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什么喜欢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原来这个物理定律就揭示了
物理学上有个“最小能量原理”,意思是指“一个系统总是要调整自己,使系统的总能量达到最低,使自己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
什么意思呢,我举几个例子:
苹果为什么掉到了地上,你可以说是因为重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它在从高到低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在减小。当掉到地上后,重力跟支撑力相互抵消,于是达到了稳定状态。
水滴为什么呈现水滴的形状,而不是完整的球形、三角、正方形呢?因为球形的表面张力最小,加上重力的共同作用,达到平衡后,就最终呈现了水滴形状。
为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的离心力和太阳的吸引力相互抵消,能量最低。但凡离心力和太阳的吸引力发生变化,地球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转。
也就是说,任何物体或系统都在向一种稳定状态发展,而稳定状态通常就是其所能达到的能量最低的状态,通常是各种能量相互抵消的结果。通俗的说,任何物体或系统不是处于稳定状态,就是在走向稳定状态的路上。大到宇宙天体,银河星系,小到原子、电子,都遵循着最小能量原理。
而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一员,也必然逃脱不了这个基本规律的控制。
最小能量原理控制下的人
在理解了“最小能量”理论后,再来看我们人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人的其实也是遵循“最小能量”原理的。
先来看一个是来自台湾洪兰教授的大脑神经测试实验。
实验内容很简单,就是对猴子的中指截肢后,观察截肢前后手指对应神经的变化。
图一与图三对应,是截肢前的,图二与图四对应,是截肢后3个月的。
对比后我们会很明显的看出:截肢后,中指的对应神经元消失了,而其余4指的对应神经元面积变大了。
进而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使用的次数越多,相关的神经会越发达。
其实这个结论不用看这个实验,大家也应该都知道。古人卖油翁都说了“我亦无他唯手熟尔”,说的是同样道理。
那为什么需要增强相关的神经元,使得越用越熟练呢?其实这就是遵守“最小能量原理”的结果。
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要消耗能量的,一个动作,即使我们不训练,增强神经元,努努力也能完成。但是如果我们经常从事这个动作,每次都要努力去完成话,无疑需要付出大量的能量。在此基础上,为了减少能量的付出,我们大脑就会强化相关的神经元,从而使得付出的能量越来越小。这就是在遵循“最小能量原理”。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习惯是怎么回事了,它同样是遵循“最小能量”原则的结果。
我们肉体的神经结构一旦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模式就会自动化,不需要我们大脑再花费大量的脑力去思考,这也就减少了能量的付出,于是我们就会习惯性的表现出各种行为。
我们也就会明白人为什么会懒惰,总想走捷径。
没有哪个人想天天吃苦受罪,人人都想迅速成功发财。因为我们总想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这不就是“最小能量”原则吗?
“最小能量原理”影响着父母教育孩子方式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样遵守着“最小能量”原理。
1、“最小能量原理”使得父母选择批评打骂的教育方式
每个父母都想花费最小的能量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这也就导致了父母首先会选择最省力的教育方式。而哪种方式最省力呢?无疑是批评、打骂的方式了,因为这种方式父母只需要动动嘴就可以实现,肯定是投入的能量最小了。
相反,我们说的很多好的教育方式,像共情啊、以身作则了,哪一个都比命令、批评、打骂孩子来的复杂,付出的能量要多,因此人们会本能的排斥这种教育方式。
2、“最小能量原理”使得父母想要维持一种稳定状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处于一个不断的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循环状态。
比如2岁之前的孩子,因为没有自我意识,父母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父母与孩子也就达到了这样一种稳定状态:孩子听父母的。但是当孩子进入2岁后,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动,这就破坏了之前父母与孩子之前的平衡状态。这种能量的不平衡使得父母很难受,为了重新回到平衡状态,父母要么就压制孩子的独立意见,要不就做出改变来适应孩子。这也是父母习惯打骂孩子的一种原因,因为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压制孩子,使孩子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如果父母压制不了孩子,就只能调节自己,做出让步,从而使父母和孩子之间重新建立一个平衡。
这种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循环将一直持续,直到父母和孩子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如何利用“最小能量原理”培养孩子
“最小能量原理”导向的是一种能量归零状态,一旦总体能量归零了,达到了稳定了,那么事物就不会再发生变化,这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父母要学会反思所处的状态
父母要反思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或者孩子的状态,是处于稳定还是不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之间爆发各种矛盾,其实是处于了一种不稳定状态,我们会本能采取一些方法来消除这种不稳定状态。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最终是被逼着走向平衡的,因此采用的方式方法可能会比较激烈,容易两败俱伤。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更好的达到我们想要的平衡状态。
比如孩子的叛逆,就是因为孩子发生了变化,不满意之前与父母建立的稳定状态,他们想建立一种新的稳定状态。但是父母认识不到这一点,总觉得孩子是跟他唱反调,于是拼命的压制孩子,最终压制不住了,只好让步。虽然最终他们也是达到了一种新平衡,但是这个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充满了硝烟。就像过去新旧王朝的更替。
其次,根据我们的需要,制造相对应的不平衡,从而导向新的平衡状态
当我们认识我们所处的状态后,如果满意,我们可以继续维持。相反如果我们不满,我们就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打破平衡状态。
就拿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来说。
很多父母都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他们更多的是选择逼着孩子阅读。这种方式打破了孩子的平衡,但是并不会带来父母想要的结果,因为它会引得孩子从内在产生一种“你越让我读,我越不读”的反向力,抵消这种压迫,从而使得孩子内在重新建立平衡。孩子并没有产生通过阅读来达到平衡的趋向力。
只有父母制造出一种孩子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达到的不平衡时,孩子才会积极的选择去阅读。比如父母都读书,孩子就会处于跟父母不一致的不平衡状态,为了重新跟父母一样,他们会迫使自己去阅读,于是建立了新的平衡,孩子也就喜欢上阅读了。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