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李陵后人,李世民时坚昆都督府,昙花一现的大黠戛斯汗国
晚唐时期取代回鹘汗国统治蒙古高原的是大黠戛斯[xiá jiá sī]汗国,这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其后裔生活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中国境内的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柯尔克孜族。
【融入汉人血统的白种人民族】
早在西汉宣帝时期(前91年—前48年),史书上第一次有了黠戛斯民族的记载,当时的名字是坚昆,又叫契骨、结骨,是草原霸主匈奴汗国西北的一个弱小势力。
当时的坚昆人“赤发绿睛”,“人皆长大”,“皙面”,白皮肤大个子,基本上是白种人的特征。
汉武帝时期,汉朝大将李陵出征匈奴,兵败后投降匈奴,被封为右贤王,管理区域就是坚昆族传统居所。那里古称剑水,是一条由南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大河,下游是现俄罗斯境内的叶尼塞河。
李陵本来是被迫投降匈奴,但汉武帝处置不当,杀了李陵全家,李陵归国的可能被彻底断绝。无奈之下,李陵就努力的生生生,甚至生了一个族群出来。
当然,想必这并非李陵一人所能,随李陵一并被俘的汉军将士,甚至还有其他被俘和掳掠而来的汉人都在努力的生生生,这才有了后来的黄白混合黠戛斯族。
总之,汉人血脉和白人血脉的坚昆族融合,其中黑头发黑眼睛的都是李陵等汉人的后裔,并成为黠戛斯民族的主流。
【六百年如一梦】
之后六百多年,黠戛斯受阻于鲜卑、柔然等草原上的新兴民族,一直与中原断绝联系。直到突厥崛起,黠戛斯成为突厥臣属,才重新见于中原史书。
这六百年间,中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又到了隋王朝。
在隋文帝时期,还未分裂的突厥是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当时突厥南侵大隋,却不料背后起火,黠戛斯、高句丽、靺鞨等原臣属于突厥的势力发动叛乱,东西南北夹攻加上内部争权夺利,突厥汗国陷入长期内乱,并分裂为东西突厥,黠戛斯也成为西突厥统御下的一个势力。
唐王朝成立后,很快灭亡了东突厥,扶持薛延陀汗国成为蒙古高原新的主人,西突厥也成为大唐藩属,唐王朝的触手开始伸入了西域。
黠戛斯当时相对势弱,同时依附西突厥和薛延陀,中原,仍然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远方。
随着唐王朝在蒙古高原和西域的深入,李世民贞观后期先消灭了薛延陀汗国,又远征金山讨伐东突厥残余车鼻可汗,西突厥也日益衰落,黠戛斯与大唐越来越近。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黠戛斯得到周边的铁勒诸姓入长安朝贡的消息之后,其酋长意识到机会来了,亲自前往长安朝贡,在看到大唐的繁荣和强大之后,主动提出“愿得持笏”,想成为唐朝皇帝面前手持笏板的臣子。
本来李世民就对剑水流域归附非常高兴,这是唐王朝西域扩张的显著成就,黠戛斯酋长主动要求称臣,更是加速了这个过程。于是,李世民在剑水流域设置了坚昆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任命黠戛斯酋长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府都督。
从此,剑水流域纳入唐王朝版图范围,黠戛斯族这些李陵后人,也在六百年后重新成为中原政权子民。
至于黠戛斯认亲之事,几部正史都没有提及,李世民也并未对黠戛斯有特殊优待。倒是数十年后唐中宗时期,根据《新唐书》记载,黠戛斯来朝,唐中宗曾对使者说:“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算是坐实了这个传言。
【配合唐王朝对抗后突厥】
黠戛斯归附大唐后一直对唐王朝友善,多次派遣使者来长安朝贡。唐高宗时期,还主动提出本族区域内有流落在外的中原人士,请唐高宗派遣使者带回。唐高宗也算够意思,派人带了很多金帛,凡是想回中原的就赎回来。
但唐高宗时期起,唐王朝基本上停止了对外扩张,武则天时期蒙古高原上的后突厥兴起,原本大唐羁縻地区的坚昆都督府重新被突厥人控制。包括黠戛斯,以及当时同样属于大唐羁縻势力的铁勒九姓各部落,这些亲唐派都成了后突厥重点打击的对象。
为了寻找共同对抗后突厥的盟友,黠戛斯再次冒着千难万险来到了长安,于景龙二年(708年)见到了唐中宗。也就是这次,唐中宗承认了双方有同宗之情。
形势已经不同了,后突厥当时已经成为蒙古高原霸主,实力不在当年东突厥之下。唐中宗也想重施当年李世民故技,在敌人身后扶持亲唐势力,于是对黠戛斯表示出特殊的热情。
之后几方果然开始联合攻打后突厥,唐朝名将张仁愿趁后突厥主力西征之际,在河曲一带出兵突袭,占领了漠南的大片土地,并修建了三座受降城,把唐王朝北方防线前推了数百里。
局面开始好转,唐中宗虽然算不上一个好皇帝,但在对外方面也敢想敢干,景龙四年(710年)下了《命吕休璟等北伐制》,正式对后突厥宣战。主将为吕休璟、张仁愿、郭虔瓘【guàn】等一时名将,率领西起碎叶城、东至关中的唐军以及各羁縻势力军队,总兵力高达六十万,是一场唐王朝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其中,黠戛斯从后突厥背后出兵,是主力部队之一。
可惜,唐中宗在北伐诏书发布一个月后死去,韦后和安乐公主专权,北伐计划不了了之。而后突厥得到了喘息之机,借机再次西征,黠戛斯可汗被杀,黠戛斯再次陷入沉寂。
之后唐王朝的开元盛世,李隆基多次发动了对后突厥的北伐战争,但大都以失败或无功而返告终,黠戛斯虽然努力配合,但都未能取得效果。
【黠戛斯是回鹘汗国背后的尖刀】
回鹘汗国兴起后,黠戛斯成为回鹘向西扩张的障碍,双方爆发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在回鹘武功最盛的初期,黠戛斯也是被多次击败,虽然仍然能够控制剑水流域,但被回鹘、吐蕃等势力阻隔,无法与大唐取得联系。
当时回鹘正在与吐蕃争夺西域,西北方向又有黠戛斯的威胁,国力消耗很大,这也是回鹘立国百多年一直能够与大唐保持相对友好关系的基础。
这百多年,回鹘虽然在吐蕃面前始终占不到便宜,但对黠戛斯还是一直占优,多次西征大破黠戛斯。但黠戛斯这个民族也非常有韧性,就如之前在匈奴、鲜卑、柔然、东西突厥面前一样,始终要保持独立,即使多次被击败仍然顽强的活了下来。
【回鹘汗国的灭亡,黠戛斯的辉煌】
唐王朝进入中唐,唐宪宗时期,回鹘汗国已经在长期内乱和对外战争中被严重削弱,而这时黠戛斯开始加强了攻势,联合了契丹、奚、室韦、鞑靼等周边民族,形成了一个反回鹘汗国的五族联盟。
这次战争持续了二十年,直到唐武宗在位时期,黠戛斯在回鹘带路党的带领下,攻破了回鹘汗国牙帐,回鹘汗国解体。之后回鹘汗国残部一部西迁,一部在乌介可汗等人率领下南迁,准备从大唐借兵借粮复国。
成为蒙古高原新霸主的黠戛斯表示出对唐王朝充分的友善。
在攻破回鹘汗国牙帐时,黠戛斯得到了唐王朝和亲回鹘的太和公主,之后立刻派遣使者护送太和公主南返,可惜途中被回鹘截获,黠戛斯使者被杀,太和公主也重新落入回鹘手中,成为回鹘与唐王朝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
这时,唐王朝有两个选择,一是保持与回鹘的盟友关系,支持回鹘复国,与黠戛斯为敌;二是放弃回鹘,承认黠戛斯对蒙古高原的统治地位。
当时唐王朝是唐武宗在位,还有晚唐最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为宰相,经过慎重的考虑和观察,最终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这个过程持续了数年之久,南迁的回鹘势力仍然表现得嚣张跋扈,并出兵袭扰掳掠大唐边境。直到会昌二年(842年),黠戛斯的使者来到大唐,才使唐王朝下定了决心。
会昌三年(843年),回鹘残余势力南侵大唐,唐武宗正式对回鹘宣战,各路唐军齐进,夺回了太和公主,干净利落的消灭了回鹘南侵势力。回鹘虽然仍有残余东奔西逃以求复国,但大势已去,几年后彻底灭亡。
这是唐王朝后百年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胜利,黠戛斯能够保持与唐王朝的友好,同宗之谊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就是这次战争胜利。
就如宋金灭辽,要是宋王朝能干净利落的打几场胜仗,至少会让金国南征放缓几年,甚至会彻底断了与大宋为敌的想法。
【昙花一现的大黠戛斯汗国】
当时的唐王朝也已经处在全面战略收缩阶段,黠戛斯曾经提议双方共同攻打吐蕃占领的西域,李德裕根据当时唐王朝实际情况予以拒绝。晚唐不是盛唐,在西域维持数万驻军是唐王朝国力无法承担的。
在黠戛斯提出要求大唐册封的时候,李德裕考虑当时回鹘残部尚未完全被消灭,很谨慎的推脱了一段时间,直到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才下诏书封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明诚可汗,其中强调了“族称宗姓”,把黠戛斯当做同宗看待。
这封诏书尚未发出,唐武宗就去世,并且当时黠戛斯的五族联盟也有破裂趋势,原本奚、室韦等盟友先后收留了回鹘残余势力,这是想彻底消灭回鹘残余的黠戛斯及唐王朝都不能允许的。
于是,双方跟随着回鹘末代可汗的脚步,联合共同攻打奚族,唐军在名将张仲武率领下大破奚族,黠戛斯攻打室韦取得了胜利。
到此,回鹘南迁势力才彻底被灭绝。
但黠戛斯在蒙古高原局势也不乐观,东方有奚、室韦、契丹、鞑靼等敌人,西方还有葛逻禄和回鹘西迁势力,黠戛斯已经难以维持统治。当契丹崛起于蒙古高原后,黠戛斯只得再一次退回剑水流域。
大黠戛斯汗国只存在了十余年,这也是这个民族两千年历史中最辉煌的十余年。
草原上有很多曾经强盛一时的游牧民族,初唐的薛延陀汗国就是典型例子,国家与民族一起消亡。黠戛斯与他们不同,虽然国家灭亡,但能够全身而退,种族得以保存,也许这就是汉人血脉中的智慧和坚韧起了作用。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