过严谨而科学的技术摸索,专家们认为,实施反应堆封顶时,除了用直升机同步向穹顶表面注水,以降低其温度外,还要在穹顶内放入传感器,以随时检测反应堆的辐射量。此外,为使穹顶稳妥地安放在反应堆上面,还需要在反应堆周围安装一个环形构件,以阻止空降的穹顶因倾斜而从反应堆上滑下去。构件要留有一个固定消防水带的装置,安装完穹顶后,必须拆除构件,然后将水带从直升机上解下来,扔在现场即可。整个作业过程只能由一架直升机完成,时间限制在3分钟内。

然而,工作人员遇到一个麻烦,那就是在风力作用下,原定650米左右的消防水带,长度不能超过100米,否则可能会影响飞行安全。由于风力大小与风向都难以预测,专家们决定再进行一次演练。这一次,由卡拉佩季扬和戈里申科两个机组同台竞技,结果戈里申科机组用了3分钟,卡拉佩季扬机组用了1.5分钟,原因是后者参加演练的次数更多一些,经验也更丰富。

演练期间,两个机组都采用了250米的消防水带,结果操纵起来非常困难,它在空中不停摇晃,根本没有办法注水。面对“水带之忧”,米里局总师基里申科与同事经过精密测算,最终决定将消防水带的长度压缩到120米,但这意味着直升机需要在离目标150米的高度实施飞行和注水作业。这是一个颇为残酷的抉择,因为此前的检测结果显示,在150米高度时,现场核辐射量为280伦琴,远超过可允许的辐射量,也就意味着直升机组将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

歪打正着盖住堆芯

1986年5月11日,工厂做好的穹顶运抵前线抢险指挥部,卡拉佩季扬机组的米-26直升机首先将穹顶构件安装到事故现场,整个过程花费50分钟,大大超出原来的预算时间。好在直升机悬停较高,辐射量相对较小。向指挥部汇报完这一情况后,大家开始等待莫斯科方面的指示。没过多久,他们就接到进行下一步行动的命令,封顶任务继续交由卡拉佩季扬机组。

封顶工作需要非常小心,为此,机组又专门演练了两三天。最初的几次演练都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没有长时间外挂重物作业的经验,原装挂架上有一把电子锁,用于固定搭载的穹顶,但这把锁因承受不了较高的核辐射而失灵。

为避免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设计人员专门在挂架上又安装了一个特制螺栓,可以承受17吨的拉力。如果拉力过大,特制螺栓也会断裂。但飞行员们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后来真正执行任务时,当搭载的水泥穹顶在空中摇晃时,其拉力超过螺栓的承受极限,从而使穹顶直接落下,砸坏了下面的构件。万幸的是,硕大的穹顶歪打正着地盖住了熊熊燃烧的堆芯。

为永久性关闭反应堆,不让高温烧坏穹顶,防止核物质再次泄漏,还需要在反应堆周围安装通风设备。卡拉佩季扬没有参加后续行动,所有工作都由戈里申科机组完成。由于参与反应堆事故处理工作时间太长,戈里申科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核辐射,他不能再驾驶直升机,身体状况也急剧恶化。后来,以美国、芬兰为首的多国顶级医学家为戈里申科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成功的手术并没能挽留住英雄的生命,1991年7月4日,戈里申科去世。为纪念这位英雄,美国西雅图举城降半旗,并将这一天定为哀悼日,西班牙也在自己的一个空军基地为戈里申科竖立纪念碑。

举报
评论 1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