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缘何会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歌曲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
屏幕前的各位看官是否已经跟着歌词,不自觉的哼唱起来了。没错,这首便是中国有名的民歌《茉莉花》。
说道民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人民所喜爱的民歌,各位读者都能想到哪些呢?
苏格兰的《友谊地久天长》、意大利的《我的太阳》、俄罗斯的《莫斯哥郊外的晚上》等等。
是的,当我们聊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在脑中有这样一个旋律,一个最能代表且只属于这个国家的旋律。
仍记得往昔坐在音乐厅听国外的巡回演奏会时,演出的最后,巡演团队都会准备一首特别的曲子收尾,以体现对中国及中国观众的尊敬,也让本次巡演中国站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而对于中国,这首特别的曲子就是耳熟能详的《茉莉花》。
相信有很多读者,同博士一样,考虑过这个问题,缘何外国人一提起中国,就会首先联想到《茉莉花》这首歌。
很奇怪嘛!是挺奇怪的,不过试试寻根溯源,找寻下答案。也许就没什么好奇怪了。
上面我们提到了,每个国家都有一首能代表自己国家的歌曲。而中国让西方人记住的就是《茉莉花》这首歌。
墙内花香 溢满乾坤
1924年11月29日,罹患喉癌的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因放疗引起的心肌梗塞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
患病期间普契尼完成了歌剧《Turandot(图兰朵)》的初稿。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部作品。这部歌剧为西方人讲述了他们想象中的具有传奇色彩东方国家——中国。
剧情的介绍就不做赘述了,因为今天我们重点聊音乐。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一搜简介,或者直接做全片欣赏也好。
博士温馨提示:好看!加一个修饰词,灰常好看!
轮到话题核心登场了。
该剧采用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原曲被改编成女声合唱,外加剧中的角色全穿着中国传统服饰,这就使得一个由西方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具有浓厚的东方的色彩和韵味。
那么,问题来了!西方人是何时接触到民歌《茉莉花》?
有趣的事都机于巧合。
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马嘎尔尼率使团以贺乾隆 80寿辰为名出使清朝,使团中担任财务总管的是一名年轻人,名叫约翰·巴罗。
这名英国人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无意间的一个举动,会让一首中国民歌名扬四海。
他在中国逗留期间,偶然间听到了一首曲子,于是第一时间就在随身携带本子上记录下这首名叫《茉莉花》的民歌。
博士随即查找一些参考史料,最终将歌曲《茉莉花》,介绍给西方人的确实另外一个人,他是随同马嘎尔尼出访清朝时的德籍翻译惠特纳。在正式推出《茉莉花》前,惠特纳依照西方人欣赏音乐习惯,为其谱写了引子、尾声并加上伴奏。
约翰·巴罗言:“经过惠特纳包装后的歌曲《茉莉花》再也不是中国朴素旋律的音乐标本了”。
小约点评的很到位哦!
据我国近代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关于这一点,约翰·巴罗的确功不可没。此处应有掌声。
正是他对 《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并翻译了歌词,才使得乾隆年间《茉莉花》曲调被完整的保存,才有了日后在欧洲各国的广泛流传,后来甚至出现了英、法、荷、德等不同文字的版本。
十九世纪的西方音乐家们在编著的音乐史著作和音乐曲谱中,约翰·巴罗记录下的《茉莉花》均被作为东方音乐的典型加以介绍。
由此《茉莉花》便成为能代表中国的歌曲,唱起《茉莉花》就会想到中国,想到中国便会哼唱起《茉莉花》。
群芳斗艳何以独领风骚
流传于我国民间的民歌小调数量众多,犹如园中百花斗艳,姿态万千。却为何《茉莉花》可以艳压群芳独领风骚?
其实,清朝乾隆年间刊载的扬州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收录了它的歌词,可见其流传年代之久远。
民歌《茉莉花》以委婉动人,波动流畅的旋律,通过赞美茉莉花,表达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爱情。
博士通过文献得知,关于《茉莉花》的较早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于道光年间出版的《小慧集》之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由不同地方的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加工,最终衍生出的各种风格“同宗民歌”,分别流传于各省,曲调也各异,歌词中都如出一辙的展现了少女热爱生活,爱花、惜花、怜花,想采花又不敢采的羞涩心情 。
“属地”之争至今不休
在《茉莉花》众多的唱法之中,较为出名的版本是1981年前线歌舞团苏州籍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的。多数人由此误以为《茉莉花》是苏州民歌。但上文博士提到了,《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其发源于南京六合,又在南京六合传唱百年之久,可见苏州之说不实。至于是扬州民歌,苏州民歌、六合民歌,至今尚未有定论。
说不清道不明的野获篇
翻开历史,关于《茉莉花》的故事真不少。
版本一:
明朝洪武年间,大将常遇春与徐达在府中饮酒。
二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由得想到当朝天子大力惩贪除污。
感慨过后,乘着酒兴借用家乡花鼓戏的曲调哼起了调子: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
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
奴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
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刺儿把手扎
歌词中提到了三种花,分别代表名、利、禄,茉莉花谐音是“没利;金银花代表巧取豪夺要遭人垢骂;玫瑰花代表要得到权势富贵要付出被扎手的代价。
二人酒醺哼唱之作,不知何时传入洪武帝耳中,不仅大加赞赏,还下旨让百姓于民间传唱,试图营造一个清明廉洁的太平盛世。
版本二:
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不过经过多数学者大家考证,应是误传,各位看官了解一下便好。
1896年,万国运动会召开,李鸿章作为代表列席,其间各国国旗伴随国歌依次升起,只有大清黄龙旗升起时,寂静无声。
正当此时,李中堂站起身来,唱起了一首家乡小调。
曲罢,掌声响动。
李中堂所唱的便是民歌《茉莉花》。
不过,这件事并不可考。
当年李鸿章确实被委任了外交特使,但主要任务是赴欧洲考察。在欢迎仪式上,需要演奏来宾的国歌,而清政府当时没有国歌,李鸿章只好借用了家乡小调,但可惜不是《茉莉花》。
歌词部分李中堂引用王建的一首七绝稍加改动,以安徽庐剧“倒七戏”配乐,然后便有了代国歌《李中堂乐》。
《李中堂乐》歌词:
金殿当头紫阁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天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云车驾六龙
烽火中的茉莉花香
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演出。当时年仅14岁的文艺战士何仿听到本地艺人演唱的《鲜花调》,瞬间就被那婉转悠扬的韵律所吸引,于是记下了曲谱。1957年,何仿所在前线歌舞团进京汇报演出,于是他将《鲜花调》改编成《好一朵茉莉花》,并将歌词中的金银花、玫瑰花全部改成茉莉花。
传唱不衰的经典
1997年,在香港回归中国的神圣时刻,中国军乐团在庄严的回归仪式上,演奏的第一首乐曲就是《茉莉花》。
1998年,中国民族歌舞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民族歌舞演唱会,《茉莉花》的歌声响彻全场。
2004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茉莉花》被再次唱响。
最美的《茉莉花》,你为中国扬名,中国为你喝彩。
欢迎关注、评论,感谢您的阅读!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