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比谁都现实的李诞,还真不是你以为的“有趣的灵魂”

这两年其貌不扬却才华横溢的李诞,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他出身普通家庭,毕业于非重点院校,却靠着自己的努力过成了85后的代表。

不但在多个综艺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制片人,还是一名诗人和作家,获得了第13届作家榜“明星作家榜”第一名。

除了颜值,李诞似乎已经收获了这一代年轻人追求的所有东西。


爱讲段子的人,并不一定真的快乐

李诞中学的时候就天赋初露,不管是读书还是写诗都很棒,总考第一,心里眼里都带着一股傲气和自命不凡。

高中时,叛逆的青春期,让他文艺青年的本质爆发了。

“上学有啥意思,太土了!”

带着不屑世俗的心气,李诞第一年高考,名落孙山。

第二年复读,他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

刚上大学的那一年,他像个颓废的愤青,每天都在思考人生方向,也不爱上课。



“整个人都很愤怒,觉得全世界都是傻缺,每天醒来就想把自己灌醉过去。”

大二的时候,他关注到自己写的段子在网上传开了,自己好像出名了,广告商开始陆续找上门让他接活赚钱。

可那时的李诞,是个骨子里不屑金钱,清高骄傲的人,怎么会理睬这些人。

大四毕业那年,他怀揣“严肃文学”的理想去报社实习。

春节放假期间,他排长队去火车站抢春运回家的火车票,却在电梯里听到记者谈论着如何通过职务关系弄到春运火车票。


他感到太失望,于是辞去了这份工作。

道德很洁净的乌托邦根本不存在,世界运行的法则就是这么赤裸裸,很多追求原来没必要,不值得。

顿悟后的李诞觉得自己跟自己较劲没什么意思,跟世界较劲更没劲。

于是,他选择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浅薄的明白人。


5年时间里,从《今晚80后脱口秀》主持人王自健的幕后写手,到中国电视脱口秀行业的领军人物,再到估值十几亿“笑果文化”的创始人之一。

李诞从清高骄傲的文青,变成了一个消解崇高世俗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对自己和这个社会妥协了。

“我很讨厌崇高,我不喜欢站在那里的人,一定要把他弄下来,我就是那个扔鸡蛋的。”

这是李诞在《十三邀》里的原话。

现在如果再有人问他,你开心吗?他会很认真的反问你“你觉得我开心吗?”。


真实的李诞

即便是在“奇葩说”这样来回交锋激烈的节目上,李诞也能耍贱说段子用一种很接地气的方式,把场面圆回来,没有太过尖锐的攻击性,也没过分傲娇的模样。


之前蔡康永问李诞:《吐槽大会》是你第一个策划的节目吗?

李诞:算是吧。

蔡康永:所以等于是你初出茅庐的第一个节目就打败了马东在电视圈修炼了几十年做的节目。

这个问题是个明显的致命题,承认了,显得有点骄傲;谦虚了,显得有点太假,只要答不好,就很容易里外不是人。

但李诞的回复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哎,你说巧不巧?!


全场以爆笑完美结束这个话题。

何炅问李诞,女友是不是因为他有趣才和他在一起的?

李诞用很李诞的方式回答:“她就是贪图我的美色!

他在与人相处中,总会给人一种极其幽默且舒服的方式。


可李诞真的就是大家看到的那样吗?

当然不是。

他一方面热衷米兰昆德拉,总喜欢些“形而上学”的东西,把“人间不值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理想)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写严肃文学没人看,写段子人人追”的现实,因此只能“委屈自己”,先商量着把钱挣了。(现实)


当然也得益于这样的体质,才成就了他“有趣的灵魂”,毕竟“漂亮的皮囊”,他是真没有,但那又怎么样呢?

理想面前,现实更残酷

承认自己爱钱,是对自己本心的最大忠诚。

在《十三邀》的一期节目里,李诞和许知远有长达3小时的对谈,他会直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赚钱,对一切崇高“过敏”,也不喜欢说初衷、谈情怀。

“没有初衷,初衷是想挣钱,不要谈情怀,太尴尬了。”

钱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却能给你更多选择的自由,这是李诞在步入社会后,想得最明白最通透的一件事。


很多理想主义者之所以一直在现实生活中挣扎,就是因为他们无法从容的,从理想桥梁跨到现实道路上去。

这需要一个漫长且煎熬的过程,你能否说服自己,你能否接受这样的自己的很重要。


就算他想做一个不碰尘世的知识分子,他内心也不会允许自己走上这条路,因为这样会让他少赚很多钱。

《奇葩说》曾有一期辩题叫:“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你会选择哪个?”


李诞选择了“高薪不喜欢”。

他说自己曾经很喜欢写一些文学作品,其热爱程度超过他做脱口秀的节目,但是脱口秀给他带来的回报比起靠写那些文学小说的带来的回报,超过了100倍。

李诞二十多岁时曾和作家蒋方舟,约定过一个“恒星写作计划”,互不干扰,各自创作,发光发热。

后来,李诞出名后送了一本自己的新书给蒋方舟,上面写着:“你加油,我不了”。

乍一看,曾经热爱文学的李诞已不复存在。

可再仔细品品他在《奇妙人生》中,面对不了解自己的林小牧,做自我介绍的时说的那句:我是一个作家。


看到了吗,李诞骨子里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时不时渴望自由的现实悲观主义者」。

在和许知远聊天过程中,他会先间接承认自己已经被社会俘获,失去了反抗性,又会在后面的采访中脱口而出,“谁能把我规训了?”

这个答案,我想他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


现实虽然残酷,但也有很多一条路走到黑,坚持自己想法和梦想的人。

所以与其说自己是个被社会洗礼“活明白”的人,不如大方承认自己,“我其实一直就是这样的人”。

最起码自己能和自己和解,做到“先知命,再认命”的正确生活方式。

最后,愿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代中,都能找到一种自洽自喜的生活方式,别永远只记得那句“人间不值得”。

说不定常说人间不值得的人,可能正在默默不舍人间带给他的一切。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