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 | 吴德彦:阅尽忧伤是沧桑

吴德彦何许人也?

本来想在网上“人肉“一下,但是非常意外,最近坚挺的百度老是扯拐,我只有在朋友圈中搜索了。

书评家朱晓剑说:吴德彦是他在成都认识的第一个诗人。

男性专科医院田医生说:吴德彦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这么多年来从没偷偷地去检验他的医术,为此他非常忧伤。

诗人阿毛说:吴德彦是一个当编辑像耍女朋友一样认真的人,他不能容忍哪怕一个标点的错误,哎,这样的女友不好找啊?

龙王乡村民李龙炳说:吴德彦是一个技艺欠佳的农民,除了文字,他什么农作物都种不好,在乡下充其量算个不务正业的人。

还有一些不具名女士满脸幽怨且咬牙切齿地说:吴德彦就是彻头彻尾的一个色盲,因为他只看得见白纸黑字的诗歌,却看不见那些在他生活中走来走去、风光无限的艳丽风景。

如果一定要让为德彦兄下一个定义,我只能饱含羡慕地说:他是一个打败了时间的人。

我第一次见到德彦兄时,他是五十岁的模样。

十八年后,我再次在双流的一个茶楼里与德彦兄对坐喝茶时,我惊讶地发现,他还是五十岁的模样。

还是那些微笑,还是那些语调,还是那些皱纹,还是那些植被荒芜的前额,还是那些稀疏而又茂盛的华发,每一根白发好像从见到我的第一眼就开始白,白了十八年,还没有白透……

所以说,德彦兄彻底地打败了时间。

我以为陪伴他一生的,不是忧伤,是沧桑。

时间不得不再一次回到1998年的那个夏天。

尽管这是被我无数次提及的彭州古溶洞诗会,但是就像一个女人始终忘不了她的第一次一样,这次活动也是我诗歌活动的初夜。

在那个民风淳朴的山区,杨然、龙郁、阳光和、尤佳、廖永德、徐文中、谭宁君和我等数十人,就像一群古时采诗的官,在地主舟歌和郑兴明的带领下,翻山越岭,钻洞探险,希望能采到传说中的诗歌。

坦白地讲,那场声势浩大的采风活动结束后,我没有写出一首像样的诗歌,但是却收获了一批真诚的诗友,他们中除了永德兄和蒋荣兄先我们而去外,其余诗友至今仍保持着“诗”密联系。

戴着眼镜、模样斯文、身材瘦长的德彦兄就是在那时闯进了我的诗生活,那一年,他33岁的脸上,已写满50岁的沧桑。

那一天,在西川河边,或者应该就在都江堰野猪林旁的茶铺子上,廖永德口水横飞,追忆着他参加几次诗会的精彩片断。

马及时还是背着他的那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包,侧身坐在竹椅上,双手抱着一杯茶,紧闭着嘴唇,双眼忧伤地注视着河水。我估计,永德兄的谈资对马及时来说,已经可以听起死茧了。

我则像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小学生,毕恭毕敬地坐着,听着张新泉、王志杰、刘滨、杨然等当时如雷贯耳的大名。

然后,我就想,那个时代真好啊,一个诗人仰慕另一个诗人的方式真的很多。比如,廖永德久仰杨然的大名,于是从灌县给杨然寄去了几棵五星花种子。

第二年春天,杨然把种子洒在了寝室门外,在屋檐与阶沿之间,正好有一片空地。

种子很快发芽,沿着竹杆缠绕而上,很快就开出了大大小小白的、粉红的喇叭花……你想想,这是多么诗意的事情,况且,这本身就是一首抒情的诗。

此时,天正一点一点地暗下来,落日的余晖在江面上泛起金波,反射在一副慵懒的眼镜上,好像几点火花,要将逐渐黑下来的天幕重新照亮。

眼镜的背后,是一双阅尽沧桑的眼睛,再后面是一颗饱经风霜的头颅。他整个人很随意地靠在椅子上,仿佛对万物都很在意,又仿佛对一切都不在意,包括廖永德、马及时、我,以及不时从旁经过的美食和美女。

他不是看不见,他是不屑于看见,那是另一种孤独与忧伤!

他是今天唯一的客人:吴德彦。

他就那样面带微笑地听着永德兄的诗歌往事,内心却如杯中的茶水波澜不惊。

而他的目光,偶尔越过河边斑驳的栅栏,越过丰茂的水草,越过奔腾的流水,看向遥远的远方,那是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加久远的梦想,此时正像秋天的芦苇一样洁白飞舞……

1965年冬至,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那是一个寒冷的日子。

而对于下放到新都县新民镇黄田村的吴家来说,春天已经提前来了。尽管我不知道吴德彦的啼哭是否押着唐朝的韵脚。但是我相信,伴着一个孩子诗意的哭声降临,吴家的前庭后院已经密布着春的消息,就像二十年后,吴德彦那些疯长的诗句。

吴父是一个读书人,也是一个写作者。

吴父从参军开始买书与写作,尽管那个时代写作是一件多么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是吴父依然写出了反映农民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的长篇小说《青城风云》,反映农民起义军黄巢的长篇小说《冲天斗》。父亲的爱好对吴德彦的影响是毋须置疑的。

1980年代初,吴德彦通过父亲接触到《星星》、《诗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刊物后开始写诗歌和小说。

他写的第一首诗是《十九岁的青春》。一年后,他在《星星》发表了《同学》。因受普希金、莎士比亚、勃朗宁夫人、里尔克、叶芝等的影响,此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十四行诗,朋友们至今都还记得他的《琴声中的碎瓷》、《词牌短曲》、《纸上的爱情》等诗篇。

1988年,时就读《星星》函授班的吴德彦认识了他的授课老师、著名诗歌流派整体主义代表诗人石光华。

通过他的牵线搭桥,石光华被邀请到新都文化馆上课,引起轰动,也由此奠定了石吴二人近三十年的友谊。后来,石光华在为《德彦的诗》作前言时,曾深情地回忆起那一段温暖的诗歌岁月。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经在《诗刊》《星星》《诗歌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的吴德彦开始筹划成立诗社的事。

他找来黄啸、易杉等人,依托新民保温材料厂为基地,成立了上下诗社,当时有社员二十多人。1991年至1993年,大家聚在一起,读诗、写诗、谈诗、印诗,他们成了保温材料厂里最快乐的一群年轻人。

他们东拼西凑,自筹资金出版了三期《上下》诗刊,16开,80页,在当时来说,这是一本大刊物的容量。

刊物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较为活跃的有李静民、荒林等,著名诗歌评论家陈超、杨远宏、石光华等对刊物给予了高度评价。

仅作者来信,就有数百封,湖南的吕叶等就是通过刊物与吴德彦接上头的。1994年,他们停刊《上下》,将“上”“下”两个字拼在一起,创办了《王》诗报。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