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面对疫情,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经历特别“成人礼”

【搜索下载中新社·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华舆讯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疫情严峻,但不少中国留学生依然选择留下继续学业。英国BBC中文16日刊发文章称,疫情冲击下,中国留学生在追求“美国梦”的路上继续跌跌撞撞。

“疫情给了我磨练自己的机会”

文章写道,今年3月,纽约大学大一学生、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熊可欣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成人礼”。病毒在美国蔓延,学校受疫情影响关闭宿舍,第一次远渡重洋学习的熊可欣却决定留下。之后两天里,她第一次在校外租房,独自搬到了距离学校15公里以外的地方。到达新住所的第二天,熊可欣正式迈入18岁。

纽约大学校园。(图片来自社交网络)

熊可欣形容自己是“时代洪流下的蝼蚁”,无力改变社会现状,但可以尽力做到独善其身。她说:“它(疫情)给了我磨练自己的机会,在混乱的大背景下,一个人去生存、去适应,同时学会控制心态,保持冷静。”

文章说,大部分长辈也许认为,在面对学业和健康时,选择健康是最明智的决定。熊可欣在中国的祖父母也是同样态度。他们打来电话时会控制不住情绪,哭着劝她:“你要是回来就好了,起码回来我们能看到你,心里也有个底。”

熊可欣的母亲、做教育咨询服务的聂一会对女儿的决定表示支持,说“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让她回国”。她说:“在这种全球性传染病面前,哪里都不是净土。既然遇到了,那就做好个人防范,在这样的风险中去成长是最重要的。”

文章写道,熊可欣说,包括自己在内来往比较密切的8个同学有7个回了中国。据她观察,在美国读大一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和留下的比例大致为六四开,回去的居多。但大三大四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和留下的比例则为四六开,留下的居多。她大概半个月去一趟楼下的超市。“全副武装出去,买完东西后疯狂地赶回来。”

聂一会在社交媒体微信上与同样留守的学生父母建立了家长群,还加入了各种与留学生相关的群组。“我觉得我把所有在纽约的华人都挖出来了。纽约一共有1450个四川人重庆人,我都了解到了。”聂一会笑着说。她给很多人无偿寄了防护物资,一方面希望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也希望女儿有什么事可以得到照应。

文章说,这种互助精神也让熊可欣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力量。而另一方面,母女俩尝试赠予美国人防疫物资,却多被谢绝,并告知会自己解决,这让她看到了西方个人主义下的独立精神。疫情下的亲身经历,给她上了中西差异的一堂课。

不确定的未来:能否找到工作?能否维持合法身份?

文章写道,对于接下来的打算,熊可欣说还在“观望”。目前正逢美国大学的春季学期,学生大多在上网课,相对压力较小。但随之而来的是5月毕业季和6月实习期。疫情令美国经济进入寒冬,不少企业大规模裁员。到时能否找到工作或顺利实习、留在美国能否维持合法身份、如果回国航班是否畅通,都让不少留学生面临新一轮挑战。

文章说,在纽约大学读媒体艺术的研究生陈雯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感觉很不真实,我们现在做毕业论文,本来应该是最忙的时候,正常情况下都会去学校工作到很晚。”陈雯声音低落地说。她住在纽约布碌仑,除了倒垃圾,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出门了。

她独自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找工作。她说,大部分上一届毕业生在更早的时间就已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而这一届到目前为止,二三十人中只有两人拿到录取信。在过去两个月里,陈雯每周大概给10家公司投递简历,但目前收到回应的只有两家。

文章介绍,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读生物学的大三学生李梓芃这个时候本来应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实验室因疫情关闭之后,他只能在校外住所远程上课、做书面研究。

李梓芃说,他正在申请美国医学博士学位的入学资格,幸运地在机构关闭前完成了入学考试。但不确定的是,分数能否满足申请资格。

文章最后说,在新冠病毒发现之前,来美留学就已经因限制敏感专业、收紧工作签证等因素而受到影响。疫情冲击下,中国留学生在追求“美国梦”的路上继续跌跌撞撞。(原标题:BBC:面对疫情,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经历特别“成人礼”)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战疫速递 编辑/羽尧


安卓用户,可在各应用商店搜索下载“中新社·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