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北宋治蜀第一能臣
明末欧阳直在《蜀警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句话虽不能说适用于所有时候,但基本上也算是客观,通过这句话大家也能够对蜀地有一个印象,易“乱”。
治理“蜀”地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因为川蜀之地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粮仓,得川蜀者半天下;另一个就是川蜀之地易守难攻,国家一旦发生危机,川蜀是一个很好的战略防御重地,这一点在唐、宋两代提现的非常明显。
基于这两个原因蜀地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正因为蜀地是重要的粮仓,所以蜀地人民历来承受的税收负担就要偏重;加之蜀地的路途艰险,国家在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地方的人民习惯于用暴力手段来对抗压迫。于是,选用什么样的人来治理蜀地对每个朝代来说都非常的重用,北宋太宗、真宗时期的濮州鄄城人张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北宋,乃至于几千年来的治蜀第一人。
张咏其人在北宋的地位非常之高,一向以嘴不饶人而著称的苏轼对张咏都赞誉有加:
以宽得爱,爱止于一时。以严得畏,畏止于力之所及。故宽而见畏,严而见爱,皆圣贤之难事而所及者远矣。
如果说苏轼只是一个文人,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影响,那么下面这个人对张咏的评价就更一步能够体现出张咏的能力了,那个在倔强这方面和王安石有一拼的韩琦对张咏的评价也相当之高:
魁奇豪杰之材,逢时自奋,智略神出,勋业赫赫,震暴当世,诚一代之伟人也。
在平定王小波、李顺起义中,张咏起到重要作用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酒酣,举爵属军校曰:"汝曹蒙国厚恩,无以塞责,此行当直抵寇垒,平荡丑类。若老师旷日,即此地还为尔死所矣。"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宋朝初期可以说是影响非常大的一场起义,宋太宗时期,西川大旱,官府敛财急迫,不考虑民间百姓生活,农民们无法生存,王小波组织农民起义。在王小波阵亡后,起义军的众首领推举李顺为头领。义军攻城略地,拿下多个城池,最后占领了成都,李顺自称大蜀王。朝廷派王继恩征讨义军,但王继恩等人对于征讨一事并不积极,张咏见到此情景,以言辞刺激王继恩,晓以大义,最后王继恩等人主动出击,寻找机会与李顺决战,取得大捷,最终平定了李顺起义。可以说,张咏在平定蜀地叛乱一事上是立有大功的。
任性使气,不拘小节
咏刚方自任,为治尚严猛,尝有小吏忤咏,咏械其颈。吏恚曰:"非斩某,此枷终不脱。"咏怒其悖,即斩之。少学击剑,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有士人游宦远郡,为仆夫所持,且欲得其女为妻,士人者不能制。咏遇于传舍,知其事,即阳假此仆为驭,单骑出近郊,至林麓中,斩之而还。
这是发生在张咏身上的两件小事,虽然与他为官治理蜀地无关,但足可以提现张咏的个性。一个是张咏的手下有人顶撞了他,张咏让人给他的脖子上上了枷锁,这个手下刺激张咏,跟张咏说如果不杀他,就不摘下这个枷锁,于是张咏就把他杀了。另一件事说有一个士人在外地做官亏空了公款,被手下人所胁迫,张咏知道这个事情后就把那个仆人给杀了。这两件事情虽说不大,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张咏不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能够读书自律,那他所做的事情会如何就无法设想了。
宽严相济、恩威并施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盖自五代以来,军卒凌将帅,胥吏凌长官,余风至此时犹未尽除。乖崖此举,非为一钱而设,其意深矣,其事伟矣。
这一则故事是记载于《鹤林玉露》乙编四卷中,按照作者罗大经的观点来说,张咏做此事的目的是为了一改五代遗留下来的风气,用杀小吏而立威。但张咏绝非弑杀之人,在他治理蜀郡的时候,张咏绝对可以说是仁爱的父母官。
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且曰:"前日李顺胁民为贼,今日吾化贼为民,不亦可乎?"
这一段话是记载于《宋史》本传中的,适时蜀地的叛乱刚刚平息,很多人都觉得对那些曾经的叛乱者应该加以严惩,而张咏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应该原谅这些“叛贼”。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老百姓,只不过被李顺所胁迫,所以他要化贼为民。事实证明他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在他宽厚的执政之下,蜀地百姓很快回到家中,从事生产,没有有任何的不良效果。《宋史》上对张咏在蜀郡为政的评价是“其为政,恩威并用,蜀民畏而爱之。”
重视经济,推动交子的产生
会诏川、陕诸州参用铜铁钱,每铜钱一当铁钱十。咏上言:"昨经利州,以铜钱一换铁钱五,绵州铜钱一换铁钱六,益州铜钱一换铁钱八。若一其法,公私非便。望依旬估折纳铜钱。"
这是记载在《宋史》上张咏关于钱币的一则上书,他对比了不同区域里铜钱与铁钱兑换的价值尺度不同,建议由国家角度统一兑换尺度。除此之外,还有这么一则记载,说明了张咏在交子一事上的贡献。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
执政亲民,与民同乐
历政郡守虑有强暴之虞,乃分遣戍兵于岗阜坡塚之上,立马张旗望之。后乖崖公帅蜀,乃曰:虑有他虞,不若聚之为乐。乃于是日自万里桥以锦绣器皿结彩舫十数只,与郡僚属官分乘之,妓乐数船,歌吹前导,命曰游江。于是郡人士女骈于八九里间,纵观如堵。抵宝历寺桥,出筵于寺内。寺前创一蚕市,纵民交易,嬉游欢乐,倍于往岁,薄暮方回。
这一段话是记录于陈元靓所著的《岁时广记》,《岁时广记》是一部专门记录民间节日的著作。张咏的这一举动是一种改革,在张咏之前是官方监督民间郊游,怕发生暴乱而派兵在周边守卫。而张咏到来之后,他一改前任的做法,让官员与市民们一起郊游,娱乐,这样一来即有了监督的作用,还显得自然亲切,拉近了官民的距离,丰富了节日的内容。
关于张咏在蜀地执政期间,与民同乐的事情张咏还写过词“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这首词被收录于张咏的文集《张乖崖集》中。
可以说张咏是历代以来治理蜀地最出色的官员,他在蜀地期间无论是从政绩上还是民间对张咏的口碑,都是无可挑剔的,除了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的““其为政,恩威并用,蜀民畏而爱之。”这个蜀地人民对他的评价,宋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真宗也曾说过“咏在蜀,吾无西顾之忧”。无论是地位最低的底层百姓,还是当时地位最高的一国之君,都对张咏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纵观千年历史,于蜀地的官员中有此殊荣的仅有张咏一人。说他是治蜀第一能成毫无夸张。
即便是今天,仍然有一个地方在纪念张咏,那就是伦敦英格兰银行。在英格兰银行中央的天井里种着一颗在英国并不常见的中国桑树,之所以种这颗桑树是为了纪念纸币的发明者、推动者张咏。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