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地方,我们总想一去再去?
- 这是发小浪第158次和你聊天 -
最近我又想去东京逛逛了。
当我在朋友圈问谁也一起去时,评论里有个小伙伴问我:你不是都去过好几次了吗?还去干嘛?
我回复:公司出新产品了嘛,想去体验一下。
他再回:那不也还是去东京嘛?有什么不一样吗?去过了就没必要去了嘛。
虽然我也理解这样的想法,但我想说:去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一次肯定是不够的,远远不够。
1
我们很多人,真的太习惯于打卡式的旅行了。
所以才有人肯为欧洲十国游这样的行程买单,恨不得出门一趟好比拼命,每个国家就去那个最最最最经典的景点排队等合影,拍完照上车继续走,就跟交任务一样,凑够十张照片,感觉使命完成了,再也不想来了。
我们往往会因为这样的旅行方式,对某个目的地产生偏见,正如我的同事千千,体验过一次十国游后,差点把欧洲拉入旅行黑名单。
直到后来,她被家人强行架着去瑞士度假,兼职野鸡导游和翻译……
那次她在瑞士,足足呆了俩礼拜。
她终于不止是坐在车里远远地看一眼少女峰,被大巴拉到狮子纪念碑下那潭绿油油的湖水面前拍个照,被导游催着买些巧克力就走人……
而是真正地去让自己停下来,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瑞士:
艾格峰和少女峰是那么的令人生畏,比远远看一眼要震撼上百倍;
芝士和巧克力火锅是这么的好吃,完全不同于国内油腻的口感;
那么悠闲的生活节奏下,瑞士人居然是相当注重条理和程序的;
就连这里的猫狗鱼鹅,看起来都比她过得幸福……
回来之后,她疯狂地给身边人安利。
如果没有那次故地重游,那么这个地方停留在她的脑海中,永远就是一个石头狮子背上被插着一支石头箭垂死的样子。
2
对于我来说,同一个目的地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细节,而且不同的时间点去游历,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就算去了十次二十次,也永远会充满新鲜感。
就拿北海道来说,春天去赶上最晚樱花季,秋天还可以去迎来最早红叶季;冬天可以滑雪泡温泉,夏天可以看海看花田;
在不同的季节里吃不同的美食料理,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怎么利用智慧战胜严寒酷暑,怎么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生活得悠然自在;
以前没钱住青旅吃路边摊,有钱了住高档酒店、民宿吃米其林,简直能搭配出千种花样……
只去一次,够吗?够吗?不够啊!!
在重复游历的过程中,我们会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鲜活而立体的3D世界,而不再是一张在几个景点之间连线成的一张扁平的二维图像。
我认为这才是故地重游,最大的乐趣。
3
想来我们很多人会产生一种搏命去玩的心态,大概是因为--我们要么没时间,要么没钱,要么没品位……
那么有限的时间和钱,怎么能浪费在同一个目的地上?
去到某个目的地,不把所有最经典的地标转悠一圈,不把整个行程包罗的内容最大化,心里立马带上浓浓的愧疚感,结果越转悠越索然无味……到头来内心徒剩一片空虚。
对啊,适应了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我们就连旅行都如同上班一样紧凑,更加无法理解“慢”是一种什么感觉,也忘怎样让疲惫的灵魂停下,去放松享受。
梁朝伟随意买了张飞往伦敦的机票,只是到广场喂了一下午鸽子这种事,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只有土豪才能过上的生活。
但其实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哥们,也不见得有多么富裕和有情调,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要跑去泰国放松度假,哪怕只是短短的一个3天小长假……
我也曾经问过类似上文中朋友圈里小伙伴问我的问题:老去泰国有什么意思?你这不是瞎造钱呢么?
他回答:你自己不多去几次,跟你在这瞎比比你也不懂!有些享受,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
……
是啊,不自己多去几次,这种玩法,大概只会被我们理解为矫情+浪费钱。
但我不知道的是,他把多少生活和工作施加给他的巨大压力,留在了这片治愈之地。
每一次去,心境都有不同,他去泰国的目的越来越简单,有时候是为了学学泰国菜,有时候是为了他在泰国认识的一个朋友,有时候是为了一盘简单的菠萝炒饭,有时候什么也不做,就只是在酒店发呆……
他总说:索取得越多失去的就越多,如果你什么都不要,反而是得到了所有。
你当然不必成为梁朝伟,也不必成为我这位朋友,我只是觉得去过一个你喜欢的地方,不要急着在计划表上把她划掉。
好的地方,哪怕是你不刻意去挖掘,她都能给你的充实和快乐,都能比你想象得更多。像是谈一场持久而保鲜的恋爱,细水长流,总会比拼命打卡得到的更多。
P.S.欢迎在评论里跟我聊聊你喜欢的目的地,我会认真回复每一条留言的。
祝各位北鼻周末愉快~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无限的变化,
是重复去某个目的地最大的乐趣。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