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逆天的四川方言你知道么



前阵子,50吨爱心蔬菜从四川雅安被送往湖北,四川菜名也随之出川。


而看到网友发布的“讲解”图片后,大家更迷惑了:

图源网络


“儿离开妈”?这能是个菜名??


对此,四川网友继续科普:“儿”是青色的部分,用手可以轻松掰下来。“妈”就是掰不动的大头,这个被四川人改了名的蔬菜,学名原叫抱子芥。


网友的疑惑终于解开了,但四川人逆天的取名功力也开始引发热谈:

图源水印


事实上,四川人的取名功力并不局限于瓜果蔬菜,万物生灵在四川人眼里,好像都自带“萌感”滤镜。看了那些名字,你一定会对四川人的想象力竖起大拇指。

四川人的取名想象


为了绘声绘色的表现四川人取的名字,往往还得用上点“中英结合”的方式。


樱桃被唤作“enter”,别误会,不是说樱桃有了什么“进口”的典故或和键盘起了什么关联,而只是“樱桃”结合四川话后的独特变音。类似的发音还有“桑per”(桑葚)、“葡ter”(葡萄),这里的儿化音不同于京腔的阳声,而多是一种不甚清晰的句末语气音,因此多发去声。

爱喝茶的四川人,图源网络


可怕的蟑螂在四川被称作“偷油per”,屎壳郎叫“推屎per”。


原本混迹“文艺圈”的蜻蜓被叫成“叮叮mer”,蝴蝶叫“迷窝子”。


觉得一股乡土气息挥之不去?那是你还不知道蜘蛛叫“爪珠er”,“毛毛虫”叫“豁辣子”。


在四川的各种蛙类,都一律被叫作“去mer”,听起来很霸气,但依然难改被做成美食端上饭桌的命运。


此外,还有一些动物的名字让人迷惑:蝗虫叫“叫鸡子”,而公鸡叫“叫鸡”或“鸡公”,母鸡则叫抱鸡婆,还有一种鸡类的叫法很生动:“鸡咯咯”,这种拟声的现象放在蝉身上,就叫成了“咛哥er”,再把功能特性一凸显:螃蟹的名字叫“爬海”。

爱“搓麻”的四川人,图源网络


去过四川会发现,在四川人的日常用语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叠词,比如:“打摆摆”(意思是摇摆不定)、“顶竿竿”(意思是承担重任,挑起重担)、 “起串串”(意思是成串,络绎不绝)、“xx铲铲”(意思是xx部分的否定,语气强烈)。


而在取名上,叠词也很常见,比如挖掘机被叫做“挖挖机”、吃肉要叫“吃嘎嘎”、吃饭要说“吃莽莽”,晚饭想吃点绿叶菜,是吃“莴笋尖尖”还是“豌豆颠颠”?吃鱼要说吃鱼摆摆、花生要说花生米米,偶尔兴致来了还可以自由发挥一下:“老板儿,要一份洋芋片片,加点葱葱海椒面儿!”

四川狼牙土豆,本地人还会加“折耳根”,图源网络


除了动物植物,四川人连人体的器官也有“新发明”:脑袋叫脑壳,手肘叫手倒拐,膝盖叫磕西头er,脚踝叫螺丝拐……


所以外地人乍一入川,大多会有种时刻在做“四川话四六级”考试的感觉,而这些奇特的称谓,正是国历君帮你划的重点!

四川话的特色发音


除了取名有特点,四川话本身也有许多独特的腔调和习语,一定程度上,这些给事物的奇特命名,只是四川话语料宝库里面一个极小的缩影。


比如这首佚名作者改编自普希金名作的《假如》:


假如生活,把你豁惨了

莫阴尸倒阳,焉啪啪咧

莫毛焦火辣,瓜兮兮勒

莫呛个瓜娃子样,到处切跟别个讲

也莫一天绿眉绿眼的,呛哪个借咯你勒米还你糠样

你个人找个茅死角角躲起,就再那儿孤到

莫杵起,笔直往前拱,像毛毛虫一样

一直拱

总有一天,你会变成

一只妖艳儿滴,飞蛾儿!

想咋个飞就咋个飞

还要甩别个一句

长的乖,该我歪

弄我撒!


同样的诗歌,还有一个版本:


假如生活豁了你,标开腔,标装神,你就在那儿孤到,一直孤到,黑起势的往前拱,像毛毛虫一样,架势拱,架势拱,一直板,总有一天,你会变成,有翅膀的偷油婆,产哈翅膀,想咋个飞就咋个飞。


霸气的四川话,图源网络


作为当年角逐普通话仅以一票之差败于北京官话的四川话,除了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大部分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在语音、词汇上和也普通话相当接近。


比如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遭”,如“他遭开除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遭”比被带有更强的感情色彩,因此运用有所限制。

成都武侯祠一景,图源网络


四川话里也有一些特色形容词,如:


“热闹”,要说“闹热”;

白,不能说白,要说“迅白”;

轻,不说轻,说“捞轻”;

重,不说重,说“帮重”;

快,不说快,说“飞快”。


顷刻间,在谈话时绘声绘色誓要生动还原现场的四川人形象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四川话和普通话的主要区别就体现在语调上。


“爪子”是走在四川最常听到的话,它其实是“做啥子”的连读,“啥子”也是四川话,意在问为什么。


“你在爪子?”就是问你在做什么的意思。


成都熊猫基地一景,图源网络


从四川人的取名风格中也能看出,四川话虽然表意直白,但是语气常常委婉,甚至常常辅助各种语气词,发挥强调、停顿之用外,还显得有几分可爱。如:句末常出现的“哈”“哇”“噻”“噶”,都带有轻微的疑问,但又大多表示主人的友好态度。而经常以叠词形式出现的“兮兮”——神经兮兮、脏兮兮、瓜兮兮,又表现出四川人一丝丝的嫌弃。


普通话中的“软”在四川方言被称为“耙”,除了“溜耙”,还常说“捞耙”“稀耙”“耙溜了”等形式。


与普通话相比,四川方言中的称谓也多姿多彩,如:爸爸是“老汉儿”、妈妈是“老娘”,而用一个词概括女性长辈,省去普通话里用以区分“姑姑”还是“阿姨”烦恼的“嬢嬢”(发音为“niáng niáng”,但是在川音n l不分的语境下,就变成了“liang liang”),川味儿相当浓郁。

成都“网红打卡地”,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四川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常用语也有细微的差别。


以“兄弟”这个词的说法为例。自贡地区称作“幺弟”,宜宾大部分地区喊“幺哥”,南充、成都、绵阳等地唤作“弟娃”,雅安汉源地区和普通话一样,称呼“兄弟”。


除了称呼不同,川内各地区的发音也有许多不同,以“哪吒”为例:


普通话——né zha

成都话——lá zuā

眉山话——lā zā

自贡话——nó zhuā

邛崃话——lé zá

大邑话——ló zā

乐山话——lé zā


是不是颇有点千奇百怪?


关于四川话的“道地”分解,就要请出四川人都爱的李贝贝(李伯清老师)来跟大家介绍介绍:


李伯清:四川人有一百种骂人方式,弯酸捣拐半天反应不过来


四川方言的历史文化


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经指出“在我国各地丰富的方言词中,累积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各地方言中的特殊词汇正是地方文化的生动体现。以四川方言为例,无论是颇具想象力的命名方式,还是川人的日常用语习惯,都是当地重要的地域文化成果。


四川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之后,四川方言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先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巴蜀语。


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当前的四川方言。


如今,四川方言被视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构成了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


从语言本身来看,四川方言词汇中浓缩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类活动,例如“窑裤”一词,时至今日仍旧被用来表示内裤,而它实际上是旧时四川民间流行的一种裤筒只到膝盖上下的接腰中式便裤。一般富裕人家只将其作贴身内裤用,但普通劳动人民则常直接单穿在外,既是内裤,也算外裤,尤其在温暖、燥热的季节和田间、作坊劳作之时更是如此。


李贝贝也曾经就“窑裤”一词做过解释,表示其“起源是:古代人在火窑(指砖窑,瓷窑,瓦窑等用火烧制砖瓦瓷器的窑口)里面高温作业,工匠们不得不赤膊上阵,只穿贴身短裤。所以称之为窑裤”。综合可见,这一词语的产生同当地气候环境和劳动人民的劳作方式分不开。

四川金沙遗址黄金面具,图源网络


再如“打牙祭”这一俗语,则概括了旧时四川地区军事、民俗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厨师们理解“牙祭”是因为其供奉的祖师爷名为易牙,每逢初一、十五就要用肉祭他,并祈祷自己的事业顺利。军事说则显示“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因此“打牙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作为“吃肉”的表达,进入新时期,其词义变得更为广泛,用以比喻各种令人惬意的享受。

四川茶馆,图源网络


从四川方言延伸开去,则创生出更具艺术表现力的地域文学、方言剧(包括戏剧和影视剧)、方言歌曲。


地域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言创作,而在川人中,李劼人的小说非常富有代表性。他在小说《死水微澜》中向人们展示了旧时川渝地区的特殊社会组织:哥老会,传达出“袍哥文化”的冰山一角,此外,也真实再现了辛亥革命前成都人生活的全貌。

“袍哥”,图源网络


川剧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形式。从川剧的表演形式: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来看,可以发现川剧博采其他地方戏剧之长的特点,虽然在声腔上是“五腔共和”,但是念白部分都使用四川方言来完成,而唱腔的咬字和押韵亦是建立在四川方言的语言基础上。


川剧变脸,图源网络


在方言影视剧和方言歌谣方面,四川是最早将方言戏剧搬上电视媒体的地方。从早期的电影《抓壮丁》,到后来造成轰动的电视剧《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四川方言电视剧开启了方言影视剧创作的先河,打破了普通话影视剧营造的单一局面。而在方言歌曲上,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民谣和说唱音乐,也有越来越多的川籍艺人将四川方言加入创作中。

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只是区域文化中的一个缩影,我国各地区人们在经历千百年的传承和地域化发展后,都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同样地,文化特色也涵养了一方人的独特性格,具有想象力的取名方式和悠长的发音语调,也正是四川人风趣幽默、热爱生活的表现。


你的故乡有哪些有趣的方言命名?快来留言区告诉小编吧!

参考资料:

黄友良主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 民俗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赖天凤:《简析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载《速读·上旬》,2019年第9期。

胥爽:《四川绵阳方言刍议》,载《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

马利:《四川方言“嬢嬢”一词微探》,载《卷宗》,2019年第16期。

陈凤:《语用句法学下四川方言程度副词的句法研究》,载《北方文学》,2019年第17期。

陈旭:《四川方言中“兄弟”的称呼研究》,载《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

《四川人,就是取名届的鬼才!》,“成都全接触”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18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