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状元是什么官职?有实权吗?科举名衔中最有意思的是探花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中的第一被称为状元,从隋朝开始,状元就成古代所有文人梦寐以求,考上状元就等于可以当官,可以过上富足生活。每一期状元都会得到重用,还会和皇上见面,有幸的话可以和皇上吟诗作对。如此多的人想做状元,状元是什么官职,一起来看一下。
一、状元不属于官职
其实状元并不是什么官职。状元只是代表科举考试的第一。说的好听点就是状元,不是官职更不属于是几品官位。古代的中国人表达都是比较含蓄,把第一都说为元。在科举评比中,得第一名的话就会被说成解元,平常的会试中是第一的话就被成为会元,最后一步是在大殿上的考试,在这里是第一就是状元。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徐祯卿在第一年就成功考取了状元,算是比较厉害的。
二、状元的介绍
从科举考试开始,状元就一直存在。从隋朝时期一直到清朝时期,这个制度一共存在一千多年。现在的教育制度和古代的科举制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今天的教育得到更新。古代穷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通过科举来翻身,考上状元就可以当官。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在状元考试中,前三名都会得到很好发展。第一是状元,第二是榜眼,第三是探花,这三种叫法都是封建社会对考试名次一种叫法,并非是什么官位。但是考到前三名,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相当于有官位,后期还要听从朝廷安排,才可以当上大官。
考上状元就等于拿到在朝廷为官的一个绿卡,当官是迟早事情。考上状元之后具体要做什么,当什么官,还要听从皇帝的具体安排。从史书中记载可以看出,状元所当官职,一般都说七品县官,很多都被分到翰林院,有少数的人可以上朝。
状元刚开始基本是被分到翰林书院,让他来磨性子,从底层慢慢历练,如果做好的话回慢慢往上升,工作十年就可以当个侍郎。唐朝宰相房玄龄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丞相位置。最后能当上什么样的官还是要靠自己努力,考上状元只是一个开始。
古代状元不仅要文采好,而且运气还得好。
大家可能不清楚的是清朝最后一任状元名字叫做刘春霖,他可是由慈禧太后钦点的。其实刚开始状元并不是他,而是广东一个名叫朱汝珍的人。
但是当官员把这些名单交给慈禧太后定夺的时候,他一看到这个状元的名字,自己的气就不打一出来。他的名字是明朝国姓不说,而且籍贯还是广东。
之前把自己气的半死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是广东的人。慈禧想到这里,直接把他的名字直接划掉。然后往下看了几眼,发现第5个这个名叫刘春霖听起来不错。
因为刘春霖有着春风化雨,旱后甘霖的意味。当时清朝内忧外患,慈禧太后也是想要一个比较吉利的兆头,也是因为刘春霖命好。不过前几名的学问本来差距就不大,所以说谁做状元只是运气问题。
就比如说明朝崇祯皇帝,当年他开了一场科举考试。但是等到选状元的时候,他又担心自己选不到好的人。先让大臣们挑了一遍,给他筛选出来了36名。
然后他焚香祷告沐浴更衣,把所有人的名字做成阄。用了一把金筷子,从里面来夹这些人的名字。结果夹了三次,结果非常巧的都是刘若宰,最后就把他定为了状元。
三、科举名衔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孝廉: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贡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秀才:
别称“茂才”。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四、古代文人最想考的是探花
最开始的探花,并不是单纯的指代第三名。在唐朝时,当时在科举结束之后,朝廷还会给所有的进士举办一场游园宴,也被称作是探花宴。朝廷会从进士中选择两位,长相英俊,年轻帅气的人。他们会进行游园,而且是直接游当时的名园,并且一路采摘鲜花,然后在最后达到园林,再用这些鲜花欢迎状元。这样看来似乎是状元最受宠,因为他是这场宴会的主角,但其实在这场宴会中,最受人关注的却是探花。
探花是这个游园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一路的采摘鲜花,却让沿途的百姓都可以领略他们的风姿。而状元却成了背后的人员,另外,探花郎是容貌英俊的人,而所有的人,喜欢的也一定是这样的存在。后来,随着朝代的发展,探花逐渐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第三名。而且关于探花郎的规定,也在无形之中,多出了这样一条,那就是:“探花郎一定要是容颜英俊的存在”。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样都是高中,古人们最为追捧的还是探花这个名称。古人很讲究风雅,对于他们来说,高中是仕途的开启之路,而只要高中,他们所追求的也不是第一第二,更喜欢那个可以风风光光游园的探花郎。
其实这里大家不用纠结,古人说探花长得比较帅,也仅仅是适用于唐朝早期。后来约定成俗的把第三名称作是探花,帅气与否已经不重要。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