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犬科动物知多少!

戊戌狗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说说陕西都有哪些犬科动物。全世界犬科家族大约三十七种,如现存的狼、胡狼、狐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家犬。它们都是前足5指,后足4趾,具有臭腺和肛腺。体型较大,食肉性较强,可以捕食较大型猎物的犬类,体型较小,食性略杂。多数种昼夜活动,少数种晨昏活动,有的还有冬眠习性。陕西犬科动物有五种,我们就来一一认识:

“凶残、 团结、 合作、 耐力、 执着、 拼搏、 忠诚” 这一系列的词汇, 都代表了狼的性格!作为常以 “西北狼” 为图腾的陕西。狼在中国分布于除台湾、 海南及其他一些岛屿外的各个省区, 而西北狼是中国狼的一种,因分布于中国西北而得名。其性情凶猛团结、 顽强拼搏、稳健机智、 锲而不舍,为大西北的象征, 陕西人常以 “西北狼”自居。在解放前遍布于西北各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北、 秦岭、大巴山浅山区、滩地,甚至城市郊区的野地里,还都能目击到野生狼。西北狼外形凶猛高大,属于中国狼体型较大的一种,狼群适合长途迁行捕猎,其强大的背部和腿部,能有效地长时间奔跑,因喜欢夜间出没,所以也叫夜月狼。

“我省现在到底还有没有野生狼?”这个问题时长被人提起。 据省动物研究所原所长、 全国兽类专家吴家炎研究员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 我省便再也没有目击野生狼的记录。按国际惯例, 确定一个物种在该地区灭绝有两个标准: 一是确定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死亡;二是在该物种的生命周期内(比如狼为 12 到 16 年),没有确认见到过该物种。所以,现在已30多年过去了,尽管近两年,省内时常有发现野生狼出没的新闻,但最终都证实是狗或人工饲养的狼崽。可以说在我省,野生狼已经 “功能性灭绝”,所谓“功能性灭绝” 是从物种种群功能层面,对物种生存状况所下的一个定义。

一提到貉,大家可能首先想到“一丘之貉”成语,比喻彼此都是坏家伙,没有什么差别。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外形介于狐和浣熊之间,食性比较杂,也是犬科中吃植物性食物最多的成员之一。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种,被认为是类似犬科祖先的物种。脸部有一块黑色的“海盗似的面罩”。与大多数的犬科成员不同,它比较善于爬树。貉也是犬科动物中惟一一种在冬季休眠的动物,在秋季大量取食,直到体重比原来增加50%为止。但与真正冬眠不同,往往在融雪天气中也出来活动。貉是重要毛皮兽,去针毛的绒皮为上好制裘原料,轻暖而又耐久,御寒力强,所以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灭绝。

(蔡琼 摄)

豺,也叫亚洲野犬、豺犬、红狗或红狼,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豺属中的唯一物种。从外观上来看,豺就像是灰狼和赤狐的混合体。豺的躯干和四肢结构更类似于猫科动物,这使它们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行动能力。 豺多被冠上一些不好的词,这可能与豺捕猎的方式有关:豺群盯住目标后会接力追逐猎物,追上后,一只豺咬住猎物的口鼻部位使其不能逃跑,其余的豺则重点攻击猎物的体侧和后躯,往往将猎物的腹部和肛门咬破,场面鲜血淋漓,令人不忍直视。在这样的攻击下,大型猎物需要近一刻钟才会死亡,而迫不及待的豺群在此之前可能已经开始进食了。如此场景,很容易使古人觉得豺是一种极其凶残的动物,成就了其在“豺狼虎豹”中“老大”的地位。根据近10年内野外调查的结果,中国只有6个省份有豺的确切记录,其中就有陕西。由于对豺长期以来极度缺乏关注,中国关于豺的野外观察研究和监测数据太少,提供不出多少有效的资料。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豺数量不会很多。

赤狐

又俗名火狐,是狐的一种,也是体型最大、最常见的狐狸。生性多疑,行动时大多先对周围环境进行仔细的观察,因此在我国有“狐疑”一词。当遇到敌害时,它就会使用身体内藏着的一个秘密武器--肛腺,分泌出几乎能令其他动物窒息的“狐臭”,恶臭的气味使追击者不得不停下来。在危急的情况下,它也能用窜进羊群中、跳到河里隐藏等方法逃脱。被猎人捉住的赤狐,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能够暂时停止呼吸,似乎已经奄奄一息,任人摆布,但乘人不备时,就突然迅速逃走。这些狡猾的行为,都是它高超的生存手段。同猫一样,狐狸的厚重的尾巴用来保持它的平衡,但它还有其他的用途。狐狸用它的尾巴(或“毛刷”)在冷天时盖上保暖,同其他狐狸交流时亦可用来做信号旗。如果食物一时吃不完,就会精心地选择一个隐蔽的地方,小心地埋藏起来,还要经过一番伪装,消除各种痕迹以后才离开,以免被其他动物发现。在陕西人工饲养数量很大,主要用于取其皮毛。

沙狐

陕西五种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分布在陕西北部草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带,远离城市、农田、森林和灌木丛地区。主要白天活动,在觅食困难的冬雪季节,它们会向南迁徙。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食物,鸟类和昆虫次之,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和布氏田鼠在沙狐食物组成中超过50%;其它啮齿类动物,如草原旱獭、褐家鼠和跳鼠科等所占比例小于25%;鸟类主要为百灵科,昆虫以蝗科为主,还包括红蝽科、步甲科、虎甲科、水龟甲科等。相比其它狐属,沙狐更具群居性,甚至多只个体共住同一洞穴。在冬季,沙狐结成小型觅食群体,群中有配偶和成年子女。捕捉啮齿动物很有一套,先跃入空中,再扑向猎物,猎物很少有机会逃脱,借助一双宽大的耳朵,它们能准确定位猎物的跑动方向。

杨艾琳 文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