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一声老公辛苦了

“等他回来的那天?现在还没想过……我大概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说一声老公你辛苦了吧!”让华山医院急诊科朱培燕护士想象一下爱人从武汉凯旋的那一天,她笑笑说,就希望那天可以快点到来。
朱培燕的爱人沈全斌是华山医院后勤保障部动力维修科的工程师、配电组长,2月4日随华山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赴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支援武昌方舱医院。去之前,队里的很多医生、护士都还不熟悉他,更不知道他们是一对在华山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华山伉俪”,但现在他们都已深深折服在这位“水电大师”的技艺之下。
46位队员抵达的当晚,武汉最低气温只有2℃。连夜奔波,回到房间的队员们因为害怕各医疗队及队员间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风险,已经打定了“就算再冷,也绝不开空调”的主意。 就在这时,微信群里副队长王兵主任发了一条消息:“兄弟姐妹们放心!酒店的空调系统经过沈全斌大师的指导调整,目前每个房间独立系统,房间与房间之间空气不相通,大家可以放心使用!就是到公共区域有点冷,要注意保暖!”
一时间,群里都是感谢和赞美,连先期入住的“友队”广西医疗队知道这一消息,也来感谢了。要知道,一晚好觉对于这些舟车劳顿,第二天又要投入战斗的队伍来说有多重要。
沈全斌当然是知道的,从一到酒店他就没停过。请经理给他找来了酒店工程师,实地抽样了不同类型的房间,确定每一个房间是独立的风机盘管,空气只在房间内循环,因此可以使用;但公共区域,包括大厅、走道、电梯厅等是中央空调集中供风,存在空气对流,必须关掉。此外,他指导工程师将整幢大楼前期已经关闭的排风全部打开,同时开启新风系统,尽一切可能减低风险。不到2个小时,酒店的空调及通风系统已经被“改造”得适应抗疫要求了。
2月5日白天,医疗队接到了当晚就要收500个病人的“军令”!检验医学科蒋浩琴副主任医师回忆:“当天下午,我们遇到了2个平时实验室装机不会遇到的难题:排污和通电!好在后勤有水电老法师沈全斌在,三下五除二,将污水连到了车下方的封闭污水箱,即使数千人份血常规检测完也够了!随后,他又用我们6辆大型移动救援车中的水电车发了电!那声音我竟然觉得犹如天籁!车上的灯亮起来了,全线通电了,这是当时方舱内外最先通上电的地方。”
朱培燕听很多同事说起过爱人在前线的“英雄事迹”,忍不住自豪,当然,心疼和牵挂也是有的。回忆起爱人上次出征,她感慨道:“正好12年啊,一轮。”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沈全斌赴四川绵竹市,配合奥地利、西班牙救援队,开展饮用水净化工作,与队友一起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支ERU紧急治水队,为灾区人民筑起了生命安全的屏障。
“当时候不像现在还有微信,天天可以联系,那时唯一的联系就是电话,但是他人在山区,有时候一连2、3天没消息,很煎熬。还有次电话来了,听到里面一阵巨响,吓得心里一紧,怕是余震,结果他说是在爆破堰塞湖。比起上次,这一次真是安心多了。
那次沈全斌也说去两周就回,结果一去就是一个半月,朱培燕给他准备了三条牛仔裤,结果回来身上穿着的还是人家的裤子,自己的都坏了。
2月9日,华山医院215人组成的四纵队抵达武汉,第二天,沈全斌赶到他们住的宾馆,再一次对酒店进行了“改造”。
抗疫时期,医院的各科室也是忙到飞起。“我在急诊,他在后勤,都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所以对于突发情况也不陌生。”朱培燕说其实这次去武汉,她最先报了名。爱人说:“你想去就去吧!家里有我。”但没想到,她自己还没去,沈全斌就接到了出征通知。朱培燕回忆起元宵节那天晚上,她下了急诊中班。从医院走出来的时候,抬头看到了圆月,忽然就有些伤感,拍了一张发给沈全斌,问了一句:睡了吗?没想到那头立刻跳出来一句:还没。两人视频了一会儿,都感慨:希望除了今年的元宵,以后的元宵我们可以一起过。
但两人心里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他们也许还会出征、送别、凯旋。相互牵挂,但也为对方自豪。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刘燕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