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农业和园艺业提供了多少商业机遇

原创 撰稿/周 莹 国际市场期刊 3月30日

风车、奶酪和郁金香的经典固然永不落幕,但荷兰还有更多领先的领域和地区值得发掘和探求合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兰,走进荷兰的现代农业和园艺业,发掘商业机遇。

The classics of windmills, cheese and tulips will never end, but there are more leading areas and regions in the Netherlands that are worth exploring for cooperation. Let's walk into the Netherlands together, explore its modern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 and fi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兰有一句谚语恰好体现在他们的国名中——“上帝创造了世界,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荷兰人民用智慧所创造出来的小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在农业与食品、园艺业、水务管理和固废处理、生命健康与养老等多个领域领跑全球。

农业与园艺业,是荷兰小国大业的典范——荷兰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2018年出口量逾900亿欧元,国际市场上花卉球根有超过3/4来自荷兰。

从“Holland”到“Netherlands”,改变的不仅是国家宣传图标而已。荷兰王国的正式名称一直为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低洼之地),而“Holland”之所以更广为人知,正是因为其南荷兰省South Holland及北荷兰省North Holland。我们所熟悉的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也主要坐落在南北荷兰省。荷兰政府此次修改标识,是希望将开放、创新和包容的国家形象更深入人心地传递给全世界。


由来已久的创新和开放

17世纪的荷兰因其发达的航海业和国际贸易被誉为“海上马车夫”。依托鹿特丹港等重要港口的绝佳优势,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三色旗及VOC标志飘扬在世界各地,一片繁荣。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荷属东印度公司对我们的启示是创新和合作可以使民族进步,走得更远。

与生俱来的创新和开放促使荷兰人以合作的方式面对挑战,发展设施农业,在利用最少的土地、能量、水、矿物资源和有限的光照条件下,尽可能生产最多最好的新鲜蔬果和花卉。迄今,荷兰有超过1.1万公顷的温室大棚,约占世界玻璃温室总面积的1/4,其中一半是用于蔬菜种植,另一半用于花卉种植。如果您搭乘航班夜晚抵达阿姆斯特丹,也许还能透过舷窗看到夜幕里耀耀生辉的玻璃之城。

荷兰的创新合作,不仅体现在产业内、企业间。荷兰的企业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特点,并且以产、学、研金三角为重要发展模式:各个企业专注于某一块技术领域,企业间集群发展,彼此协作;科研机构将创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帮助企业提生产量,同时企业反馈市场需求激励科研成果;政府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支持,并且充当协调者的角色。三方紧密协作,齐头共进。


创新和开放的集中体现

关于技术。据统计,欧洲以外80%的玻璃温室都来自荷兰,高标准的温室在世界各地、各种气候条件下拔地而起。通过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如温室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控制高度智能化等,2014年荷兰温室每平方米产出高达66.3欧元,其中蔬菜温室每平米产出54.6欧元,花卉温室产出70.8欧元。单产方面,荷兰无土栽培番茄年产量达80kg/m2,黄瓜产量达100kg/m2,约为中国的6至8倍。

荷兰还在不停地创新,世界园艺中心(World Horti Center)拥有超过40个高新技术研究设备,聚集了100多家创新型园艺企业,每年吸引着25000名来自世界各地拜访者。作为最能全面展示荷兰设施园艺行业的基地,这是一个集商务、教育培训、政府扶持、启发与联系为一体的先进平台,不断为世界农业和园艺发展提供新的灵感火花。

关于绿港模式。起源于2011年的绿港模式,对荷兰稳居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绿港”是指园艺及育种育苗产业的聚集地,这里坐落着不同的公司和组织,如作物培育公司、拍卖所、商企、出口商、园艺供应商、金融及咨询服务提供商。绿港靠近交通枢纽,能够便捷地将海量的新鲜农产品输送往世界各地。荷兰一共有6个绿港,共同组成了荷兰现代农业和园艺业的中心。

位于南荷兰省的韦斯特兰—兰辛格兰绿港产业区的温室总面积达 2,400 英亩,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温室农业区,也是整个荷兰绿港模式的核心区域。上百家农业和园艺相关的企业集聚于此,他们通过鹿特丹港、史基浦机场等交通枢纽,仅在24小时内,就可以将新鲜蔬果和鲜花送抵欧洲的任何一个角落,满足500,000,000位消费者的需要要。他们每年进口额达82亿欧元,出口额达165亿欧元,荷兰的现代农业和园艺业充满了生命力。


设施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在提升产量的同时,荷兰技术使能源在现代农业上的使用相比传统农业减少了40%;在荷兰半封闭温室中,种植1公斤所需的灌溉用水量比在大田的要少90%以上。同时,安全和高质量也是荷兰的园艺种植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来自大自然的“生态专家”被引进荷兰安全食品生产链中, 大量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

在回收利用方面,荷兰温室多会采用岩棉作为基质种植,荷兰也有配套的岩棉回收措施,回收的岩棉将会被加工成建筑材料。以南荷兰省为例,有580家园艺公司有限地回收利用了鹿特丹工业区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时,这些温室通过热能储存罐等技术也为本地15%家庭供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碳负性。

在产业结合方面,荷兰的水上农场将畜牧业及园艺业结合地一起,在促进产业结合的同时还优化了空间利用,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荷兰人,不断在探寻现代农业和园艺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技术的创新,开放的态度、包容的合作模式铸就了荷兰这颗代表着世界生命跃动的绿色心脏。

预计未来40年,地球需要生产的食物量要大于过去8000年人们耕种收获的食物量总和;到2050年,全世界的人口将达到90亿,伴随着人口剧增而来的还有快速城市化、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环境和食物是最基础的,如何供给充足的、适量的、安全的、健康的农产品,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荷兰人对此提出了一个以“水-粮食-能源-物流”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希望能秉持由来已久的开放态度、创新和研究,与世界分享经验和知识并共同迎接这个挑战,不仅如此,还希望能发掘机遇,合作共赢。


中荷合作的辉煌与展望

中国是除欧盟之外,荷兰农产品的最大市场,3% 销往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随着双边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除了有形的产品,知识、技术、服务和经验更是现代经贸往来的“流通财富”。

由荷中商务促进发起的中荷设施农业联盟(PIB Horticulture)由多家行业内具有中荷双边贸易经验的荷兰企业组成,致力于通过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市场经验为中荷农业发展对接匹配,联盟成员包括豪根道、斯文森、骑士等领先的温室设备供应商,答而丰这样知名的园艺咨询企业以及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如今农业全球排名前列的研究性机构。

2018年,在多家中国、荷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联盟在荷兰搭建完成的“中国日光温室”。通过模拟中国热带季风性气候对荷兰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测试,希望能用科学研究、创新思想为中荷技术对接、交流和落地找到最完美的匹配点。符合双方优点,同时考虑中国的种植环境,“中荷日光温室”实现了滴灌系统和控制湿度两大创新,是两国智慧的结晶。

2019年11月,应上海市和下属鹿特丹市的共同邀请,南荷兰省经贸访华团在副省长安德瑞(Adri Bom-Lemstra)的带领下访问上海崇明,与崇明区委李政书记友好会晤。安德瑞副省长向李政书记表示,“我们和世界、各地区分享知识,以帮助他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制。因为我们深知,向世界输送新鲜蔬菜和花卉并不是可持续的。协同在座的各位,我们需要在崇明、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合作激发创新,相互学习、携手共赢。”

展望未来,中荷农业合作潜力无限。根据最新的五年计划,设施农业和园艺业无疑是重要发展方向,在推动落实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中国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与荷兰可持续农业发展不谋而合。提升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水准是目标、也是挑战和机遇。当下,大数据和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的兴起,荷兰有多年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国的园艺市场正在不断繁荣,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促使鲜花从政府采购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装饰;嘉年华、展销会、路演活动络绎不绝。

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荷兰农产品,看到荷兰的种子在中国的土地发芽,看到荷兰的技术源源不断地扎根中国,一座座荷兰高标准的温室大棚拔地而起,为大城市的食品供给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荷兰始终是一片充满无限机遇的热土。通过此文,希望您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荷兰,也希望荷兰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能感染您。


(作者系荷中商务促进/南荷兰省政府中国事务处 首席代表、中国区总经理,道驰赛诺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