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里的这些学问,医患都该懂

在日前由健康报社主办的“家庭雾化故事汇之问诊达人秀”的全国总决赛上,9名拿到决赛入场券的选手都是青年医生中的问诊达人,不仅问诊过程思路清晰,而且大多颇具亲和力。尽管如此,由国内资深儿科专家组成的评委团依然提出了一些建议,而这些大多是青年医生容易忽略的问诊细节。我们简单梳理如下。

语速

不必追赶“华少”

在点评时,有多位评委都提到了选手们语速过快的细节,这让观众和选手都有些意外。不过仔细想想,假设真的是在诊室中,当本就焦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就诊时,嘈杂的环境、哭闹的孩子,如果再碰上连珠炮一样的医生,他们会不会更加恐慌呢?

点评专家说,一定会的。因为在医院,即便你是个很年轻的医生,也是患者和家属的“主心骨”。当你语速飞快,甚至像“华少”那样交代病情时,患者很难全部理解你的意思,或许他们还会在心里嘀咕:到底有多严重,连医生都急成这样了。

点评专家说,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状态对患者和家属情绪的影响,在诊室里镇静自若、语速适中的医生,才是能让患者放心的。

急茬

先处理再“说”

医院里尤其是急诊中,会遇到一些紧急或者患者症状严重的情况。比如此次比赛中有个虚拟病例是个明显喘憋的孩子,患儿妈妈急得几乎坐不安稳。此时医生可根据经验判断,请护士帮忙先处理患儿,至于安慰患儿妈妈、简单问诊等,都可以在处理之后进行。这样不会贻误病情,也更容易得到患者家属的支持。

点评专家说,在很多时候,缺乏医学常识,会让病情的严重程度在患者家属眼中无限放大。遇到这种情况,即便医生心里清楚不是紧要关头,也应该尊重家属的意见,先行处理再问诊,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问诊

避免“鸡同鸭讲”

这次病例大赛中,有几个模拟病例设置的是哮喘,这是一种多有家族史的疾病。问诊中有的医生简单问了爸爸、妈妈有没有哮喘,有的医生则全面询问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情况,而且不仅问了哮喘,还问了过敏性鼻炎以及其他过敏疾病。

从医生的角度看,有没有家族过敏史就代表了哮喘、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等一系列疾病,多说似乎很啰唆。但换个角度看,患儿家属未必了解得这么清楚,医生没问到,他很难主动说出来。所以,点评专家的建议是,不要高估患者和家属的医学常识,问诊和病例汇报不一样,你需要用更通俗、更全面,甚至方言细细地问,因为这些线索会影响你的诊治判断。

随访

重要的事说三遍

无论是哮喘还是其他慢性疾病,让患者坚持治疗真的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很多人在症状好转后,会立刻忘了吃药、复查、病情监测。当病情复发时,患者认为是医生没治好,医生则抱怨患者不听话。

所以,评委老师告诉我们,当患者第一次确诊某种慢性病时,医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告诉他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复发的风险,或者确保他能参加患者教育活动,这样才能避免患者不小心忘了吃药,才能让你的治疗有效,才能让他不把你当成“破医生”。

总之,听了十几位评委的犀利点评才发现,原本看起来很完美的问诊,竟然还有那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问诊达人真的不好当。

链接:

我是问诊达人 我有我的经验

参加这次问诊大赛,一路走来,老师们的精彩点评总能给我新的启发,将这些经验之谈和自己的临床实际结合起来,我能感觉到自己的问诊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在问诊时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病情变化快,体温升高迅速。很多来就诊的患儿家长都是心急如焚,甚至情绪急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细节可以稍加注意。

1

要注意和年轻父母的沟通。

比如我在大赛中遇到的患儿先是发热,未做任何处理就急匆匆来了。此时就不能一步步问诊了,于是我先处理了紧急情况,待孩子体温稳定,家长情绪也随之安稳,才进一步沟通。

2

问诊别让患者家属牵着走。

有些家长思绪混乱,回答问题时前言不搭后语。此时千万不能跟着家长的叙说走。应该厘清自己的思路,有顺序、有重点地提问,让自己在问诊中起主导作用。

3

问诊别急,

有些话多说一句就清楚了。

在与家长沟通中常常会有比较粗心的家长,他们记不清用药和发病时间。此时,为了做鉴别诊断,就要更有耐心地细细启发家属,帮助他们回忆并完善病史。

4

亲切温和的态度和

鼓励的语言都有用。

在做一些检查前,家长会有不少顾虑,他们会问要拍片子吗?有辐射吗?此时认真解释一下做检查的理由,取得家长的充分信任,对后续的顺利治疗都会有帮助。

5

详细交代注意事项。

虽然问诊时间有限,但疾病转归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一定不能不说。尤其是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提前交代可能的转归或并发症风险,可以让患者家属提早做好思想准备,才不会有后期的疑问和不配合。

文/健康报记者 郑颖璠

图/源自网络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