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血液昂贵无比,有的血液廉如流水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长篇小说,其朴实接地气的写作手法,是小说最大的魅力,这使得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一唱三叹、意犹未尽。而作品流露出来的苦难人生观,引起人们无尽的共鸣。除此之外,小说通过人间和历史两者的协同,崭露了上世纪50年代下民间任性伦理道德的真实和残酷。
小说创作在1995年,故事的主人公许三观是余华小时候观察医院组织卖血的人群中选取的一个原型角色。而小说的内容也是围绕“卖血”二字,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许三观是如何依靠卖血一次次度过人生难题。原本“卖血”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形式,但在余华的笔下“卖血”就如同血液本身,滚烫、暖心。而这也是勾起读者阅读欲望的其中一个原因,余华在小说中塑造出来的苦难下普通人能达到的作为和能够留存的温情,带给人们有更多的深度思考空间。
通过一系列人性的塑造以及残酷的现实生活下温情的流露,让我感受到那一份时代背景下生活再难也有那么温暖动人的人,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反复斟酌,同样也萌生了为人处事与现实时浅时深的思考。而更让人感到不合常理的是其中传达出来的常理之人做出的一些不合常情的事,这些无论是从正向还是反向、现实还是虚构,都让我受益匪浅并陷入深深的沉思。

01.苦难时代之下,趋势能将一个人引领至深渊
小说中,余华塑造的俗世中人的主角形象,每一个思想、行为都将苦难悲情以及苦难下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过渡到了悲喜交加之境,通过平淡无奇小人物的生命视角,并借助滚烫珍贵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将皮囊包裹下的人性温情以及凄凉,让人在同情、惊喜中不由得生出乱世下英雄本色的敬佩之情。
《许三观卖血记》核心主人公虽直指许三观,却是一个时代趋势的展现。
潮流趋势下: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在别人的怂恿之下。原先只是一个丝厂工人的许三观,只因为想证明自己身体结实而去卖的血。因为那个时代奉承的思维,“不卖血就娶不到老婆,代表身体不结实。”于是二十出头的许三观出于好奇便同两个资深的“血友”,一同前往医院。献血前,“灌水、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是一个优质卖血人员所必需具备的常识。

时代之下,一个潮流的低俗观念,所带来的行为驱动力是不受控制的,许三观就是如此陷入其中。
苦难现实压迫下:“卖血一次,相当于下田三次”,这种来钱快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这对于许三观乃至苦难时代下的大多数人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存在。即使有着“卖血就好比卖祖宗,一个人,卖什么都行,唯独不可卖血,血是祖宗传下来的。”的硬性观念,也无法阻止为了生存所带来的打破观念勇气。
卖血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是下下策,是对生命的蔑视,它与献血不同,献血出于娱乐,出于奉献。而卖血本身性质便不一样,异于血量,异于对血的理解,献血你情我愿,卖血身心俱疲。它甚至是一个人的惰性行为,小说虽将许三观“卖血”写做是苦难时代下的无奈行为,但实际上是对一种潮流引起的不良作风的传达。
看似是与当下偏离的时代风向,却不禁令人深思即使是时代变迁,不同的潮流也总会萌生。不经意间,便很容易陷入其中,随波逐流,无论是将卖血视为重要生存手段,还是完全否定卖血的封建观念。

02.苦难造英雄:代表的不是一个人的不是能力有多强,而是明知能力有限也要超越自己
许三观卖血的一生,纵眼看去,没有一次是为了自己。许三观结婚以后,与妻子徐玉兰共育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许一乐、许二乐、许三乐。其中大儿子许一乐是在9岁的时候才被许三观知道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妻子徐玉兰与前男友何晓勇的孩子。
作为一个极其矛盾的个体,许三观坏,坏的不彻底,坏的让人同情;好,好的让人觉得傻;你能够理解一个什么样心理的人能为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差点花光自己的血液?没错,许三观就是这么一个人。
在知道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时候,他带一家子下饭馆会给一乐五毛钱让他自己去买红薯;一乐打伤铁匠儿子需要医药费的时候许三观会让他去找他的亲生父亲拿钱;他会将徐玉兰的不贞事实四处宣扬,让众人批判她;他会趁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初恋情人林芬芳右腿受伤而趁人之危,假借看望之意强暴了她。
可当一乐因为没有同一家人一起下馆子感到委屈离家出走后,许三观会火烧屁股似的到处寻找。一乐下乡当知青许三观会卖血换生活费全交给一乐。一乐重病必须到上海去看病,许三观先是四处借钱供母子先行,自己留下来继续筹钱。最后无人可借时,许三观甚至规划了一条路线,一路卖血六次赶往重病的儿子那,差点命丧中途。更令人费解的是,当自己为一乐奉献一切的时候,一乐亲生父亲何晓勇病危需要一乐去喊魂时,许三观更是破天荒的答应了。
从许三观身上,不禁让人看到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在好坏之间踱步徘徊的影子。令人费解,又令人萌生温暖。作为一个男人,许三观文武都不搭边,他赖以生存的就是卖血。作为一个丈夫,许三观可以忘却往事,在文革时期偷偷将红烧肉藏在饭的底下,为妻子送上。他不算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他富有有责任心。他亲眼见到先前的“血友”因连续卖血而死,无比恐惧却又可以不顾一切。这种基于常情又违背常情的核心主题,给人一种穿透灵魂的震撼体验。
当一个人处在时代的中立状态是,对包孕温情以及人道精神的客观理解程度,决定了自己在苦难民间生活的状况。各个时代的贫苦老百姓都需得到深切的关怀,同时各个时代下的人,也都应从过往时代吸取教训,谋取成长。

03.回顾一生艰难总令人感到委屈,但只要结局是美好的,过程就是不凡的
到了八十年代,许三观也到了六十岁。三个儿子也各自成家立业在城里生活,许三观也不再缺钱。可有一次,许三观想再去吃炒猪肝时喝黄酒,他第一反应是先去医院卖下血。但当他到医院时,他却被医生嫌弃人太老,不要他的血了。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有人对他说不要他的血。他坐在街头委屈的哭了,“要是家中再出什么大事,卖不掉血可怎么办”。
花钱点了三盘炒猪肝吃的时候,许三观也哭了。这是他一生中吃的最好的一顿,因为终于不用再靠卖血来吃炒猪肝了,他熬出头了。
大多数情况下,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苦难命运,无人指引,无人借鉴,因为都自身难保。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画个肖像,标明自己想成为某一种人,当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察觉自己偏离了原有的本真时,我们可以原地徘徊些许时刻,重新做出应对的措施。
《许三观卖血记》中,隐隐都在传递着一个雷同的人生态度,是选择顺应时代,还是保持本心善意,显然前者是无尽的深渊,而后者却可拥抱暖阳。
活在美好时代的我们,少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和苦难,但时代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承当应有的责任。但我们选择变得多样,不再需要依靠极端的方式去解决苦难。英雄过于高尚,做个普通温暖的人就好。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