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政的悲剧说起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要解决反腐败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古人早就提出,管理国家,‘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在我国古代经典名著《红楼梦》中,贾政的为官经历,便揭示了这一道理。
在这部小说中,贾政可以说大体属于“正人君子”形象。他熟读儒家经典,律己甚严,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他对自己的儿子贾宝玉要求严格。平时总是要儿子认真读圣贤之书,长大后进入仕途,为国效力。第三十三回写道,当他得知儿子“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时,竟将儿子往死里打,并对前来劝告的人说:“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原因是怕儿子走上邪途,成为“弑君杀父”之徒。这也说明,从思想意识上看,贾政是有忠君体国的主观愿望的。
贾政并非通过科考入仕,而是靠祖上的功劳,由朝廷额外开恩,走进官场的。由于他想报皇恩,便真心实意想当个好官、清官。先是当“工部郎中”,虽政绩乏善可陈,倒也未见有不轨之事。
后来,他出任“江西粮道”——这是掌管为朝廷督运粮食进京的一桩美差,若想发财,这绝对是个好的“平台”。不少贪官污吏一旦得到这个位置,便从中勒索乡民,大发横财。可是由于贾政想做清官,便正儿八经地写了个通告,严禁地方官员弄虚作假,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并说“一经查出,必定详参揭报”。贾政此举,并非沽名钓誉,而是出于他的报恩动机。由于贾政一心一意要动真格的,也就无人敢向他及属下“意思意思”,他手下人的口袋也就无法鼓起来。于是,那些想投靠他借机发财的人怨声载道,“齐打伙儿告假”。这一来,贾政在他的位置上玩不转了,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出门时要打鼓没有人打鼓,要喝道没人喝道,要抬轿没人抬轿,甚至有的仆役说穷得把号衣都送进当铺了,还有的说是三天没吃饭抬不动轿。贾政生气没用,干瞪眼。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询问管门家奴李十儿,李十儿一席话,让人大开眼界——
李十儿指明,贾政若沿这条路走下去,下场不妙。手下人只会觉得他私下里“弄了钱藏着受用”,不让利益共享。这无疑是对贾政的当头一棒。
接着,李十儿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打消贾政怕当“贪官”的顾忌,他说:您平时认为不好的贪官,“如今升的升,迁的迁”。这就是说,整个社会黑白颠倒的时候,清官反而“犯事”,贪官反而高升,不贪白不贪——这是对贾政当贪官的鼓励。
李十儿堪称精通贪腐哲学的“心理学家”,经他这一番重炮猛轰,贾政想当清官、好官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其结果,是把处事的实权拱手交给李十儿,“李十儿便自己做起威福,勾连内外一气的哄着贾政办事”,贾政实质上成了任恶奴玩弄的傀儡 ,一个主观上想当“清官”、“好官”的人在客观上却和歹徒“猫鼠同眠”,做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官和庸官,从实际社会效果看,也可说是一个贪官。说到底,贾政的政治定力不够,在腐败的环境与风俗中,“自弃以为恶”。尽管他是一个特殊的“贪官”,“没有一个钱拿回来,把家里的倒掏摸了好些去了”,但自己没捞到好处,就不是“昏官贪官”吗?其结果,当然仍要受到惩处——“被参”进京,“着降三级”。
贾政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好的从政环境、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多么重要。反腐败是一个社会工程,要综合治理。不仅要在有职有权的主官中反腐败,也要在其下属、亲友中反腐败;不仅要在官场上反腐败,也要推广至全社会共同反腐败。须知,风清气正的社会和清廉的官场,二者是相依相存、永不分离的。政治生态好了,“清官”自然而然就应运而生了。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