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飞机”到网红景点!重庆长江索道你打卡了吗?

主人公:重庆长江索道
“当年,市民乘坐索道的盛况,和今日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重庆索道公司长江索道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副总经理张建回忆起31年前长江索道开通时的景象,这样说道。
张建那时还是一名见习技术员,这些年,他见过长江索道最初的繁荣,也经历了每天只有数十人乘坐的惨淡,再到如今的复兴。他的半生牵挂,全都系于江上的索道和来来往往的人流之间。

图片来源:华龙网
1
人人争坐“土飞机”
1987年,21岁的张建被分配到长江索道当了一名普通见习技术员,这时他才知道,有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叫“索道”。
此时,这条国内最长的跨江索道正在调试阶段。站在平台前遥望对岸,张建感觉有点眩晕——“天哪,怎么会这么长啊,会掉下去吗?”他没想到,未来的几十年在江上操作索道成为家常便饭。
虽然当时重庆已有了嘉陵江索道,但和长江索道相比,长度和技术难度完全不在同一个级别。
当年的建设团队反复摸索,研究出简易轻便的双牵引支索器,同时,还为长江索道设计了双承载共用一个重锤、采用开式滚子链、新型驱动机、盘式制动器、对称结构行走小车、防摆器和防止高速冲站设施……除四根直径54毫米的承载绳为奥地利进口外,其他设备均为国产,全长1166米的长江索道也成为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双承载双牵引索道,安全系数非常高。
“技术人员反复检验和完善索道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这是个重体力活儿,他们有时三天三夜不出轿厢,致使拿工具的手都发麻,吃饭连筷子都握不住。”张建说。
在设置索道运行速度时,从每秒运行1米到9米都测试过,反复试验了上百次,最后得出结论是每秒6米的速度是最安全、最舒适的,对设备的震动和磨损也最小。这个速度此后一直没变过,维持到现在。
当年10月,长江索道开通。此前,从渝中到南岸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共汽车和轮渡,速度慢又时常受天气制约。有了长江索道,重庆市民可高兴坏了,一窝蜂地来尝鲜。
长江索道刚开通时票价是8角,远远高于公共汽车,但仍然有不少市民毫不犹豫选择乘坐索道。“从早上6点半到中午,每一厢都装满了人。特别是遇到大雾、涨水等情况,长江封航、市民无法乘坐轮渡时,两三百人的队伍时常可见。”张建回忆,长江索道开通的第二年,乘坐长江索道的人数就突破了百万人次,成为两岸百姓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当时,长江索道还有个昵称叫“土飞机”,很多人觉得乘坐索道像是在空中荡来荡去,还有些刺激。
2
交通工具变网红
排长队坐索道的“盛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重庆市南岸区一些企业破产,出租车和私家车的增多以及菜园坝长江大桥的修建,坐索道过江的市民明显减少。
“2003年前后是乘客最少的时期。”据张建回忆,当时又遇到“非典”,尽管每天消毒,嘉陵江索道和长江索道仍经营惨淡,最少的时候一天只有二三十人。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跨江大桥越来越多,交通条件改善,特别是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建成后,两三分钟就能开车过江,走路也只要十多分钟,市民有了更多选择,长江索道的客运功能逐渐弱化。
2005年,索道公司面临在做大交通功能和向旅游转型之间的选择,最后决定向旅游景区的身份转变。公司组织管理人员到泰山、黄山等知名景区考察,学习旅游索道管理经验,将长江索道按照景区标准重新打造。
同时,索道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契机——随着长江两岸城市建设的提档升级,长江索道独特的地理优势凸显。许多电影选择在重庆拍摄,长江索道也一同入镜,甚至成为重要元素,让长江索道为更多人所知。重庆凭借独特魅力逐渐变为热门旅游目的地,长江索道也再次受到关注,成为外地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景点。
2011年,长江索道轿厢外墙漆刷成了建成时的米黄色,给人怀旧的感觉,车厢外围的LED灯饰和车厢内地板胶也进行了更新。夜晚,轿厢像是悬挂在江上的一盏小小明灯。
2013年开始,长江索道按3A景区打造,2014年1月1日重新开门迎客,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长江索道的安全门、屏蔽门、吊架、电器控制设备都有更新,购票方式也进化到IC卡、预约购票、手机生成二维码等方式。
今年年初,长江索道景区成为重庆又一处国家4A级景区。从交通工具成功转型为旅游景区,客流量连连创下历史新高。
对重庆市民来说,索道已不再是过江的第一选择,而是成为城市的独特点缀,让外地朋友感受到重庆的独特魅力。“现在在索道前排长队的,90%以上都是拿着相机、充满好奇和期盼的外地游客。”张建说。
目前,长江索道正在打造衍生产品,发展观光巴士,让它吸引更多来自世界的目光。
从市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到受到“冷落”,是因为重庆的发展,索道的再次繁荣,也是因为重庆的发展。
(记者 朝霞 特约记者 马小惟 通讯员 赵小雪)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