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哺乳动物耳朵,不仅能听到各种声音,也是不错的装饰品
哺乳动物多功能的耳朵
哺乳动物的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为哺乳类所特有,内有弹性软骨支持,成为高度精巧而灵敏的集音装置。不过,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类哺乳动物耳廓的构造却很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耳朵”。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硕大的“招风耳”。大的耳朵可以增加收集声音的面积,从而更清楚地听到声音。人类在开阔的地带就经常用把手放在耳后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听力。一般来说,夜行性的,或在开阔地带生活的哺乳动物的耳朵都比较发达,如蝙蝠、兔类、犬类及有蹄类等,其中有些种类的耳朵常具有特殊的凹褶,以便更好地接收声波。
生活在非洲的土豚能够准确地听到在树木或其他物体内部白蚁活动的声音。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指猴也可以听到钻到树干里的昆虫幼虫活动的声音,
然后用前肢上很细的中指将这些幼虫挖出来吃掉。在树林中蹦来跳去的松鼠的大耳朵还有保护自身的作用,能防止眼睛被树枝刺伤。
生活在热带沙漠里的耳廓狐,一双大耳朵竟占了身躯的极大部分。由于天气炎热,水分稀少,它的大耳朵便成了出色的辐射器,不但可以挡住烈日热浪的侵袭,而且在大耳朵的后上方形成了一个扇形辐射弧面,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
耳朵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直径约为2米左右,比亚洲象的耳朵还要大一倍多,听觉非常敏锐。由于耳部的褶皱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热面,所以更像是两把调节体温的大蒲扇,在炎热的夏季,它就是靠不停地扇动两只大耳朵,使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动,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还能顺便驱赶热带丛林中的蚊蝇和寄生虫。
兔子那长长的耳朵也非常有名,除了听觉功能外,也可以调节体温,竖立时可以散热,紧贴在脊背上时则可以保温。有趣的是,与生活在炎热地带的兔子相比,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兔子的耳朵要短得多。同样的现象还会在狼、狐狸、猫科动物等类群中见到。这就是动物生态学中著名的一条定律——阿伦定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很多哺乳动物的耳肌十分发达,可使耳廓自由转动,从而能更有效地收集不同方向的声音。狐狸和狗的耳朵像一个喇叭筒,听到声音后就竖起两只耳朵,将耳朵转向传来声音的那个方向。每一只耳朵都能独立进行工作,两只耳朵的活动不是一致的,这样就提供了准确确定声源在何处的可能性。猫科动物的耳朵也可随声音的方向转动,就像一个雷达天线,对声音的定位功能强,能区别15~29米远处相距1米左右的两种相似的声音。
相反,水生和地下穴居的动物的耳廓则大大地退化了。水陆两栖的河狸鼠长的是圆形的小耳朵,上缘向耳孔的方向弯曲着。河猩鼠潜入水中的时候就收缩自己的肌肉,使耳朵不渗进一滴水,耳朵下边的一束又硬又长的毛也是遮挡物。
海豚、鲸、海牛等终生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完全没有在水里碍事的耳廓。
在地下生活的鼹鼠、鼢鼠、北囊鼠等也没有耳廓,很适合在狭隘的地下隧道中奔来奔去。为了防止泥土进到耳朵里,它们通常在耳孔里长有浓密的绒毛,有的还具有一个专门的“阀门”,需要时可以把它关上。此外,在荒漠中生活的野骆驼的小而圆的耳朵内也有浓密的细毛阻挡风沙,还可以把耳廓折叠起来。
作为听觉器官,动物即使在睡觉时,它们的耳朵仍然在工作,只不过睡觉时的耳朵对声音的反应不像在清醒状态中那样灵敏。然而,由于动物的大脑里有个“警戒中枢”,使其听觉成为一个可靠的卫士,能够及时向它们报告危险,以便采取行动。例如树袋熊在睡觉时,虽然两只大耳朵和头部一起垂下,但是外界一有动静,耳朵立刻就会有所感觉,刹那间便惊醒了。家猫在睡觉的时候,通常把耳朵挤在前肢下面,这样,一方面把耳朵保护好,另一方面把耳朵贴近地面,一旦听到有什么声音,就可以立刻采取行动。
最奇妙的是,有的动物还能用耳朵表示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例如马耳朵的“表情”就极为丰富。
当马“心情舒畅”的时候,耳朵是垂直竖起的,耳根非常有力,只是时常微微地摇动;当它心情不好的时候,耳朵就前后不停地摇动;在紧张的时候,它就高高地仰起头来,耳朵向两旁竖立;兴奋的时候,它的耳朵一般都是倒向后方;当它感到疲劳的时候,耳根显得无力,耳朵倒向前方或两侧;当它困倦而需要休息的时候,耳朵就向两旁垂着;当它恐惧的时候,耳朵就不停地紧张摇动,并且伴有“打响鼻”的动作。因此,仅通过观察马的耳朵,就可以知晓它的“心情”。
极具美感与性感的耳朵
由于突出在身体之外,不少动物的耳朵也是颇具美感的装饰器官。例如树袋熊长满密毛的两只大耳朵,高高地竖立在头部的两边,看上去格外神气。环尾狐猴两个大大的耳朵为白色,并沿着脖子有一圈漂亮的白色颈鬣。
小熊猫的耳朵大而直立,上面还镶着白边。大熊猫的一对毛茸茸的黑色耳朵竖立在头部的上方,成为其朴素大方的黑白两色皮毛的一个组成部分,活泼而可爱。最有趣的是猞猁,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黑色笔毛,约有4厘米长,其中还夹杂着几根白毛,很象戏剧中武将头盔上的翎子,为其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势。
人的耳朵虽然形状不像其他哺乳动物的那样多姿多彩,却也是一对构造极具美感的器官。从审美的角度看,最美观的耳朵的大小应该是发际线到下颌长度的三分之一。不过,在我国民间却流传着“耳大有福”的说法,就连寺庙里的佛像都是大耳垂肩,古代传说中的寿星老也有一双特大的耳朵。据说,非洲马赛族人到了7~8岁的时候,都要把耳垂切出一个洞,然后用木棍塞上,为的是让这个洞越长越大。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对长寿的向往呢?
事实上,人类的其他器官在成年后基本上都停止了生长,但唯有耳朵例外,它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生长,其中主要表现在耳垂的长度在持续增加。也有人认为,老年人耳垂部位脂肪组织增多,组织松弛,从而导致耳垂长度相应增加。因此,不论每个人出生时是大还是小,但到了老年,他们的耳朵总是比较大的,至少比自己年轻时要大。因此,长寿人的耳朵自然要大而厚一些。
为了衬托和显示耳朵的完美,女性都喜欢在耳垂上佩戴款式各异争奇斗艳的耳环。有趣的是,穿耳的习俗在全世界都相当流行,这种耳朵上的标记通常象征着约束于某种誓词,从此只听顺耳之言。据说,中国古代女子穿耳戴环,最初的目的就是提醒她们不要妄听闲言;欧洲的海员穿耳戴环,则表示与大海订下了姻缘;伊斯兰教发誓独身的苦行僧,也刺穿一只耳朵,套上耳环。
从性美学的角度看,耳朵还是一个集美感与性感为一体的器官,特别是女人的耳垂,尤其敏感。恋人之间常用耳鬓厮磨来表示亲昵,动情之时,通过亲吻、吸吮或轻咬对方的耳垂更使甜蜜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