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谈琴”新解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学生资质差,笨得像什么什么,对他们讲课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如此云云,这样的话听得多了,我便不免想说点什么。我非常理解说这种话的老师们的心情,但我出于专业的角度不能不纠正他们用词不当的口误。
对牛弹琴这个典故出自汉代牟融的《理惑论》,原文大致如下:“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如果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便是“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不去理会)。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照这样分析开来,对牛弹琴含有讥讽之意毫无疑问,但讥讽的对象至少应该有两个:第一,讽刺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第二,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曾这样说:
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讽刺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里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
既然伟人也这样说,作为教师的我们便不能不反思我们自己的用词了。当我们想要把这个词抛给自己的学生时,千万要小心我们的学生会不会这样反驳我们:“老师,对牛弹琴到底是牛笨,还是弹琴的人笨。”
材料中的公明仪应该是一位真正的琴师,刚开始他没有找到适合牛的乐曲,但出现尴尬以后他能够马上调整思路,弹奏出了令牛心旷神怡心有所动的旋律。其实真正的高手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高超,还要有相时而动因人而宜的高明。作为教师以难道不应该也这样吗?
我们现在的教材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的,有的学生能跟上所谓的进度,有些学生则是离教材的要求相差十万八千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如果还在一味照计划和进度去教学,那样课堂是可想而知的。到最后学生一塌糊涂的时候,我们还在埋怨学生笨得像牛。其实,仔细想想,到底是谁笨?
教师如果没有一种变通的能力和魄力,最好就不要做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最要紧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和适合学生的方法和内容,当教学无法流畅进行的时候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艺术而高明的教师。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经常给牛弹奏适合的乐曲,牛可以多产奶,身体健壮。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如果也经常给自己那些所谓的笨学生讲授适合他们的内容和道理,他们也一定可以发展的比现在要好点吧。
请先 后发表评论~