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十堰坚守:钢筋工每天顶烈日加工5吨钢筋
开栏语:七月的车城,骄阳流火、热浪灼人。近一个月来,气象台不间断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持续的骄阳炙烤大地,处处热浪滚滚,人们出行的意愿降到了最低点。然而,有一群人却仍在炎炎烈日下坚守,他们或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或为市民生活提供服务,汗水的背后,是他们对家园和城市的爱与坚守!
近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近距离接触这些在高温下坚持一线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劳动的幸福。即日起,本报将刊发系列报道,展现高温下各行业劳动者之美,向他们致敬!

昨日下午4时许,城区气温飙升至40℃,阵阵热浪袭来,让人有些喘不过气。而在位于火箭路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张地忙碌着,他们的脸上汗水涔涔。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位钢筋工每天要在炎炎烈日下加工5吨多滚烫的钢筋,工作近10个小时。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韩玉砚 通讯员 杨仁义 陈康 图/记者 张启国
烈日下,每天要加工5吨多钢筋
“为了保证工程有序推进,工人们并没有因为高温而停止作业。6月以来,我们先是下午两点上班,后来推迟到两点半,‘入伏’以后,温度动辄上升到40℃,就又推迟到4点。”火箭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部现场负责人闫慧明告诉记者。
在施工现场,来自四川盐源县的沙龙格外引人注目。今年32岁的沙龙身形瘦削、脸庞黝黑,看起来远远超出实际年龄。烈日下,开工不到5分钟,沙龙已经汗如雨下。他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略显羞涩地说:“我之前在广州一个工厂干活,今年6月才到这个工地,感觉十堰比广州还要热。”

烈日下,开工不到5分钟,沙龙已汗如雨下。
沙龙的工作是使用直螺纹套筒把工地长短不一的钢筋连接起来,再由吊车运到其他作业区。经过烈日的炙烤,钢筋温度很高,胶底鞋踩在钢筋上鞋底都能被烫软,不戴手套摸钢筋,几分钟能把手烫伤,但为了保证工作质量,沙龙只能坐在这些滚烫的钢筋上。
“一个班组8个人,每星期要加工约300吨钢筋原材料,算下来每人每天要加工5吨多的钢筋。有时候遇到赶工期,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家常便饭。”闫慧明说,钢筋工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忙碌,一直干到上午10点,然后从下午4点再干到晚上8点,中午可以补补觉,休息一下。这种“歇中间,做两头”的工作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温带来的不适。
下午4时15分,记者看到,测温仪显示地表温度已达到50℃,而沙龙的衣服早已湿透。“每天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手套与鞋子也都会被汗水浸湿,穿着布鞋若不穿袜子脚底就会打滑。”沙龙说。
半个小时后,一位负责后勤的大姐用三轮车拉来两桶饮用水。沙龙拿出一个饮料瓶,还不等接满,就一饮而尽。连续喝下三杯水后,沙龙喘着粗气说:“天热,我每天能喝下四五斤水。”

天气炎热,沙龙每天能喝下四五斤水。
城市建设有自己的功劳,心里很自豪
“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和周末,除非下雨天可以休息一下。”沙龙说,6月28日,他趁着休息到城区逛了大半天。“感觉十堰城区很繁华,不比大城市差,想到城市建设有自己的一点点功劳,心里很自豪。”沙龙说。
据了解,2015年4月,我市成为国家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我市管廊建设含23条道路,全长共53.86公里。截至目前,22条管廊共50公里已启动建设,其中23.2公里廊体结构已完成,共完成占比44%。预计今年9月30日前完成10条合计38公里管廊结构建设,到11月30日前全面实现试点建设目标。预计到今年年底,地下管廊试点工程将全部完工。为了这个目标,目前管廊全线有2000多名工人坚守在一线。
哪里有工地,哪里就有像沙龙一样的钢筋工。为了城市建设,为了百姓安居,他们扛着钢筋,提着沙石,不畏烈日,洒下汗水,工作的辛劳印刻在他们黝黑的脸上,但他们总是面带真诚的笑容。正是有了他们,与烈日较劲、与高温抗衡,才让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

目前,十堰管廊全线有2000多名工人坚守在一线。
【原标题:高温下的十堰坚守:钢筋工每天顶烈日加工5吨钢筋】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