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引进名优教师,应避免各区“相互攀比”“唯利调走”

“教师培训满足不了优质师资的供给需求。”深圳市政协委员邓少勇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深圳教育蓝皮书》(2015年卷)中指出:“培训和研修方式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统一的群体培训,动辄几十人、上百人,内容培训者定制,形式单一,形式化严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只有课程、只见学时,没有达到应有效果,所学课程在教学中难以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邓少勇提了两点建议:一方面开拓培训资源,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建立师资培训共同体,把北京、上海等地的优质资源引进深圳。

另一方面依托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深圳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制定“教师精准培训”机制,发放“教师培训券”,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加学术培训、技能培训等。“这种制度能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内容、时间等,既能保证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又能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培训领域,促进教师培训机构的自我提高。”邓少勇表示。

邓少勇还提到,深圳在制订人才引进办法时,应避免各区互抢人才的不利局面。“目前各区均已出台或制订教育人才引进办法,但由于区情不同,引进的条件和待遇差别明显,不少区内存量名师萌生调走之意,还有不少名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所降低。”

邓少勇建议各区在引进市内区外的名优教师时,多通气、多协调,避免出现“相互攀比”“唯利调走”而导致各区高层次教师大规模“跳槽”,影响教师队伍稳定。

【撰文】叶淑萍

【摄影】鲁力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