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受不了婆婆而回娘家的儿媳妇,最后怎么了?

文|韦志中 傅文婷


大家好,本期科普推送的主题是疫情下的家风建设。

前几天网校的学员小慧向我求助,说快要受不了自己的婆婆了,她老人家在家宅不住,常常以买菜为理由去村口溜达,也不认真戴口罩,戴一会就说捂得慌,戴着戴着就摘了。更要命的是,村子附近还有过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婆婆这种不把家里三个孙子孙女的健康当回事的行为,让她感到十分的焦虑和恐惧,劝说无效之下,她只好收拾行李,搬回同村的娘家去了!搬回去之后又担心丈夫和婆婆有看法,所以求助于我,想让我支支招。

看来,疫情不仅考验着我们的医药水平和机体免疫力,还考验着我们的家庭人际和家风建设。

疫情期间较为凸显的家庭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宅在家里的人们都凸显出了哪些突出的问题?

丧偶式婚姻现象


丧偶式婚姻,在这个抗疫宅家的期间越来越引起众人的注意。所谓“丧偶式”的家庭,实质上是指夫妻中有一方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甚少的现象,一般都是孩子的父亲缺失其应该承担的家庭角色,对家中各项事务和孩子教育不闻不问。

对防护的重视不一,沟通不畅

前段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些人依然出去遛弯,依然不按照正确的方式戴口罩,依然不勤洗手;所以就会造成一种现象,即防范意识强的家人对防范意识薄弱的人,总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沟通无力感。

相信上面提到的小慧的情况不是特例,而只是疫情期间家人之间沟通矛盾的其中一种情况,还可能会有夫妻之间的河东狮吼、亲子间的叛逆与控制、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价值观碰撞、全家人宅着很无聊等现象发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官网)

如何尽量解决家庭中出现的类似现象呢?宏观上的根本解决办法,便是进行良好的家风建设。

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风建设。

所谓家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体现的是父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榜样示范,体现的是长辈对晚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的是子孙后代立身处事、言谈举止的准则。

五千年来,尊老护幼、贤妻良母、母慈子孝、妻贤夫安、相夫教子、兄友弟恭等优秀传统家风,已深种国人心中。

好的家风,是文化传统的精髓

“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一个家族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要在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和处事风格上传承不息。

“中国最早的家训”,就来源于周文王临终告诫姬发要敬德守中。之后,从孔子的“诗礼庭训”,到诸葛亮的戒子格言、司马光的《家范》;从朱熹的《朱子家训》,到《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这全都是能引导后世子孙朝着仁、义、礼、智、信成才的家训典范,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

好的家风,能助力后代的成长

历史上大多数的人杰圣贤,都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风熏陶和培养。如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经典故事,都体现出优良的家风,有助于孩子的启蒙和成长。

优良的家风能奠定孩子形成健全品格的基础。奠定的方式就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即通过观察、理解和模仿家中长辈的待人处事的行为,以及日常的言语和思想境界,长此以往,孩子也能形成与长辈相似的处世方式。所以,家里形成优良的家风尤为重要,否则,孩子可能会学坏。

好的家风,有助于形成好的社会风气

中国人关于家和国的描述比比皆是,例如,舍“小家”、为“大家”,家和万事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家才有国,国之本在家,等等。

社会是国家的社会,家是最小的国,家同样也是最小的社会。家风优良,家里人都幸福安康、平和从容,那么这个最小的社会就是和谐的;当千千万万个小的社会变得有礼有节、一片祥和的时候,大的社会,其风气自然也会更加和谐,那就会是“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的一片祥和之景,全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整体提升。

疫情当下,如何进行家风建设?

家风建设既然如此重要,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当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家风建设呢?

大家可以从下面几点开始着手:

情理沟通与设立家训
家风建设,首先要让家人之间的沟通变得畅通有效,如本文中第一部分列举的婆媳之间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了心理隔阂,就可以用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的沟通方式进行劝说。
用通俗的话来讲,如果这个人,他/她听不太进去道理的话,那就跟他谈谈他最在意的感情。

做规矩,立家训。在前面提出的丧偶式婚姻中,我们看到了逃避家庭责任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做规矩,立家训!

做规矩就是具体确定家里的家务分工,每个人抽签领取一块“责任地”,负责常规打扫;还可以规定一些其他的具体规则;立家训则更偏向于精神层面的要求,譬如勤劳节约等与“仁义礼智信”有关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诵读经典与榜样教育

英国作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见诵读经典是一个传承优良文化的绝佳途径,一家人一起诵读经典,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上图取自:视觉中国官网)

这些经典可以是古文名著、唐诗动词、名人传记等,长辈们要挑选一些富有中华传统美德的适合孩子的好书。

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长辈可以从浩瀚历史的众多名人中选择一位与孩子的发展相匹配的,将这位名人的生平讲述给孩子听,将他们具备的积极品质总结出来,让孩子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甚至可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忆苦思甜与技艺传承

饮水思源,忆苦思甜。长辈们可以讲述自己的求学和工作历程,给小辈们展示一下他们那个年代的色彩和风俗,将自己的奋斗精神传递给家里新生的一辈,让他/她感受到长辈的鼓舞和期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官网)

奋斗了大半辈子,长辈们总会有比较擅长的业余爱好或傍身绝活,可以向孩子们展示这些技艺,并且按照小辈们感兴趣的程度,教他/她们认识和走进这些技术和艺术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家族技艺的代际传承,更是家族文化的薪火相传。

互相敦促与展望未来

在做完前面的立家训、读经典和学技艺之后,长辈们更要注重监督后辈们的执行程度,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后人;同时,长辈们也要做到“身正为范”,技艺最需要的就是重复的磨练,长辈们长年累月的热爱和练习,是小辈们效仿的典范,如此一来,家庭内部便可以形成一个互相敦促的长效机制。

(12岁少年传承家族皮影技艺 每天打鼓背词)

家里做了这么多的家风建设小举措,最后的总结和展望可不能少。每人都可以制作一份长期的成长计划,对于还在读书的孩子而言,这个计划可以详细到包括:课外阅读的书目列表、兴趣爱好的课程列表、今后的职业规划、弹钢琴要达到什么等级等。

以上就是这期关于家风建设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交流。

PS:

很多读者会追问:写在本文前面的那个小慧,从婆家回到娘家后,最后怎么了?

其实最后,在我的建议下,小慧教丈夫用动之以情的劝说点醒了婆婆:“妈,您不带口罩,您孙子也得遭殃,他们不是您最看重的吗?疫情严重,健康地活着多不容易啊!”婆婆本来存着侥幸心理,后来想想,儿子说得对!

所以,那个带着三个娃回娘家的儿媳妇小慧,最后被婆婆亲自接回了家,小慧回到婆家之后,婆婆也能做到宅家不出门,买菜戴口罩了。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其中部分图片取自:视觉中国官网)


参考文献:

[1] 张纪,冯静,王慧责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家风建设[OL].党建网

http://www.wenming.cn/djw/djw2016sy/djw2016wkztl/wkztl2016djzzwk/201908/t20190808_5214690.shtml,2019.

[2] 幼儿园全攻略.“丧偶式”家庭的悲哀,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里,体现得淋漓尽致[OL].

https://www.toutiao.com/a6792192995757130244/,2020.

<END>

举报
评论 6
  • 婆婆说,我老公管不住我,我儿子管不住我,我要你儿媳管

  • 婆媳关系,我觉得还是分开住比较好吧,因为距离产生美嘛。

  • 以后过年哪也不想回了,只想呆自己家。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