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话费数据认定贫困生是跑偏之举

“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5月6日下午,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非毕业班的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的大数据处理结果。(5月8日新华报业网)

尽管江苏大学对贫困生的再认定工作,仅是针对非毕业班的贫困生,但依笔者看来,未免涉嫌标准不当,是一种跑偏之举。

现代社会环境下,手机通讯是大学生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以话费大数据甄别‘装穷贫困生”,无异于将贫困生的这一窗口堵死,本质上说是对他们人脉的“铲草除根”。贫困生与同学、与社会的联络因此受打压,势必影响到他们未来就业及正常的人际交往。

一所大学里,贫困生本来就是弱势群体,他们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或有一定障碍,存在“融入难”。而远方的家人、异地读大学的高中同学,或是他们倾诉、交流的对象,由此产生较高的话费、流量费,其实都在情理之中,我们凭什么以此为标准,来判断贫困生是否是“装穷”呢?

为确保“精准扶贫”,贫困生身份资格当然需要再认定,但这个“再认定”的标准竟不与最初认定时的标准吻合,而只以话费数据说事儿,无异于在人为修改认定标准,是校方的刚愎自用。其方式方法未免武断、粗暴,效果及影响上,更难以让公众、大学生、贫困生及家庭认同。这一切,显然都是得不偿失,事与愿违的。

以往,曾有媒体曝出某大学以贫困生下馆子、在学校食堂吃饭次数为标准,判断贫困与否,这情有可原。但以话费数据计,怎么都难让人接受。从骨子里说,这是学校主导者的“傲慢与偏见”,是在“戴着有色眼镜”对待贫困生,是在一厢情愿地认为贫困生不该有手机、用手机,贫困生手机通话、流量消耗等全属不正当消费,或是不务正业。

以此逻辑,我们不妨要质问一下江苏大学:如果贫困生是花钱买书,是不是就该鼓励呢?而我们是不是也该界定一下,所购书籍是否与专业、学业有关?

江苏大学为实现“精准扶贫”而对贫困生“再认定”,其指导思想无可厚非,但认定标准实在需要经过全面认真论证、质询。起码,诸如话费数据标准,难以指向贫困的实质。如果全国通讯资费标准都下降,或者大学生所处学习活动环境尤其是学校,全都是全天候提供免费WiFi,是不是包括贫困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的话费都会大幅度降下来呢?

所谓的“精准扶贫”,应该指向两个层面,一是救助对象精准,二是实施救助精准。显然后者最为关键和重要。各级各部门实施救助时,能够保证经费或资金使用精准,不被截留、挪用甚至贪腐,才算切合“精准扶贫”的本义。

另外,江苏大学在取消部分贫困生资格或降低贫困等级而外,还应跟进新增贫困生进入机制,达到对贫困生动态管理,确保随时救助、适时救助,从而不让一个贫困生游离于救助机制之外,而不能仅是单纯减少或压缩贫困生的人数及额度。(贾志勇)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