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想出门,他们就有多想回家,几位战“疫”英雄这样说这样做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3月5日,难得阳光将武汉上空的阴霾一扫而光。花儿开了,树儿绿了,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大门,去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随着武汉战“疫”节节胜利,不少人开始畅想着早日解禁出门的那一天。先不慌,根据疫情指挥部的公告,我们的战“疫”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还需大家继续齐心协力,咬紧牙关,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是无数医生舍生忘死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是无数民警冒着被传感染的危险转送病人、进方舱值守,是无数的党员干部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勇挑重担,是无数志愿者、普通武汉市民的默默奉献,更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无私援助分不开。

当你想出门的时候,请想想他们,他们当中许多人已很久没有回过家,没有和父母、妻儿团聚。因为,你有多想出门,他们就有多想回家。想想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到底,直到胜利。

3月5日,长江日报七路记者深入战“疫”一线,请几位战“疫”英雄讲讲他们的故事和心里话。

警察夫妻黄婷、蔡朝:

我在这头守城,你在那头巡逻

“好想一起吃晚饭!”

3月4日上午7时50分,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门前,黄婷乘坐班车,前往60公里外的318国道蔡甸区与仙桃市交会口,那里设有检查站,她和同事负责守好暂时关闭的离汉通道。

(图为黄婷在工作中。通讯员张斌 供图)

从2月10日起,35岁的黄婷每天到临时检查站执勤。为了不分心,从加入支队青年突击队的那天起,她就搬到支队附近的好友家中暂住,3岁的孩子由丈夫接回新洲老家,由奶奶照看。丈夫蔡朝也是民警,现在在新洲负责社区巡逻,也在战“疫”一线。小孩不懂事,有时会问爸爸妈妈去哪了,黄婷就告诉他,爸爸妈妈去抓病毒了,孩子听了就不再问了。

8时20分,黄婷到检查站,刚与同事换完岗就有车辆进来,她立即上前敬礼,让车上全体成员下车,检测体温,春天到来,车内温度较车外高,这样测量才准确。确认车上人员体温正常、出城手续合格后,黄婷挥手放行。

上午11时,一名骑电动车想要出城的人被黄婷拦住。骑车人声称要买一种情绪管理类药物,不知何处有卖,想出城看看。黄婷立即请联合支队其他民警四处打听,终于打听到东西湖区将军路一家医院在卖这种药物。黄婷立即请备勤人员顶岗,自己与民警魏楠一起驾车赶去。下午1时,黄婷将药送到骑车人手中时,午餐留的饭菜早已冰凉,她匆匆扒了几口,继续值勤。下午5时30分,收班的时候,黄婷看了一下微信计步器,上面显示:21432步。

吃完晚饭,回到好友家中休息,黄婷打开手机,与孩子微信视频了一会儿,给丈夫留言“注意安全”,丈夫没有回话,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同,消息很少能及时回复,双方已有默契。

和家人分开快一个月了,黄婷说,回家的事等到战“疫”胜利后,“好想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个晚饭,这次我下厨,做他最爱吃的青椒肉丝。平时,他很少让我做,现在看来,能在家中做家务,也是一种幸福”。(记者姚传龙 通讯员张斌)

90后餐厅副经理张恒:

为援汉医护人员做后援40天

“我想爷爷奶奶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别人过来帮助我们,我们也要把人家招待好!”武汉世茂希尔顿酒店汇全日餐厅的副经理张恒,是1994年出生的武汉伢,到现在已有40多天未能回家。他说,他现在最想的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回家与家人团聚。

1月22日,张恒主动返回酒店上班,为当时还住在酒店的顾客服务。1月31日,武汉世茂希尔顿酒店接到任务——接待一支援助武汉数百人的医疗队入住。作为西餐部的副经理,张恒带着他的团队,每天在餐厅里为医疗队送上早午晚餐和营养品补给。每天都是早上5时起床,因为5时50分左右就有第一批医护人员要用早餐,然后就是配送午餐、晚餐,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8时30分才结束,没有休息过一天。

(图为张恒在酒店为医护人员人员准备宵夜和零食。)

在工作中,张恒留心收集医护人员的用餐体验和口味。第一批抵达的医护人员跟张恒说,米饭较硬。张恒经过沟通发现,当中东北人比较多,更喜欢面食一类,可能吃不惯这边的米饭。意见反馈到酒店管理团队,酒店立即进行调整,每天准备三种主食,米饭、面条和面食供医护人员挑选,早餐还提供水饺、汤圆、春卷和发糕,大受好评。

在西餐厅,也有实习生在为医护人员服务,他们都是00后。“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实习工作,面对疫情,吃住都在酒店,他们也会害怕、想家,但是大家都鼓起勇气,坚守在一线工作。”为了缓解大家的压力,张恒会选一些振奋人心的歌曲在餐厅里播放。

经过40天的朝夕相处,张恒说,他和同事与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看我们吃住在酒店,无法正常购物,就将自己的用品送给我们;见我们长时间戴口罩皮肤红肿,就想办法弄到维生素乳膏送给我们。现在,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记者黄丽娟 通讯员代龙)

国博方舱医院保洁员狄会兰:

24天没有回家,申请继续工作

“可还是有点想孩子”

狄会兰和陈万和是一对环卫工夫妻,2月11日,他们作为首批突击队员进入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保洁。16天后,本可以退下一线休息,可二人又再次递交请战书,要求继续留在方舱医院保洁。截至3月5日,他们已经24天没有回家,没有见到2个孩子。

(图为狄会兰和陈万和夫妻在汉阳国博方舱医院保洁。通讯员周玉琴 提供)

3月5日清晨7时,狄会兰下深夜班,全身消毒后回到集中住所洗了澡,倒头就睡,6个小时的方舱医院劳动量,比平时在马路上保洁累多了。“保洁员24小时轮值,分成4班,每班6个小时。”狄会兰说,穿着防护服清扫垃圾、拖地消毒、清理公厕,又笨又热又累。

方舱医院保洁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狄会兰说,所有舱内的垃圾要先打包两次,转运到外面的大垃圾桶再打包一次,袋口要扎紧,每次装袋都要消毒,一次不注意,病毒就有可能“跑出去”。还有公厕清理,患者用过的纸巾有时会被冲到下水管,造成堵塞,需要用夹子一点点夹取出来。患者洗澡后,积下的水需要用吸水拖把一点点吸干。生个细节都要注意。上班、消毒、进舱,消毒、出舱、休息,24天,每天如此。

“我们有两个小孩,老大是女儿,21岁,在实习;老二是儿子,上初二。”谈到一对儿女,狄会兰开心地笑了。年前,她和爱人把两个孩子送回蔡甸老家,由姐姐做饭、洗衣服、照顾弟弟。

“两个孩子都非常听话,我很想他们。”狄会兰说,每天她都会打一个视频电话,问一下孩子今天吃了些什么,要努力学习、多看书、少看手机。孩子们很懂事,说他们会照顾好自己。(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周玉琴)

协和女医生王智超:

坚守发热门诊,排查急诊20多天

“拿饭时,隔着车窗看他一眼很满足”

武汉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王智超,从2月15日起主动到协和发热门诊值班,每天为发热患者、疑似患者,以及需要做急诊手术、急诊住院的患者做排查,至今已有20多天没有回家。

每天排查数以百计的病人,常常遇到心情恐慌的患者和家属。王智超说,这时,她会适当地做心理疏导。前些天,武汉下雪,凌晨,天特别冷,发热门诊又不能开空调取暖,一位前来开药的小姑娘突然崩溃地哭了起来。经了解,小姑娘是社区帮忙转运患者去方舱医院的志愿者,尽管有防护准备,但还是疑似感染。“不要担心,好好地按流程走,确诊了就到指定隔离点做治疗,大家都会帮助你!”在王智超的耐心开导下,小姑娘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

(图为王智超工作照。)

王智超告诉记者,下了班,她会到酒店进行自我隔离,和亲朋好友在线上聊聊天,互相鼓励。令她感动的是,她的丈夫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疫情暴发后,报名参加社区志愿工作,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每天挨家挨户给百姓送菜,很累,因为担心她长期在外工作营养不够、抵抗力会下降,经常做饭送到酒店前台给她。“拿饭时,可以隔着车窗看他一眼,满足了。”

(图为王智超的丈夫。)

5日上午,记者联系到王智超的丈夫。“你最想对妻子说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坦言,想说的话很多,但最希望说的还是老婆一定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

“别人都说,医生是天使,我希望我能做一个天使的翅膀,她守护病人,我守护着她。”(记者苏金妮)

四川医生向光明:

曾抗击SARS,是重症病房的“发明家”

“希望早日战胜疫情,回家”

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9楼ICU,48岁的向光明是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援汉医生,但从1月28日抵汉起,就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和众多年轻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战在一线。截至3月5日,他负责的危重症患者已有20多人转危为安。

3月5日上午,记者见到向光明时,一位四川省广元市的患者正来电咨询,虽然是休息时间,但向光明一早仍接了5位广元患者的咨询电话,并一一为他们作了解答。

向光明是广元市中心医院感染和老年病科主任,也是医院发热门诊专家组负责人,从事传染病防治已有23年,曾参加过抗击SARS。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向光明率先报名来汉。临行前,他告诉4岁的双胞胎儿子,“爸爸去武汉打怪兽了,打完了就回来陪你们”。

向光明随四川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被安排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9楼ICU病房,负责8张危重症病床。到病房的第一天,他就找到病区负责人,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就是来救人的,请把我当成一名普通的医生安排工作。”

(图为向光明与患者交流。医疗队供图)

病房里的医生是轮班制,每次值班4个小时,为了不耽误事情,他每次上班前都少喝水,克服各种身体不适。“要频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有的危重症患者每隔2—3分钟就必须去一次,在病床前观察处置,4个小时能坐的时间很少。”向光明说。

除了正常工作外,他还利用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此前,危重症患者喝水时需要落下氧气面罩,还要人来喂,暂停吸氧后病人会很快感到不适。向光明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干净的输液管制成“吸管”,可以让患者在不停氧的情况下自己饮水,他的建议很快被推广,效果明显,“我和其他医护人员合作得非常好,大家也都很尊重我”。

来武汉38天了,向光明时时牵挂家人,每天都会跟他们联系,妻子赵秀英也是广元市中心医院职工,医院特意给她放了假安心照顾孩子。“希望快点战胜疫情,早点回家见到他们。”向光明说,两个小家伙很想念他,每次都会叮嘱他快快消灭完病毒怪兽。(记者史强 通讯员彭宇)

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李翠:

每天转运发热病人,说有毒不碰儿女

“对不起,妈妈不想骗你们”

“妈妈,快回来呀,我们好想你!”3月5日下班后,自我隔离在二妃山庄的李翠,再次收到了孩子们的视频问侯 。

李翠是豹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多次转送发热病人,并前往隔离点开展体温监测。“为了帮助重症患者找床位,我们经常是半夜出发,同车护送前往定点医院”,李翠告诉记者,起初大家都有一些害怕,但是一投入到工作当中,仿佛忘记了危险。尤其是看到患者的喘咳和期待的目光,他们突击转送小分队就更加坚定了。

(图为李翠工作照。)

“我是大年初一(1月25日)离开家的,到现在40天了。”李翠说,当天接到指令,豹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划出了发热病人筛查通道,中午11点赶回家洗了一个热水澡。9岁的女儿汪芷妍和4岁的儿子汪芷轩都想扑到妈妈身上来,“我坚决地将自己隔离在阳台上,那里通风。”面对孩子们的疑惑,李翠狠狠心说,“对不起,妈妈的身上可能有病毒”。

作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长,李翠是较早接触到新冠病毒的。在采访中,她期待广大市民朋友尽量宅在家中,共同努力截断传染源,“只有你们回了家,我也才有家可回!”(记者王建兵 通讯员郭婧 陶敏)

社区书记冯冯玥:

搬到社区“贴身”为居民服务

“想看看刚满5岁的儿子”

错过了孩子第一颗换牙

离家32天社区书记:希望疫情赶紧结束,看看刚过完5岁生日的儿子

3月5日下午4点43分,武昌区四美塘社区书记冯玥仍在为居民协调配送订购的蔬菜和冻肉。办公桌上,静置着5个小时前送到的盒饭,盒盖里的水汽早已消散。“居民昨天订购的371份蔬菜,中午刚发完,50份肉还剩5份,发完看有没有时间吃饭。还有一些独居老人的,同事正在送。”

(图为冯玥给居民分配蔬菜。 记者汪峥摄)

33岁的冯玥,至今已在社区住了整整32天。2月2日开始,为了家人的安全,冯玥主动离家,搬到了社区居住。“开始三天,在办公室拼凳子睡的。”后来,一位社区居民主动将位于居委会背后的老屋借给了冯玥居住。在这间老旧的红砖平房里,冯玥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战“疫”生活。

2月21日,丈夫发了两张照片给她,一张是儿子脱落的乳牙,被收到了塑料盒里;一张是儿子张嘴的样子,可以看到新牙正在冒头。“微信消息太多,又太忙,我第二天才看到他的照片”,提起儿子,冯玥的声音有些哽咽。大年三十,冯玥的儿子过5岁生日,因为疫情,家人只能用家里的鸡蛋糕当作生日蛋糕为他庆生。

战“疫”一个月里,她的生活既固定又随机。早上7点多起床,早餐是一碗泡面,中午和晚上则是街道提供的盒饭。“但实际上,平均每天只有时间吃上两顿饭。”但每天的忙碌,是固定的。从转运病人,到现在的蔬菜配送,冯玥平均只能2到3天和儿子视频见个面。“已经一个月没摸到儿子了。”

在开展应收尽收工作期间,协调转运辖区患病居民的高峰期,冯玥每晚工作到2点是常态,“每晚12点等医院床位更新信息,半个小时内就要将病人联系好转送。” 因为太忙,那一周里,冯玥几乎没有时间和5岁的儿子视频。

春节前,冯玥把常住襄阳的父母接到了武汉,“准备和原本就住在一起的公婆一家,两家人一起大团圆。”因为疫情突然暴发,冯玥迅速返回了社区一线,参与战“疫”。四美塘社区目前实有居民3612户,拥有8个小区10个院落,而在岗社区工作人员仅有9名。后期下沉干部和志愿者报到后,才额外多出近30个人手。目前,四美塘社区每次配送生鲜蔬菜的吞吐量,都在600份以上。

“因为这次疫情,儿子的第一次换牙、第一次网课我都错过了”,她说,“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尽快回家,看看刚过完5岁生日的儿子。”(记者汪峥 通讯员王婷婷)

【编辑:刘明 余倩】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