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你的入学行囊里都装过什么?

40年前,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时,
学生们背着水壶、脸盆、被褥,
带着咸菜、干粮去学校报到。
如今,
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
“三件套”等电子产品,
才是大学新生的“标配”。
你大学入学是哪一年?
你的行李都有些什么?
经过10 年的寒窗苦读,高三的莘莘学子即将进入大学深造。近几日,正是大学新生入学的高峰期,他们已经准备好自己的行李,打包行囊。开学季循环往复,新生行囊却在不断翻新,从中足以窥见时代变迁、观念革新乃至风尚改易的脉络。

生活用品“一网打尽”
今年考上汕头大学医学院的张琳婷,马上就要到汕头上学。一直盼望开学的她,老早就开始准备入学的物品。从四季换洗的衣物到洗漱用品、防晒霜、创口贴、相关书籍等,无不包含在内。
“我给她买了一个拉杆箱,一个大书包,都装满了。”张琳婷的父亲张克鑫说,“第一天去报到,肯定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再加上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她根本来不及买这么多东西。所以,我给她准备齐全了,到校之后也可以省很多事。”由于行李比较多,张琳婷的母亲和外婆打算乘坐火车陪同去学校,这让平时较少出远门的琳婷放心很多,表示有家人陪伴去学校也是很温馨的事情。
与张琳婷类似,大学生李欣田的行李箱也十分丰富。尽管她在广州海珠区上大学,离家也不远,但她“把家里的柜子基本都掏空了”。“幸亏是爸妈开车送我去学校,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拿。”欣田笑着说。
手机电脑是必备电子产品
除了日常的生活用品以外,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当然少不了,“以前上高中的时候,不能带手机进校园,如今上大学,与外界的联系密切,手机是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张琳婷拿着崭新漂亮的白色华为手机告诉记者。
与手机共同收进行囊的,还有电脑这个小伙伴,大多数家长的表示,会在新生报到之前买好手机和电脑,因为有很多专业一开学就需要用到电脑,没有电脑很多课程任务不好开展。
张琳婷跟记者展示自己的行李时,就像父亲张克鑫说的,除了衣服,其他都是全新的。

张琳婷展示开学行囊,已经准备充足
建议带上“家乡的味道”
“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我觉得新生行囊里不妨带些家乡的特产,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舍友们尝一尝鲜,既显得诚恳真挚,也能快速融入寝室大家庭,与舍友们打成一片。”正在华南师范大学军训的陈思荷说。
思荷入学准备报到时行李也不少,其中就包括母亲特意塞进行李箱的家乡土特产。“我当时觉得没必要,行李已经那么多了,还要腾出空间装牛筋糕、辣椒酱。”回忆起往事,思荷仍然有些哭笑不得。但正是这些看似 “累赘”的土特产,让她在第一天就收获了友谊。
“后来想想,带点土特产还是挺有必要的。当父母离开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我要独自面对新的生活。看着妈妈给带的家乡特产,以及室友吃着特产时欣喜的表情,我感到心里非常亲切。”陈思荷告诉记者。

80年代的行囊里的爱“芳香四溢”
家住市区坚基美好城的罗远平对 1986 年自己去上大学时候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他说,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没有余钱,一个月生活费也只有10 块钱,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靠自己带去,所以行囊很简单,但是又很多:米、衣物、棉絮、洗漱用品、文具盒和工具书都有。
记忆最深刻的便是背上所背的 20 斤大米,那是临近开学的时候,父亲担了一担稻谷走了很远山路去脱的壳。回来后,母亲便用竹筛仔仔细细地筛去了零碎的米粒,挑出糠壳,留下最饱满的米粒给自己背去学校换饭票。
出发的当天是凌晨5 时,已经能影影绰绰看到大山里正在苏醒的万物,奶奶站在门口对罗远平喊道:“远平啊,在车上别把洗脸盆那些弄丢了,不然脸都没得洗。”到城里车站的山路有三四十公里,罗远平要赶在10 时班车发车前赶到,他一刻也不能停留,在走过了几个山坳的他回头看见,奶奶还站在门口,那一刻成为了罗远平心中的永恒。
见习记者| 凌敏、彭茂洋 文/图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